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735)
期刊(3619)
学位论文(1052)
图书(797)
视频(213)
会议论文(212)
图片(5)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735)
期刊 (3619)
学位论文 (1052)
图书 (797)
视频 (213)
会议论文 (212)
图片 (5)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217)
2014(4966)
2013(987)
2012(1050)
2011(1010)
2010(818)
2009(457)
2006(137)
2003(49)
1993(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34)
赣南日报(281)
香港文汇报(164)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
艺术探索(3)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
北京农业(1)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1)
词刊(1)
农村高中客家山歌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作者:陈杰  期号:第12期 来源:师道(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价方式  客家山歌  农村高中  进课堂  教学有效性  音乐实践活动  发展性评价  课题研究 
描述: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客家山歌是一种民间歌谣,它是一种即兴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生活调节的重要部分,它的由来是村民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中,把挑担、砍树、撑船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吸哼出曲调,把与远山或河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并形成了一定音律和节奏的独特音乐。基于此,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客家山歌的起源、发展、历史、传统、音律、特点等知识,不同种类的唱法、唱功等技巧。当然,目标确定要立足增城,增城客家山歌常用的调子有:春牛调、过山拉、打画眉、五句板、莲花板。客家山歌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许多优雅动听的歌句称得上是艺术珍品。所以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本地区学校客家文化背景,学生实际情况而设定,目标定位准确,是乐意学习根本。
钟复光的少女时代(上)
作者:庞国翔  期号:第5期 来源:老年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少女  1940年  七七事变  沦陷区  施复亮  南山  孩子 
描述:和丈夫施复亮从沦陷区迁到昆明。1940年初,身怀六甲的钟复光又到重庆,住在离仁沱场不远的南山。8月22日,她的第3个孩子降生,钟复光为他取名光南,含有“光照南山”之意。施光南5岁以前的童年时光很长一段都是在仁沱、南山等地度过的。抗战胜利这年施光南刚5岁,也就是这年的 9月5日,来重庆谈判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曾家岩50号专门接见了妇女界代表王会悟(李达夫人)、钟复光等人。接见前夜,激动的钟复光夜不能寐。42岁的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回忆起22年前住在上海大学向警予的阁楼里与带着孩子的毛泽东、杨开慧夫妇成为邻居的事…… 苦涩辛酸的童年 1903年钟复光出生在江津县仁沱场綦江边一个叫汪家湾的山村。这里多数是来自“湖广”或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移民,但经过一两百年的同化,他们已成为巴渝人家。
客家摄影中的黑白世界
作者:张典婉  期号:第4期 来源:书香两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邓南光一直是台湾摄影界传奇,自幼生长在富裕的北埔客家村,到日本学习写真艺术,曾经拍摄过东京街头群像与老上海;在台北开摄相馆时,将镜头伸向台湾庶民身影。他的名言是在拍照前对人要有情感,四十年的摄影生涯留下了六千张底片。他作品中的社会风景,冷静地记录了日据到台湾光复的北埔光阴与台北变迁。 出生于1916年的张阿祥,是目前台湾硕果仅存、于日治时期开业的写真馆摄影师。七十年来他常以苗栗头份为拍摄主题。出生于1928年的刘安明,以三十多年的时间记录美浓,是台湾重要的纪实摄影家,此外还有在竹东开设杂货店的李增昌,及记录美浓客家村成绩最斐然的李秀云。 这些长期深耕故乡、爱好摄影的客籍人士,作风低调,长年拍摄故土乡里的变化,累积质量丰厚的影像史料,为台湾客家村风貌留下最佳的史料与风景。
远去的边城
作者:李伟明  期号:第6期 来源:人生十六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边城  凤凰城  沈从文 
描述:704年),300多年的历史,本来不算太特别,但是,因为文学巨匠沈从文、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画家黄永玉等,这个边远的小城就让人瞩目了。 一路上,我在想,闻名遐迩的凤凰城,该是什么模样?清澈的沱江,不时有木船缓缓漂过;江岸,一座座黝黑的吊脚楼,深沉地表达着小城的沧桑岁月。当然,人家的吊脚楼,显得更有历史,有文化,有内涵。恬静的街市,地上铺的应该不是水泥,而是一块块个头不大的鹅卵石,就像赣南随处可见的客家村落。路上的行人,迈着悠然的步子,不会很忙碌,也不会很喧闹…… 在小城边缘的一家沿江旅店安顿下来,我们顾不上张家界爬山时给腿脚留下的严重后遗症,就投入凤凰城的怀抱。 在黑暗中,沿着沱江而上,约几百米之后,就进入了灯火辉煌的世界。
政府与客家社团协力指标之析探
作者:陈定铭 陈桦洁 游靖宇  期号:第54期 来源:行政暨政策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局  客家社团  协力  IAD架构 
