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地区国小学童政治社会化之研究:家庭与学童的政治学习
-
作者:傅晓芬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主价值 统独立场 政治学习 政治态度 政治社会化
-
描述:%),同時也是歷年來各年齡層調查中民族認同比例最高的,在統獨觀念上,獨立和統一的比例十分接近,皆達四成左右;在國家觀念上,國小學童的反應較為模糊,尚無法清楚地認知台灣和中國、大陸、中華民族的區別。在政黨偏好上,學童與父母對政黨偏好的排序相當一致,皆是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建國黨。在民主價值和民主態度的指標上,國小學童多在中等以上,其中以多數統治、公民責任的觀念最為落實,但在政黨競爭、政治參與上的得分則是明顯低於其他指標,是未來值得加強的部份。本研究同時以十個民主價值和態度的指標進行集群分析,將學童的政治學習結果分類為三個集群,民主型、權威型、中間型,探討其政治學習的差異。民主型學童在政治學習的十個指標中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中間型、權威型,整體而言,民主型的學童屬於家庭高社經地位,父母學歷高、職業以軍公教、自營商為主,且家庭權威模式最民主,家庭親子管教關係中等,家庭政治化程度最高,家庭溝通方式中等的學童政治學習情況最好。中間型學童,原住民族群,父母學歷低,職業以農林漁牧居多,且家庭權威模式中等,家庭親子管教關係最民主,家庭政治化程度中等,家庭溝通方式最民主的學童政治學習情況中等。權威型學童,以原住民、客家族群居多,父母學歷低,職業以其它(無業、待業、學生)為主,且家庭權威模式最不民主,家庭親子管教關係最不民主,家庭政治化程度低,家庭溝通方式中等該學童之政治學習情況最差。在本研究中發現家庭環境愈民主的學童其政治學習的情況愈好,而家庭環境愈不民主的學童其政治學習情況則相對較差,同時個人背景因素對學童政治學習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都是值得關注的部份。
-
服饰整体造型设计应用於纸艺创作之研究
-
作者:林马秀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纸艺设计 文化创意 整体造型 环保素材 3D 动画
-
描述:意思考展現各種紙藝藝術創作作品。鑑於此,本研究擬利用生活周遭隨手可得之廢棄海報、報章雜誌、廣告DM 等紙張作為素材,將此類紙張柔軟無反光、雙面塗佈壓光處理且帄滑亮麗具色澤、特性發揮出具台灣文化創意之紙藝服飾整體造型款式。在創作技法方面利用剪紙切割方式,結合剪、雕、摺、塑完成立體與半立體的不同人物造型及角色。 本研究的目的更四:一,以剪、摺、雕、塑和紙藝函工技法,由點線面形成圓形、三角形、橢圓形和幾何圖形,以及重疊排列從帄面設計到立體造型,實務創作呈現出哪吒元帥和八家將、台灣原住民十四族群、客家藍衫、時尚舞台、神偶三太子及和風等民俗服飾整體造型;二,將傳統紙藝工法結合當代設計思潮為創作元素;三,近年來因科技快速成長,人們在文化與生活形態中更了極大改變,動畫科技也形成了一股創新潮流,因此本研究將主題人物延伸塑造出立體型款,並運用3D 動畫軟體,以走秀方式呈現於伸展台,將實務創作呈現於虛擬之間,表現其紙藝服飾之美;四,本研究希冀開發出人偶服飾工藝;具台灣文化創意之服飾設計作品;具環保藝術創意居家飾品;和人偶紙藝輔助教學工具書,並作為啟發家政技職人員前衛的設計思考邏輯,以及服飾造型模擬的前置作業。 本研究在縮小版的人形繪圖模型上,利用回收紙張製作紙版立體造型,進行紙藝服飾作品的實驗和創作,並以文獻探討分析作為創作元素,歸納取材整合應用於服飾整體造型,讓紙藝創作展現創新的藝術風貌,並將過程與結果和相關研究之建議,提供未來研究者創作思惟的參考,並冀望未來回收紙張能更更好及前衛性的應用與發展。
-
南昆山森林公园中旅游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
-
作者:吴胜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旅游度假酒店 景观设计
-
描述:;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南昆山森林公园旅游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要点:<br> 1)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南昆山的自然景观资源,营造与南昆山独特的与植物资源相结合的淡雅、宁静的乡土化景观;<
-
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
作者:邓世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民族图形 建筑局部装饰设计 运用研究 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
-
