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509)
报纸(6263)
图书(1517)
学位论文(1261)
视频(411)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509)
报纸 (6263)
图书 (1517)
学位论文 (1261)
视频 (411)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4(9530)
2013(1277)
2012(1310)
2011(1286)
2010(1126)
2009(697)
2006(182)
2005(84)
2004(125)
1999(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66)
澳门日报(121)
源流(50)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4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4)
西安社会科学(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广东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作者:蔡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区域分异  文化行为  文化地理学  文化特质 
描述: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寻找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规律,探讨广东饮食文化内部区域分异的规律。所得结论如下: 1.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
历史地理视野下岭南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许桂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服饰  历史地理  区域分异  岭南 
描述:文献研究、图表法、历史剖面法、野外考察等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梳理基础上,对岭南历史服饰文化展开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岭南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所处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花蓮縣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之態度研究
作者:陳矩賢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小學童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  電腦態度  電腦焦慮 
描述:對象以花蓮縣境內之高年級學童為抽樣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總共送出問卷2698份,回收問卷共2596份,回收率達96.22%,有效問卷為2397份,可用率為92.33%。研究自變項共有十個,分別為:性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家中有無電腦、電腦使用率、英語學習成就、國語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成就、區域性、及族群;依變項則為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電腦態度、及電腦焦慮。統計方法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歸,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臚列如下:一、 整體而言,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及電腦態度達顯著積極正向的態度;電腦焦慮則顯著偏低。二、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方面:背景變項中達顯著性差異者為:男學童優於女學童、中社經地位優於低社經地位、家中有電腦優於家中無電腦、每週電腦使用21時以上優於5小時以下、高英語學習成就優於低英語學習成就、高國語學習成就優於低國語學習成就、高數學學習成就優於低數學學習成就、及偏遠地區學校優於一般地區學校。三、 就整體電腦態度而言,各背景變項中達顯著性差異為:男性優於女性;家中有電腦優於家中無電腦;每週電腦使用「6~10小時」、「11~15小時」、「16~20小時」、及「21小時以上」優於「0~5小時」,且每週電腦使用「21小時以上」優於「6~10小時」;高英語學習成就優於低英語學習成就、高國語學習成就優於低國語學習成就、高數學學習成就優於低數學學習成就、及閩南族群優於原住民族群。四、 電腦焦慮方面,在各個自變項中僅「區域性」未達顯著差異,其餘達顯著差異為:女性高於男性;單親家庭高於雙親家庭;低社經地位高於中社經地位;家中無電腦高於家中有電腦;每週使用電腦「0~5小時」高於「11~15小時」及「21小時以上」,且每週使用電腦「6~10小時」高於「21小時以上」;低英語學習成就高於高英語學習成就、低國語學習成就高於高國語學習成就、低數學學習成就高於高數學學習成就;原住民族群高於閩南、客家、及外省族群。五、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態度與電腦焦慮、電腦態度及其各分量間,皆兩兩達顯著性相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教師、家長、學校及教育相關機構,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國小音樂教科書歌曲選材之分析, 1962-1999
作者:黃意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歌曲選材 
描述::0 ;0 ;0 ;1.4 ;1.75 原住民:0.2 ;11 ;4 ;3.5 外國歌曲:10.4;7 ;7 ;17.4;19.25 未詳:21.4; 11; 14; 9.6;0 四、音樂教科書
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可行性之研究
