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与形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
-
作者:罗韵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分子生物学研究
-
描述:斷中國人G6PD缺乏的基
因突變。這個方法是設計了特定的寡核■酸引子, 並利用聚合■鏈反應技
術及配合特定的限制■■切處將DNA 切斷成特定的片段, 以達到確定基因
突變的診斷
-
客家民系迁移及形成过程时空模拟研究
-
作者:何郑莹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迁移 人地关系 时空模拟 文化地理学
-
描述:了闽赣粤交界带客家民系迁移路线选择以及民系的形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迁移路线选择研究中,本文以ArcGIS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图论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分别以栅格和矢量数据结构为基础,建立地形和交通通道数据库,对客家民系迁移路径及周边地形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中引入空间通达性的概念,探讨了客家民系分布与通达性的关系,并模拟出客家人口迁移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高大山脉、隘口等地形因素对客家民系的迁移路线影响巨大,并进一步影响到客家民系分布的空间格局。在当时所处的农业社会背景下,受生产力水平限制,自然环境对客家民系迁移的限制作用突出,在路径选择问题上客家移民处于被动地位。 进一步本文对客家居住区的地形从地表粗糙度、平均高程、各地貌类型比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同样接受了北方移民的江浙地区在地形环境上进行了比较。论文分别从地形封闭性、人口承载力、水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以客家民居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分析了环境对客家民系物质文化的影响,最后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总结为两者的制约、适应和改善关系。 在第3-4章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基础上,为得到较为完整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模式,论文第5章以“客家首府”长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翔实资料的深入分析,从更小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探讨了局部地理环境因素对重要迁移节点地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长汀“客家首府”地位成因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结果也印证了第3-4章对人地关系的论述。 最后,论文对本次研究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在方法上的尝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
叙事与行动:台湾客家认同的形成
-
作者:林吉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 族群认同 客家运动 认同叙事 台湾民族主义
-
描述:r>史過程涉及解嚴後的民族主義式政治動員過程中
,促使族群認同的論爭鑲嵌於台灣國族認同脈絡
之中。筆者並論證當代客家族群文化復興與身份
認同建構的熱潮,其歷史軌跡乃延續近20年前
的台灣客家認同的提出。
-
台湾客家采茶戏之发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
-
作者:苏秀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采茶戏 幕表戏 定本戏 剧目 黄天敏 曾先枝
-
描述:然,而有不同的劇目產生、類型的形成,以及表演風格等。二、文本型態的考察探討採茶戲常見的兩種文本類型「幕表戲」與「定本戲」,考察文本的特徵及結構、導演的說戲、演員的即興演出,以及民間戲班對於「幕表戲」與「定本戲」的運用。三、特定作品的跨場域改編選取黃天敏的內台戲《太平天國》,討論由「定本戲到幕表戲」的改編歷程。以及曾先枝三齣公演代表作《三娘教子》、《李阿三嫁母》、《緣訂三生》,討論「幕表戲到定本戲」的改編歷程。
-
文化差异性对文化多元一体化形成发展的影响:以赣南与岭东地区
-
作者:皮姝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丧葬仪式文化 香花佛事 文化差异性 文化多元化
-
描述:仰观念,表现在丧葬仪式上则赣南是道教式的葬礼,岭东是佛教“香花”,二者差异性很大,但都维持着客家人的文化本质,民族情感认同坚定,他们有着一个统一的名字:客家人!比较其中的差异性,探讨其族群文化的共同本质并找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的差异性的存在,促使着客家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多元一体化相互促进,推动着客家文化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同时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发展。这一文化发展不仅依赖于客家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更是客家人艰苦卓绝,努力生活的精神表现力的突出体现。今天的客家人团结一致,共同为客家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对丧葬仪式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性与统一性的研究,探讨其客家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在客家这么一个族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
钟肇政《插天山之歌》及其改编电影之研究
-
作者:曾玉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肇政 客家文学 插天山之歌 文学改编电影 台湾人三部曲
-
描述:編成電影後的相關問題。從人物的形塑和安排、情節的增刪、語言風格、主題意識、時間推移、鋪展地點以及小說語言與電影對白等方面,對《插天山之歌》電影和原著作比較,並深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差異和其意義。鍾肇政
-
村落神祇的形成与庆典制度化:五华县安流镇神祇庆典的田野调查
-
作者:沈丽华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祇庆典 家庭 祭祀圈 认同 分化
-
描述:几个要点。其一,神祇故事是家族村落发展的象征性资源;其二,不同层次祭祀圈和家族村落的不同发展态势紧密结合;其三,神祇庆典是家族村落内部多元力量的协调机制;其四,乡村民间宗教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解决人生危机的虚幻的框架。
-
台湾客家运动之未来方程式:形成与发展(1987-2012)
-
作者:叶德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风云》杂志 还我母语运动 政治过程论
-
描述:言的不平等和客家族群地位的邊陲化,讓客家族群早已積壓許多的不滿,1980年代由於當時外在壓迫性體制轉變,政治情勢從戒嚴轉為解嚴,客家草根性組織如客家風雲雜誌社等大力推動下,客家意識也被建構起來,因而對當權者發出挑戰,藉著客家運動爭取母語的教育、傳播權,進而啟發客家人的認同和爭取應有之權益。 在臺灣客家運動的發展上,本研究採取三階段的分期法,分別是發端期(1987-1989年)、集結期(1990-1999年)以及制度化期(2000年-現今)。發端期的重點就是以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創辦和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為主;集結期則是經過1989年後的運動能力衰退後,1990年《客家風雲》雜誌改組為《客家》雜誌、1990年「臺灣客協」的成立帶來一波運動高潮,1994-1995年「寶島客家電台」抄臺風波,把動員力量再掀高潮;制度化期主要在2000年以後,包括客家委員會的成立、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客家電視頻道的設立、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制定客家基本法,都是進入制度化期後的成果。 另外,目前臺灣客家運動在進入制度化後未來的發展為:(一)臺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與客家研究應朝向「三合一」的發展;(二)客家研究方面:致力「客家研究」朝向「客家學」發展;(三)客語推廣和文化傳承方面:如何增加它的市場價值?(四)客家認同和想像方面:客家族群世代間的差異須調適;(五)臺灣客家運動存在與否方面:目前運動呈現消退趨勢,未來須朝向強化監督之責;(六)客家事務執行成效方面:過去客家運動訴求大致雖達到,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七)保存客語和客家文化方面:成立客家自治區?(八)未來的族群關係方面:相互競爭且相互尊重的弔詭關係(九)臺灣客家運動方面:朝向客家文藝復興或文化自覺運動。
-
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
-
作者:許瑛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詔安客 開墾 宗教 宗族 社會語言
-
描述:希望透過詔安客的聚落開發、社會語言使用、宗教信仰以及祖先崇拜等面向,利用文化圈的概念,來突顯雲林詔安客的獨特文化特色。雲林詔安客如何保有其客家話的使用、以及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筆者認為是因為聚落相當集中的關係,這是他們仍保存其獨特的文化的一大關鍵。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尋找雲林詔安客的文化特色,並且將詔安客視為一個獨立的群體來論述。希望藉此研究所使用的文化圈的概念,可以幫助未來其他研究者在研究詔安客文化的參考資料。台灣的地方文化正不斷的在改變,未來詔安客文化會如何改變將是相當值得關注的焦點,也是很好的研究議題值得繼續探討。
-
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
-
作者:余丰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族 民间信仰 资源 地方社会 转型时期
-
描述:动情况,以此探讨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国家与地方社会对待当地文化资源的态度和操作行为,从而对当地人文景观有一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力图在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份社区民族志的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份决策参考。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