-
族群政治与地方选举-以2005年苗栗县三合一选举为例
-
作者:林思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政治 族群投票 投票取向 三合一选举
-
描述:制」,且「席次減半」,其選區劃分,苗栗縣2席立委客家人只能拿下1席,相較於過去有機會4席拿下2至3席,嚴重不符合苗栗縣閩客族群的比例,實對客家人不利,而成為阻卻當前苗栗客家發展的困境。
-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
-
作者:趙慶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省第二代 族群 利格拉樂 阿女烏 朱天心 認同
-
描述:住民族群則在以中國為尊的霸權統治下被排擠壓迫;由此形成外省族群的優勢宰制心態,以及本省族群劣勢的被支配地位,從而分別影響兩者對國民黨政權與本土政權的認同程度。 跟著父親朱西寧的步伐,朱天心從鳳山眷村走向台北大都會;父親逝世後,她一貫執持著「山東臨朐人」的「族群身分證」,邁向一場無方的漫遊。在父權羽翼下成長,雖以「知識分子」自居,然而其筆下的「女性」卻永遠做不成「知識分子」;綠色執政、本土意識風起雲湧,朱天心不得不告別長久以來黨國機器所打造的中國國族神話,卻又因為立場的曖昧、猶疑乃至反動而迴避了本土的擁抱。在認同與不認同之間徘徊、選擇以「爭取不認同的自由」為後盾。 至於阿女烏,則從「外省第二代」的身分開始,便行經一趟曲折錯綜的認同之旅──生命的前十八年與「父親的鄉愁」為伍,是為了躲避「原住民母親」的污名印記;結識瓦歷斯.諾幹之後,才漸漸拾回原住民身份的自信;她以深入的田野調查作為認識土地、為族群發聲的紀錄。排灣族母系社會所孕育的堅韌而有智慧的女性典範,使她的「原住民女性意識」得到更進一步的釐清和確認。多重身分認同有助其體認原住民在台灣社會所面臨的族群壓迫,以及原住民女性受到多重壓迫的處境──由原住民男性主導的原住民運動、由漢人女性主導的女性運動……,在在成為她反思批判的對象。 在本土化浪潮的衝擊下,朱天心與阿女烏同樣面臨了一次又一次追索「我是誰?」的詰問,但是兩人的認同卻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程。將兩位女性作家的「認同和書寫」平行排列考察的最大意義便是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現階段族群差異和認同政治交錯複雜的關係,其中包括外省族群面對「台灣意識」的召喚,糾葛於「中國國族」和「台灣民族」的心境,以及原住民族群在以漢人為主流的國度裡的被殖民處境和建立主體性的努力。從2003年九月的「台灣正名運動」,到2004年的「520總統就職」,本文的寫作也跨越了台灣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但不變的是,族群的對立衝突、國家的認同爭議。我們應該如何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凝聚台灣認同,將是建構「台灣新興民族」的艱難挑戰。
-
台湾客家运动之未来方程式:形成与发展(1987-2012)
-
作者:叶德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风云》杂志 还我母语运动 政治过程论
-
描述:言的不平等和客家族群地位的邊陲化,讓客家族群早已積壓許多的不滿,1980年代由於當時外在壓迫性體制轉變,政治情勢從戒嚴轉為解嚴,客家草根性組織如客家風雲雜誌社等大力推動下,客家意識也被建構起來,因而對當權者發出挑戰,藉著客家運動爭取母語的教育、傳播權,進而啟發客家人的認同和爭取應有之權益。 在臺灣客家運動的發展上,本研究採取三階段的分期法,分別是發端期(1987-1989年)、集結期(1990-1999年)以及制度化期(2000年-現今)。發端期的重點就是以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創辦和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為主;集結期則是經過1989年後的運動能力衰退後,1990年《客家風雲》雜誌改組為《客家》雜誌、1990年「臺灣客協」的成立帶來一波運動高潮,1994-1995年「寶島客家電台」抄臺風波,把動員力量再掀高潮;制度化期主要在2000年以後,包括客家委員會的成立、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客家電視頻道的設立、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制定客家基本法,都是進入制度化期後的成果。 另外,目前臺灣客家運動在進入制度化後未來的發展為:(一)臺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與客家研究應朝向「三合一」的發展;(二)客家研究方面:致力「客家研究」朝向「客家學」發展;(三)客語推廣和文化傳承方面:如何增加它的市場價值?(四)客家認同和想像方面:客家族群世代間的差異須調適;(五)臺灣客家運動存在與否方面:目前運動呈現消退趨勢,未來須朝向強化監督之責;(六)客家事務執行成效方面:過去客家運動訴求大致雖達到,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七)保存客語和客家文化方面:成立客家自治區?(八)未來的族群關係方面:相互競爭且相互尊重的弔詭關係(九)臺灣客家運動方面:朝向客家文藝復興或文化自覺運動。
-
國小學童政黨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
作者:邱賢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小學童 政黨政治知識 政黨政治態度
-
描述:,問卷收回後,共得有效樣本1387份。根據受試學生問卷填答的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 政黨政治知識與態度的表現
-
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
作者:吳雪如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權態度 人權知識
-
描述: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國小學生對於人權知識具有中上程度的理解。2.國小學生具有積極正向的人權態度。3.不同背景學生在人權知識的表現為:女生的人權知識顯
-
从山野到大庭广众: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地方知识
-
作者:王维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地方知识 文化生态
-