作者:郭添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聯盟 
描述:尤其多族群社區聯盟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協助社區推展社區聯盟的策略等議題,我國學界鮮有著論。鑑此,為促使社區進行資源永續發展與地方聯盟營造的目標,使社區聯盟營造作為推動地方發展之要徑,本研究針對聯盟各社區相互協助發展營造的可行模式進行研究,以提供具體建議,解決我國各社區資源永續發展的困境。研究運用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以屏東縣林邊溪右岸之林仔邊、建功、獅頭及喜樂發發吾等四個社區之營造行動者及外部支援者分別進行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另探討分別屬閩南、客家、平埔及排灣族群之四個聯盟社區間之族群融合問題,以及社區對台灣主要河川之一的林邊溪流域之水資源保育、堤岸綠美化、及集水區之水源涵養之努力,並藉由德國鄉村社區營造成功經驗介紹,試著尋找台灣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運之可行性。在現有文獻與研究基礎下,本研究期能針對屏東縣林邊溪右岸社區聯盟推展資源永續發展之實況進行深入的探討,並藉此了解屏東縣社區總體營造的起步相當晚,但卻相當有特色,而且至今仍蔚為風潮。基此,本研究對右岸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營造可行性之探討,整理歸納為下列三項研究發現:其一,在組織上:右岸社區聯盟的組織架構中,屏東縣社區營造中心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而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則以輔導各社區撰寫計畫及提供社區營造之相關技巧為主軸;至於林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因為具有較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故扮演著兵領導執行的角色;參與聯盟之社區均有充分的自主權,其特色是四社區均以「自力打造」為模式,易言之係以「點工購料」方式及居民參與式設計為營造態樣。其二,在資源上:林邊溪右岸聯盟的四個社區的資源係以族群特色、生態自然與協力互助為精神象徵所組成的,首先是1999年林邊與建功社區,各自進行了河堤綠美化與保安林湧泉區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到了2000年底,上游平埔聚落的獅頭社區也動起來了,配合當地多石的特色,將河堤打造為「獅頭石頭公園」。隔年,上游排灣部落的喜樂發發吾社區也以石板自力打造了有族群特色的聚會空間。就這樣,各族群、各社區在體察各類「在地實作知識」的基礎下,進行生態保育、文史保存、在地民主等等的「外來論述知識」。其三,在人力上: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執行社造之人力不足;多數社區專業人力的協助不足;及居民參與人力不足等瓶頸。本研究建議行動策略包括:彈性調整公務人力的供需;建立社區營造專業人才資料庫;以社區營造替代役男彌補社區人力不足問題;及增加專業人力減輕負荷等。本研究亦發現,近兩年來右岸聯盟四個社區的行動經驗,顯示社區結盟的條件尚未成熟。首先是,各社區都還未成熟到人才充裕的階段,為了結盟行動,各社區等於在各自的日常業務中還要再加上社區間相互協調的會議與分工,許多事務因而議而不決或決而不行。其次,四個社造社區各有其不相同的社造程度與社區動員狀態,而各社區除了族群特色差異之外,更牽涉到工商發展程度、老中青人口結構等差異,因而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也各不相同。基此,要如何形成互助互利的共同計畫?要如何進行資源分配與勞務分工?當四個社區進行短暫的議題性結盟時,要如何形成與公部門對口的新體制?比如經費的申請與核銷就是可見的難題。故整體而言,屏東社造社區的結盟,可能還剛在試誤學習的階段。
苗栗县国中智障学生家长对其子女接受性教育的看法及亲职性教育
作者:徐郁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能障碍学生  性教育  亲职教育  需求 
描述:性犯罪」六個向度的需求,並探討家長不同背景變項下,其對性教育看法及親職性教育需求的現況。
本研究以苗栗縣國中智能障礙學生之家長為研究對象,採取普查的方式,以自編的「苗栗縣國中學生家長性教育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顯示:
一、苗栗縣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子女接受性教育的看法是屬於中立的。各向度的同意程度由高至低,依序是「父母的責任」、「實施性教育的阻礙」、「一般性教育」、「實施性教育的擔憂」。
二、在個人背景變項中,母親在「父母的責任」、「實施性教育的擔憂」及「實施性教育的阻礙」三個向度中,同意百分比皆比父親高。閩南及其他族群的家長在「父母的責任」、「一般性教育」及「實施性教育的阻礙」三個向度的同意百分比最高。教育程度為專科以上的家長的在「父母的責任」及「實施性教育的阻礙」二個向度的同意百分比最高。子女障礙程度為重度以上的家長在「父母的責任」、「實施性教育的擔憂」以及「實施性教育的阻礙」三個向度的同意百分比最高。子女性別為女性的家長的同意百分比皆高於子女性別為男性的家長。
三、苗栗縣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親職性教育的需求程度很高。各向度的需求程度由高至低,依序是「自我保護」、「性教育的概念」、「性行為與性犯罪」、「生殖生理知識」、「性心理發展」、「兩性關係」。
四、在個人背景變項中,母親的同意百分比皆比父親高。客家族群的家長在「生殖生理知識」、「性心理發展」、「性教育概念」、「兩性關係」及「性行為與性犯罪」五個向度的同意百分比最高。教育程度為專科以上的家長在「生殖生理知識」、「兩性關係」、「自我保護」及「性行為與性犯罪」四個向度的同意百分比最高。子女障礙程度為中度的家長在「生殖生理知識」、「性教育概念」、「自我保護」以及「性行為與性犯罪」四個向度的同意百分比最高。子女性別為男性的家長的同意百分比皆高於子女性別為女性的家長。

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特教班的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原住民地区国中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之态度----从族群面向研究
