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客家山歌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
-
作者:李铭 邓辉
期号:第6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民间文化艺术 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与超越
-
描述:客家山歌作为民间艺术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存下来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质文化成果。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民间文化艺术也更加贴近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试论晚清赣南客家真空教
-
作者:张英明
期号:第4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廖帝聘 真空教 禅宗 海外华侨
-
描述:晚清赣南客家人廖帝聘创立的真空教,是禅宗世俗化的产物,是客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一大建树。真空教以内在超越为特征,将实在的功利性和真诚的精神追求合为一体,适应了流涉人群寻求精神家园的需要,因而得以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
吴“大师”印象记
-
作者:黄哲真
期号:第12期
来源:厦门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厦门 长篇小说 大师 客家文学 户口 城市发展 精神文明 雕版 特区建设 文艺事业
-
描述:厦门是包容的,特区建设以来,贤能才俊从四面八方奔涌而至,源于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气度。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基础。这里选登的人物特写,着重体现了为厦门的精神文明事业,为厦门文艺事业作出其应有贡献的新厦门人的精神面貌。
-
“打拼与思乡”:“珠三角”客家舞蹈的文化解读
-
作者:谢琼
期号:第8期
来源:舞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舞蹈 文化解读 思乡 珠三角 历史文化 客家精神 性格特点 客家文化
-
描述:“打拼”是舞剧《大围屋——雷娘》所着力表现的客家精神,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人文性格特点;“思乡”是客家人在其独特的历史迁徙背景下产生的刻骨的乡土情结。心怀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异乡打拼是客家历史文化与现代创业精神在舞蹈艺术中的完美融合。
-
传统客家女子教育初探
-
作者:黄茜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女子教育 客家 传统教育
-
描述:客家妇女历来以勤劳俭朴闻名于世,她们在教育方面也颇具特色:内容上凸显生活劳动教育,表现了客家女子的"劳作"、"精明"和务实;形式上,独特的山歌戏剧和生活教育折射出客家民系的精神内涵,宗族和家庭教育则是儒家教育的精神的传承。
-
客家“白屋”播下燎原火种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客家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 中国特色 革命道路 农村革命根据地 民居建筑 中国共产党
-
描述: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这里,留下了毛泽东的著作——《井冈山的战斗》。这里,也是星火燎原燃神州的火种诞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鱼头味美营养高
-
作者:季玉娜
期号:第4期
来源: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鳙鱼头 营养 美食 健康
-
描述:将选料放入直径1米的大瓦缸(小瓦缸亦可)内,以硬质木炭火恒温煨制达7小时以上。原汁原味的鱼头煮好后,打开锅盖,就有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配上久煮不烂的江西硬豆腐和野百合粉,味道香鲜。此瓦罐之妙处在于土质
-
略论客家意识
-
作者:冯深
期号:第2期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论客 客家意识 平远县 人们共同体 汉族 客家妇女 客家地区 山歌 祖宗 陆秀夫
-
描述:地区,客家意识却不因此而消失,它依然成为联系这支人们共同体的情结,成为他们之间认同的心理特征,成为这个群体在极为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团结奋斗、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力量。把客家意识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客家群体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
宁化客家祖地的世界级品质及其开发
-
作者:罗金华
期号:第1期
来源:三明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祖地 宁化 旅游资源 品质 开发
-
描述:家祖地的文化现实,研究现代客家人的旅游兴趣、大手笔开发世界级旅游资源,还应以文化为载体,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开发,弘扬客家精神,挖掘客家文化精髓,展示与体验客家文化,通过构建客家文化体系,保护
-
客家图语 ——始兴围楼“天门阿公”装饰艺术解构
-
作者:钟英明 黎洁仪
期号:第4期
来源: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始兴 围楼 天门阿公 灰雕 彩画
-
描述:天门阿公是广东省始兴县客家围楼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客家地方文化色彩,是客家围楼建筑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续,及中庸和乐精神的写照。解读它的图案语言和工艺制作,有助于我们体味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精神实质,进而加强对客家围楼建筑的认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