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
作者:郭新志
期号:第2期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 梅州 客家文化 客家风情
-
描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梅州市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着独特的客家风情,成为文化旅游特色区内的一道靓丽人文风景.合理地运用、开发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而且能够充实梅州文化旅游内涵,增添梅州文化旅游的魅力.
-
铁甲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作者:刘志伟 况伟 张晨 张镜 车玉赟
期号:第6期
来源:食品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铁甲草 顺序萃取 抗氧化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
-
描述:,其中乙酸乙酯萃取液黄酮和酚类含量高,其对DPPH清除能力也较好,对油脂的过氧化值有明显影响。用乙酸乙酯能对铁甲草醇提溶物中的抗氧化物质进行有选择的分离富集,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探析客家筝派源流
-
作者:陈蔚旻
期号:第6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筝派 广东汉乐 中原古乐 源流
-
描述:广东汉乐古朴、典雅的独特风格,既承袭了中原古乐的遗风,又包含了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风韵,而究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南宋时期亦或更为久远的年代.现如今,客家筝派已成为我国古筝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何育
-
构建面向世界的客家祖地文化
-
作者:兰德明
期号:第4期
来源:东南学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精神 祖地 中原文化 面向世界 文化建设 客家先民 文化范式 社会经济 走向世界 现代文化
-
描述:认可。近二十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客家热”的悄然兴起,探讨客家文化、疏理客家精神,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追本溯源,对客家祖地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地客家学者的关注。因此,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
-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研究
-
作者:钟舟海
期号:第16期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赣南客家 古村落 保护
-
描述: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所展开的文化保护措施,应当成为当前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的首选之策。介绍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当前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与方法对赣南客家古村落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
柳忠勤等到大埔实验区调研
-
作者:王京涛
期号:第3期
来源:今日国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验区 大埔 国土经济 人口资源环境 巡视员 保护委员会 全国人大 研究员 国土资源部 教育中心
-
描述:本刊讯本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实验区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柳忠勤,本会常务理事、国土经济研究员: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巡视员何嘉平,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巡视员卫宏,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邓国平等一行于4月12日至14日,赴"客家香格里拉——中国最美小山城"广东省大
-
猺人、蜑人、山贼与土人:《正德兴宁志》所见之明代韩江中上游
-
作者:陈春声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韩江 猺 蜑 盗贼 客家
-
描述: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方式建构乡村的社会组织,地域社会的经济形态与文化面貌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地区后来被视为"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而所谓"客家"身份及其认同,要在原来大量存在的"畲人"和"猺人"转变为"编户齐民"之后,才有可能产生。
-
客家学之家族史料与地方史料相关议题研究:以清代台湾南兴庄杨
-
作者:邱荣裕 江长青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谱 碑刻 契约 客家研究 台湾大溪南兴庄
-
描述:人物动态活动的一面.以历史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搜集、整理与分析历史文献,配合实地调查所得,展现客家家族史完整的面貌.
-
赣南客家灯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作者:伊志坚
期号:第12期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灯彩文化 传承 保护
-
描述:赣南客家灯彩是赣南客家人的一项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凝聚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蕴藏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客家文化独有的文化特性。但随着社会的转型,灯彩这种传统文化正在日渐衰落,与我国提出的文化发展政策背道而驰,相关部门和人民应携手共进,致力于灯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
客家話“打”字語法化初探
-
作者:邱湘雲
期号:第16期
来源:國文學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話 語法化 方言 打
-
描述:話「打」字用法的演變脈絡,從中可以看到:客語「打」一字而多義,詞義範疇日益擴大,語法化程度較深,詞彙用法靈活,展現了客家方言獨具的特色,而由其語法化歷程也可照見方言詞彙發展和華語的異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