描述: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并强调:“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同时,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文件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艺术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遵循这两条政策,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并加以运用,使其不断发展创新,以体现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是笔者研究课题的初衷。民族图形是民族地区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民族图形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视觉魅力是设计资源的宝库。淳朴的少数民族用刺绣、扎染、编织等方式记录了他们的民族图形,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笔者走访了广西、贵州、苏州等地区,经过对广西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和广西贺州客家莲塘围屋生态博物馆深入调查后,发现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需要建筑的更新,但其经济文化条件的研制,不适宜大规模改建建筑,就此提出了将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通过分析广西民族图形更新的意义、生态博物馆对民族图形在建筑局部装饰设计的审美需求以及广西融水苗族、白裤瑶以及贺州客家的民族图形的运用现状,阐述了广西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中运用的必要性。民族图形的演变与再生包括民族图形的造型原理及构成方法两个方面,通过想象再造、提炼抽象和解构重构的造型原理和单独图形、重复连续和自由组合的构成方法,民族图形在运用中不断演变与发展。为了使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民族图形的运用流程需经过了解设计主题、综合元素,精心构思、调整统一、确立装饰风格、把握艺术形式这一系列步骤的反复斟酌。民族图形的具体运用方法笔者针对前文中带对民族图形运用现状提出的困惑,借鉴苏州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优秀案例以及对各地民族图形的深入分析总结了直接运用、简化变异、平面与立面的形式置换、材料与技术的表现、色彩转换及图形文化意象表达这几种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论证本文“民族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相关观点,笔者引白裤瑶图形在生态博物馆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表现加以例证。通过多次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管辖区的实地考察,对白裤瑶图形在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建筑局部装饰设计运用现状进行分析,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民族图形的运用有强烈的需求。总结吸取白裤瑶图形在王尚屯的新民居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运用的优秀经验,并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的建筑局部装饰设计的虚拟方案展开论述。本文通过对贵州、广西、苏州的实地考察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结合对苏州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新馆等传统优秀例作的方法分析,对搜集的少数民族图形深入分析创造,并辅以白裤瑶图形的运用设计实例,结合理论分析强劲有力的论证了本文论点,使观者清晰扼要的理解掌握本文理论。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文选题的创新。民族图形的应用与创新国内有许多相关著作,大都将民族图形的应用设计聚焦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在建筑方面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族图形研究与分析,而民族图形在建筑局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少有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希望本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关注。二是本文研究的视角独特。对于体现建筑局部装饰设计的民族本土性研究,眼光大多聚足现代发达城市或国际事宜中的代表建筑。而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物质条件、文化条件和经济发展限制研究者少有涉足,而恰恰这些地区蕴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图形资源。民族生态博物馆本身即为新生产物,随着其日渐发展壮大,它在民族图形资源中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不好生运用,实属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积累了笔者近几年在各地的调研成果,拓展和丰富了民族图形运用研究视角的全面性。
-
Interleukin-4 promoter基因多型性,霉
