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客家音乐文化学学科的研究
-
作者:黄晓云
期号:第12期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一、客家音乐文化的形成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据史料记载: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①古时中原人因战乱南迁到赣闽粤间的山区,同化和融合了当地土族居民的习俗、文化、方言、而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文化风格的共同体.
-
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丰顺县 建桥围 客家文化 宗族社会 文化变迁 张氏宗族 地方事务 宗族文化 地方化
-
描述:随着客家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客家文化的在地化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①客家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客家社会的形成与变迁实质上是移民的在地化过程。所谓在地化,即主流文化“地方化”,为移民依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社会资源,融入当地社会,
-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
-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理论纵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东南亚 黄河流域 孙中山 邓小平 中原地带 客家学 李光耀 著名人士 方言群
-
描述:后,客家人开始移居东南亚各地,分散在东南亚、欧美等80个国家和地区。现海外居住着近正,000万客家人.客家人保留了独自的文化和生活习切.包括与古汉语相近的客家话.客家文化源流以孙中山为首,包括邓小平、李光耀等著名人士.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
第六届客家文化节在深圳开幕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文化节 深圳 现代都市 岭南文化 广东省 晚会 广府
-
描述:本刊讯 2011年12月16日,第六届客家文化节于深圳开幕。本届文化节以创新为主题,在向现代都市人群展现时尚而动感的客家山歌流行风的同时,还将广府、客家和潮汕三种岭南文化的精华荟萃于一台晚会,这在广东省同类型晚会中尚属首次。
-
客家传统服饰文化
-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寻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服饰文化 客家文化 日常生活 艺术活动 艺术情趣 审美特征 现实生活 历史文化
-
描述: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原态而存在;服饰也是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之一,它处处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情趣,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也不能脱离艺术而存在。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将充分反映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
-
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赣南客家体育文化为例
-
作者:汪现义 卢晖
期号:第2期
来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体育文化 保护 传承
-
描述:地域文化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客家体育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客家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
四川客家话与亚文化圈研究
-
作者:程世平 张雪山
期号:第5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川客家 客家话 亚文化圈
-
描述:流動中無疑隱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客家話亞文化圈的形成,是一個社會時代變遷主流文化遷移為亞文化的自然歷史過程。20世紀華語華文的“巨大變化”,在於思想統一與觀念普及致使差異消彌帶來的語言特色
-
略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与文化认同
-
作者:罗勇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寻根意识 中原文化 文化研究 客家民系 客家研究 文化认同 客家方言 血缘认同
-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
-
试论文献档案中客家廉洁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
作者:夏硕军 雷近芳
期号:第5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表现形式 客家山歌 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人 廉洁 地方文化 文化研究 档案文献资料 河洛文化
-
描述:国内外学者、侨胞愈来愈多。这均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已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当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