作者:张家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的统整  知识的建构  偏见的减除  平等的教学  赋权的学校文化 
描述:將本研究獲致的結論臚列如下:
一、 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受試的490名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總量表上平均每題得分為4.07,顯示出: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 不同個人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族群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原住民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閩南籍、客家籍和外省籍教師要來得積極。
(三) 不同學歷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的差異。
(四) 不同任教年資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擔任不同職務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六) 任教不同科目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否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不同環境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一) 不同任教地區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類型學校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 學校對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不同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認為學校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比不清楚情況的教師態度要來得積極。
(四) 本身與不同文化接觸經驗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經常接觸之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偶爾接觸和不曾接觸的教師要來得積極。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實施、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少子女高龄化社会的终身住宅研究—以高速铁路新竹车站特定区新
作者:黄政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龄者  终身住宅  开放式建筑  高速铁路  客家 
描述:住宅原型。同時,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透天厝之特徵:
1.雖為新興都市,地籍分割仍呈面寬窄而進深長之現象,有動線過長與採光通風不足等缺點。
2.區域
帝国边区的村落、族群与歷史:以屏东万金庄为中心讨論(186
作者:洪维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迁徙论  万金庄  平埔原住民  潮汕语系  天主教 
描述:,清政府同意來臺平亂的將軍福康安所提出之「屯番制」構想,作為統治臺灣的策略。約自康熙末年左右,至咸豐年間,平埔原住民因政府政策的推動而逐漸陸續由原居地向東或向北「擴張」,於中央山脈的山腳地帶,建立起許多新聚落。清政府多次劃界的過程中在萬金庄一帶重疊,使得此地不僅沒有新舊區域之分,也造就了族群關係多元複雜的情況。又,1861 年天主教道明會傳教至此,並推動「教會村」的聚落模式,從土地,婚姻以及生活等各層面將教友凝聚在一起,而非教友的居民亦有自我運行的生活方式。萬金庄內部逐漸形成立六個角頭的型態,以庄內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作為區別教友與非教友的空間型態。進入到20 世紀以後,萬金庄在日本臺灣總督府的國家政策影響下,也開始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聚落人口的增加、近代交通的建設以及產業的革新,帶動了公共空間與公共活動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具體的反映了山腳社會的轉型。並且透過,文字、傳媒、學界以及地方政府共同運作,與萬金庄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消彌了過去族群分類的現象,一同建立起「萬金意識」。本文筆者扣緊「長期結構史」(histore des structures;Structurgeschite)概念,選擇其已天主教二次入臺的1861 年作為研究時間的起始值至終戰後,兼採地理學為輔助學科,透過各種文獻史料的整理與分析與田野調查,以萬金庄的社會變遷為主軸,進而討論屏東平原山腳地帶的總體發展。透過本文的研究,筆者有如下三個觀點:第一、透過文獻考證與地名學的輔助,釐清了屏東平原的族群關係與聚落形成的發展,同時對「平埔原住民族群被迫遷徙」之論,提出適度修正;進而探討了萬金庄的居民結構主要是由十七世紀大放索語區的平埔原住民,以及漢人族群與排灣族所組成。第二、嘗試就「語系」為基礎,將來臺拓墾漢人分為閩籍的漳泉語系、粵籍的客家語系以及潮汕語系等人群。尤其是廣東潮汕的移民,常被學界忽視。不過,在傳統東亞貿易網絡上,潮州語系人群卻佔有重要地位,也影響臺灣的社會構成。故,以方言為分類討論漢人的族群關係,應可較貼近屏東平原當時的社會情況。第三、本文透過區域個案的觀察,釐清了山腳社會從邊區型態過渡到近代國家體制下的歷史過程,並探討了統治當局如何建立起各種統治制度,去控制這些過去被視為邊陲的區域。地方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說明了社會轉型的情況。也說明了山腳地區的人群如何擺脫不同移民群的祖源認同而走向山腳社會的地緣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