描述:與,以及落實客家公民社會之實踐。研究發現(1)環境條件的需求與塑造: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在推動客家文化扮演重要的角色,了解客家社團的需求進而予以協助,特別是政府提供之政策工具的優惠與鼓勵是協力合作的迫切
客语及台语与性相关的脏话初探
作者:郑雅怡  期号:第5期 来源:台湾学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脏话    性别  语言行为  论述空间 
描述:學術偏見,以新的研究視野來探討此類普羅百姓的語文化。所有的髒話之中,與性相關的語詞向來被認為禁忌度(taboo loading)最高,不只數量多而發達,還展現鮮明的性別意識。本論文以台語、客語這兩種台灣本土母語中與性相關的髒話語料做為研究對象,把它們視為一個論述空間(discourse),並比較這兩種語言中此類髒話的構成方式以及它們所體現的性別觀點。目前初步的研究發現,台語、客語與性相關的髒話當中,許多極為相似,可以互通,同時大多呈顯以男性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不過客語的誇張性、表達性、大膽開放尺度以及意象的豐富程度都超過台語,殺傷力相對也較強。這兩種語言的這些共同點和差異該如何詮釋?與台灣的歷史、社會變遷和福佬、客家這兩個族群的關係可以做何種聯結?這些都是本論文試圖探討的課題。
岭南性格:广东省曲艺之乡繁荣的样本意义
作者:忘川  期号:第5期 来源: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省  曲艺形式  广东音乐  中国曲艺  岭南  历史悠久  性格  民间社团  粤曲  荔枝 
描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恬静悠闲的乡间村落至宜乐宜居的繁华都市,广东有着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对曲艺,这里的人们情有独钟。以广府、潮州、客家这广东三大方言分类,广东曲艺包含粤曲、木鱼歌、龙舟、南音、粤讴、吴川木鱼、亻厓木鱼、牛娘调、禾楼歌、潮州歌册、潮州歌谣、白字曲、清唱、姑娘歌、竹板歌、乐昌渔鼓、莲花闹、春牛、纸马、花灯、说书、相声、快板书、曲艺小品等26种曲艺形式,经人们代代传唱,历久弥新,反映着广东人民的喜怒哀乐、评述是非曲直,颂扬着扎根广东的人生道理、生活故事。在为数众多的曲艺形式当中,粤曲又最为得天独厚。提及广东曲艺,不能不涉及粤曲。这是因为"粤曲旋律优美,是一种琅琅上口的说唱形式。只要熟悉曲牌名和韵调,就可以进行哼唱。再
自驾客家迁徙路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12期 来源:游遍天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汀-瑞金-赣州-和平-河源-深圳 沿线景点:龙川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霍山;兴字古城墙、学宫、围龙屋;梅州雁南飞茶田、雁鸣湖、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意象》大型歌舞、仁厚温公祠、院士广场、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平远五指石风景区、程旼故居、程旼公园,大埔张弼士故居、坪山梯田、泰安楼;永定洪坑客家土楼文化村;长汀古城墙、客家母亲园;瑞金叶坪红色旅游区、红色中华沙洲坝红色旅游区,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河源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亚洲第一高喷泉、恐龙博物馆、万绿湖、龙源温泉…… 第一天:客家初探(深圳-河源-龙川-兴宁-梅州;行程约360公里) 河源、龙川、兴宁、梅州都是客家重镇。
异族通婚与跨族收养:日治时期前、中、後、先锋堆客家与其他族
作者:林淑铃  期号:第33期 来源:高雄师大学报.人文与艺术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族通婚  跨族收养  量性研究  质性研究  多元族群认同 
描述:响客家人口变异有不同因素,客家人因为跨族收养,可能比闽南与平埔族更容易流失人口,或成为隐形人,此因素可能促使客家人量变与质变为平埔、排湾、闽南人;而经由异族通婚可能促使平埔族量变与质变为闽南人;当异族通婚与跨族收养并行时,最有利於闽南人质量的双重增长。(三)比较说明被异族收养的客家人如何展演「多元族群认同」。因为不同的生活机会,有人在代内或代间呈现不同的族群认同,子代不同於父执辈,可能认为自己非客家人,以上皆为多元族群认同。多元族群认同事涉当事人所处之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氛围,不仅是本质性的血缘因素产生影响作用而已。
界线、认同和忠实性:进香,一个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认知他者的
作者:林秀幸  期号:第1期 来源:台湾人类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进香  界线  认同  社群  认知 
描述:签而建构的小群体(譬如某某品牌车队)和族群或地方社群有何差异?「认同」是什麽?是一个或多个?如果「界线」和「认同」只是交易过程(transaction)中「协商」(negotiate)的结果,「认同」这个?念是否可以有效地探测或说明人们对族群和地方社群所许下的「生命一般」的承诺?这就牵涉到「忠实性」(authenticity)的问题。小型社群的重构,能够完全重拾「原先」实质的社会生活感(most substantial experience of social life)吗?此一实质的社会生活感之修辞,可否再转译?论述性的?念语汇? 笔者认?这些问题都要回归到社会人类学上非常基本的议题来讨论,这牵涉到「整体」和「部分」(whole and part)、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文化的形塑过程、个人性和集体性的关系、社会结构和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s),以及主观理解他者的议题。本文的目的即是要透过一个客家地方社群每年例行性朝北港等地进香的旅程,试图对以上的问题进行可能的对话以及对现象提出诠释(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