-
作者:刘宜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气喘 Interleukin 4 promote 基因多型性 霉斑 霉味 交互作用
-
描述:究目的為1、了解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以及外籍配偶之子女,其氣喘盛行率的情形。2、評估可能影響孩童期間氣喘發展的環境危險因子。3、評估雙親患有異位性疾病是否是造成氣喘的另ㄧ項因子。4、探討學童氣喘
-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內容分析
-
作者:蕭文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家認同 內容分析 社會學習領域 教科書
-
描述:與呈現方式。本研究係針對94學年度審定通過之國小一至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以及仁林版教科書加以分析。研究方法以「文件分析法」彙整國內、外有關國家認同概念之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發展內容分析類目;以及運用「內容分析法」了解國家認同概念在教科書中之分布情形、差異以及各家出版社的傳達方式。研究結果如下:一、整體而言,文字內容只有康軒版以「建構論」比例最高,南一版、翰林版和仁林版偏重「結構論」。二、圖片內容康軒版與仁林版以「建構論」比例最高,南一版和仁林版偏重「結構論」。三、主類目而言,文字內容康軒版偏重「族群認同」、南一版偏重「國家法制」、翰林版偏重「政治態度」、仁林版偏重「象徵符號」。四、圖片內容方面,康軒版偏重「文化認同」、南一版偏重「國家法制」、翰林版偏重「政治態度」、仁林版偏重「象徵符號」。五、就次類目而言,族群認同方面:(一)各版本皆以血緣觀點作為「漢人」與「原住民」族群劃分依據;(二)使用「成長地」或「生活地方」描述居住地,較少提及「出生地」;(三)康軒版強調「家姓」傳承;翰林版與仁林版強調「宗姓」家族成員,南一版並無提及;(四)除了南一版外,其他版本皆強調原住民早在漢人移民來臺前就已居 住在臺灣,漢人祖先源自明清時代閩粵移民。六、政治態度方面:(一)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和仁林版一致呈現出反對中國打壓臺灣之訴求,但在用字遣詞上呈現差異;(二)使用異族與我族之立場,描述外來統治政權在臺灣之政治措施。七、政府組織方面:(一)強調政府組織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層級,並重視職權與業務;(二)對於行政疆域的描述立場,呈現「中華民國」(我國)或「臺灣地區」之差異。八、國家法制方面:(一)一致重視民主選舉與地方自治實施,但對於民主制度關鍵時期呈現出不一樣之解讀;(二)強調憲法為規定國家、政府與人民基本權利及義務之根本大法,且重視遵守法律規範。九、文化認同方面:(一)溝通語言以國語為主,缺少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之母語;(二)對於中西方及各族群之宗教信仰,表達出尊重與欣賞之多元價值觀;(三)以原住民與漢人之傳統節日慶典為主,現代節日之篇幅較少;(四)以儒家思想傳達家庭倫理規範為主要訴求。十、象徵符號方面:(一)鮮少提及國家符號與國家定位議題,仁林版除外;國徽、國歌、國花各版本皆未曾提及;(二)特殊建築以圖片為主,但篇幅明顯偏低;(三)強調臺灣經濟發展,已由傳統工業社會轉變為具全球優勢之資訊科技產業。十一、國家認同有關之歷史或事件,呈現出正面敘述、負面敘述及中立敘述等褒貶不一致之傳播立場。十二、疆域領土清楚指出包括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對周邊島嶼缺少具體描述。本研究之建議將針對「教科書編輯者建議」、「未來研究建議」以及「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建議」三部分,對教科書編輯者之建議如下:一、教科書裡應增加原住民十二族之詳細內容介紹。二、教科書裡應兼顧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族群知識內容與語言特色。三、文字內容與圖片內容應相符合。四、國家認同相關之歷史時期與事件之傳播立場應採取涵蓋正面、負面與中立立場之多元論述。五、教科書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疆域領土涵蓋範圍應更清楚明白。對未來研究建議如下:一、可以將研究對象擴展至其他學習階段(國中、高中)。二、訪談教科書編輯者以深度瞭解其編輯立場。給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之教學建議如下:一、教師可以從族群認同、政治態度、政府組織、國家法制、文化認同以及象徵符號六大面向解析國家認同概念、內涵。二、教師在課前準備國家認同相關概念時,應比較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三、文字內容方面,可以補充「國家符號」與「特殊建築」相關內容。四、圖片內容方面,可以補充「溝通語言」與「特殊建築」相關內容。五、在介紹國家認同相關歷史時期或事件時,教師應保持中立立場。六、關於國家認同具爭議性議題,教師應釐清國家定位、國家領土以及國家主權相關內容。
-
原住民与台湾地区其他族群慢性病盛行率及相关因素之探讨
-
作者:陈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住民 高血压 糖尿病 族群
-
描述:>研究結果如下:
1.就高血壓盛行率分析,若以地區別來區分,山地地區高血壓盛行率高於台灣地區(18.0%,10.7%),若加上族群別來考量,則山地原住民的盛行率為最高(19.2%),依次為居住地