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说明,并介绍了本文所所用材料、研究方法、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第一章在于呈现长汀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以及长汀当地民众自己对于山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文中,详细列举并解释了各类山歌的概念、涵义和演唱内容。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第二、三、四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从传统到现代,长汀客家山歌文化生态和演唱空间所发生的变化。指出:传统时期,长汀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传统劳作方式——砍柴、挑担和做土纸,与传统婚姻家庭关系构成长汀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此时,“山歌只能山里唱”,它的演唱空间被严格的限制在远离城镇和村庄的山野间。1949年后,随着各项新的经济、文化、教育和婚姻政策在全国普遍实施,传统时期长汀客家山歌与文化生态结成的生态链条出现断裂,此时,山歌演唱空间并未改变。在20世纪末,随着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汀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他们打破“山歌只能山里唱”的传统观念,山歌演唱开始在大庭广众的公园中进行。第四章使用表演理论,以长汀城关龙潭公园山歌场为调查点,将山歌演唱置入具体的演唱语境,在唱山歌的现场理解歌手与歌手之间的选择、歌手与听众的互动以及歌手自身需要突破的束缚三个问题。 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第五、六两章。该部分主要从共时性角度分析长汀客家山歌的地方知识体系。第五章详细地分析和解释长汀当地人有关山歌演唱的地方性语汇,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汀客家山歌演唱的套路、山歌的情感主题以及歌手演唱优劣的评价标准。并按照这套地方性知识体系,对目前长汀两代山歌手的演唱技巧进行对比。第六章则重点在于分析优秀的山歌手成长的过程,指出:山歌手是在具有山歌演唱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经过从小耳濡目染,有意识的参与山歌演唱,发挥个人才华,通过不断地听、记、想、唱等山歌实践,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山歌手。 第四部分为结语和余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思考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问题。
-
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
-
作者:李群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市场定位
-
描述:总结研究,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交代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是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4章。 首先明确了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在分析
-
台湾客家族群民间信仰之研究--以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为中心
-
作者:江瑞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民庙
-
描述:使得義民祭典逐步由家族祭祀發展為跨村庄廟宇,進而全面發展成為全臺灣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民間信仰。
本論文之主要發現有五:
1.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中的三山國王與義民爺信仰,已逐漸成為其他族群
-
台湾卓兰饶平客语音韵研究
-
作者:彭美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卓兰 饶平 客语 音韵 山摄
-
描述:果。
正文各章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第二章主要為共時音韻系統的描述,分為聲母、韻母、聲調及音節結構四個部分。聲母包括零聲母在內共有十八個;韻母部分,主要元音有六、介音為 i和 u、元音韻尾為 i 和 u,輔音韻尾-m、-n、-ŋ、-p、-t、-k 俱全,再加上兩個成音節鼻音韻 m、ŋ,共有57個韻母。鼻化韻的例字數量少且分佈零散,暫不納入韻母系統當中。單字調有六:11、53、42、55、2、5,陰平調值特低,為饒平客語共有之特色。變調只發生在前字,其變調行為與構詞無關,一致由左至右進行變調。音節結構不脫一般客語之同化、異化限制,唯聲母與介音、主要元音結合之緊密,以及Z系聲母其後只接 i 或 e,較為特殊。
第三章主要探討聲母與聲調的歷史音韻。聲母表現大致與三十六字母之架構相符,也有例外之處,如「輕重脣不分」、「端知不分」、「群匣不分」…等,應是中古之前的聲母格局反映。此外,「書母、禪母少數讀為 f」是饒平客語的特色,古全濁聲母清化送氣」、「癸菊譜」今讀為送氣都有客家內部的一致性。聲調方面,大致上以聲母的清濁為決定聲調歸屬的主要因素,「次濁上、全濁上歸陰平」、「次濁平聲歸陰平」、「次濁入聲分陰入、陽入」、「次濁去歸陰去」都是客語內部的共同表現。少數親屬稱謂、地名、動物名稱則有較特殊的聲調表現。
第四章主要以十六攝為架構,依次探討該攝內的韻母表現,並對韻母的相對層次、來源提出個人的看法。山攝三四等讀 en、et,是卓蘭饒平獨有之特色,我們經由:音節結構、三等元音表現、四等元音表現、影母字洪音化、見系二等讀 en/et、咸攝四等「跌」字讀 et、南投國姓海陸部分山攝三四等讀 en、et,等現象進行探討,認為山攝三四等讀 en、et是經 ian、iat> ien、iet > en、et 變化的結果,基本形式應為 ian 與 iat,且細音介音失落與閩南漳州腔有關,與「四等元音為 e」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