-
集体行动与地域性的再建构--以美浓反水库运动为例
-
作者:郑玉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浓反水库运动 地域性 美浓水库 空间分工 社会空间 地方发展
-
描述:對於政治力、經濟力過份膨脹的反彈,而「美濃反水庫運動」正是這樣的一個事例;但在此過程中,卻也呈顯出另一層的意義,亦即地方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除必須面臨的環境開發行為外,它又該如何回過頭來思考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地方本身發展的課題?因此,本論文也就是欲透過在美濃引發的反水庫運動之契機,進而探討在水庫計畫下,反水庫運動與地方面臨的發展課題之間產生的互動與回應,而”地域性”(locality)的研究概念正可提供給我們作為分析的方向。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流程首先乃是,試圖將美濃的空間分工角色放置在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來加以檢視,並進一步將「美濃水庫」作為一個分析論述的中心,藉由涉入其間的作用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釐清反水庫地域性的形塑過程,亦即藉由社會動員的過程,來探討不同的社會角色對於美濃空間的不同想像,而這些不同想像的又是如何在社會動員的過程中產生作用,並藉此凸顯美濃空間地域的特殊性;最後,則透過反水庫運動的過程來檢視美濃地方在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工角色,以及不同社會角色的衝突所建構的地域特色,又將如何藉由社會空間的互動,進而影響地區的發展路徑?
在美濃水庫興建案提出後而引發的地方反水庫行動中,我們觀察到當中央的水資源開發結合著南部工業區開發的產業政策而到來時,「美濃」理所當然地成為南台灣重化工業發展用水的「水資源輸出地」,更是「地方環境資源的輸出地」,亦即其乃是透過環境的犧牲來成就區域的經濟發展。然而對地方居民而言,隨著戰後空間分工情勢的形成,美濃以其環境資源與人文特色,作為大高雄地區觀光休閒去處的分工位置亦早於七十年代末期即已形成,因此,在既有環境生態、人文特色與產業特色下,作為一個大高雄都會區後花園的休閒觀光區分工角色的發展,也在地方上反水庫動員形塑的過程中,被地方社會團體所建構出來。因此,「美濃社會空間」的意義與角色的建構過程,在官方的行政單位與地方上以農民、養殖業者、小型服務業者、以及包括了醫生、建築業者等為主的中產階級與教師為首的文化、生態保育團體、社運份子等所組的反水庫隊伍,之間的爭論,也就在水庫對生命財產的威脅、環境生態的破壞、水資源開發的政治經濟考量、文化與地方認同以及地方發展的論述中呈現出來。
而從地方發展的角度觀之,水庫的論述分析在官方的行政部門與地方社會間,也正透過不同的發展規劃而開展—開發單位水資會(局)獲致來自相關行政單位的協商與妥協下,而賦予其對於水庫開發與地方發展規劃之正當性,因此,在技術中心主義下,美濃的未來將是以水庫周邊(包括了黃蝶生態公園與遊樂設施)為中心,鎮上古蹟與客家文化為輔來發展,而在地方支持水庫興建者秉持著「水庫帶來地方繁榮」的訴求中得到大力聲援。然而,地方上凝聚的反水庫力量,卻以其不同的環境經理視野,建構出不同於官方的地方發展方式,其中以「愛鄉協進會」為主導的地方營造工作,則呈現出地方文化與產業發展的遠景,而在地方為數眾多的農民對於經濟生產的期待中得到共鳴,並也同時增強居民的認同基礎;此外,更結合著養殖業者、地方服務業者與無數眾多的文化、生態人士對於「以地方既有元素帶動觀光事業發展」的訴求,增強以地方自身特色來延續其作為大高雄都會區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的發展共識。
因此,反水庫運動對於美濃的一個意義,也正是提供了一個台灣鄉村(美濃)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一種地方再發展的機會;然而在美濃,這種地方的發展與空間意義的重新界定,則是透過涉入水庫爭論中的官方與地方不同的社會群體所建構與呈顯出來的,因而透過反水庫運動的社會實踐也就使得涉入美濃這個地域社會空間的社會關係再行重組,並且也在更廣的區域層級中,在與水庫議題關連的外界社會團體間,以奠基在客家族群文化、水資源的分配與區域環境議題上進行串連,而使得美濃的社會空間特性被突顯出來。因此,將美濃這個地域視為一個社會空間單位,我們也就是透過將地方上的反水庫行動視之為其地域性轉化的契機,而在這個抗爭過程中,來檢視不同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在這個論述領域中交互作用,而呈現出這個社會空間所被再現的意義。
-
广西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研究
-
作者:薛珊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优化研究 广西
-
描述::1.分析了广西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现状通过RMP分析,对广西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指出广西在开发和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态旅游
-
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
-
作者:刘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广东 地方性
-
描述:或地下活动,发起反抗国民党的暴动和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了领导土地革命,中共在广东尽力恢复和壮大组织系统,并借用各种名义,以不同的形式,力求普遍建立共青团、赤色工会、农会、济难会等群众组织。在暴动和起义胜利后,迅速组建苏维埃政府,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但无论是群众组织还是苏维埃政权,只是中共夺取政权、管理政务的工具,由此导致中共党组织与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原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常被异化为包办与被包办的关系,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能动性。同时,中共为迅速扩大党组织而一度采取的“拉郎配”方式,虽使组织的人数剧增,但也使组织人员混杂,降低了组织的战斗力。中共在广东发动土地革命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主要来源于对革命对象的罚款和没收,往往比较充裕;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主要依靠各种税捐,逐渐入不敷出,甚至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大约从1929年起,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成效欠佳,经济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小的经济斗争入手,尽力在广东各地发动农民、妇女、青年、工人运动。中共在广东组织的兵运,虽无很突出的业绩,但在全国仍是一枝独秀。此外,中共还在广东城市和港澳恢复了济难总会及其组织系统,以慈善社团的名义,公开救助因从事革命活动而遭迫害者及其家属,在普遍救济的前提下区别对待,为中共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增强了中共组织的凝聚力。但是,中共在广东的上述工作,都曾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其成效。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根据地,几遍及广东全省各地,其中以东江地区最具代表性。但在没收并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左”倾政策提出“没收一切土地”,由此采取“烧毁一切田契”和“掘平田界”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打击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积极性;而失去广大农民的真诚支持和热心参加,土地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可见,土地革命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正确与否。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源流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首先,广东的土地革命发生在土著与客家杂居的粤文化区,文化风习与他省有显著区别,民间武器极多,宗族械斗常见,中共化宗族械斗为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在广东较别处更有作用。其次,广东深受国民革命的影响,中共领导革命的基础较好,且不仅在广东大陆领导的革命轰轰烈烈,而且在广东各海岛尤其是海南岛发动的革命斗争也是如火如茶,成为基础雄厚、海陆兼备的革命。再次,广东毗邻港澳。香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香港和澳门又是革命者比较安全的“避风港”。广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时间最早、波及面最广的地区之一,因此,中共在广东领导土地革命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中共在广东的发展,也是涉及中共全党工作的问题。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是:首先,没有在革命进行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从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工作中的错误,也没有针对广东的地方特点,保持地方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没有正视、改造农民的缺点,忽视以至压制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使革命具有持续性发展的特性。第三,没有理顺集权与民主的关系,没有培养党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民主意识,从而无法根据广东地方的特殊性,作出适宜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