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佬客的歷史變遷及族群認同(1900年迄今):以高雄六龜里
-
作者:劉正元
期号:第28期
来源:高雄師大學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佬客 族群認同 信仰重置 義民爺信仰
-
描述:移(1900年迄今)的個案,來探索福佬客的族群認同變遷過程,並以社會/信仰重置的觀點,來討論福佬客的族群界線變遷機制。高雄六龜里及甲仙埔之北客移民,因日治時期後社會經濟的改變,造成客籍族群人口大規模
-
“两岸客家文化与职场体验”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地区召开
-
作者:吴启琳
期号:第6期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 台湾地区 地方社会 地方政府 学术研讨会 科技大学 职场 理论问题
-
描述:"相互之间良性互动的思路和方法。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雄应用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部分相关专业学生及台湾六堆文化传播社、屏东县政府客家事务处、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公共服务组与詹姆士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交流会议。
-
朱孟依初定合生系接班人
-
作者:肖素吟
期号:第13期
来源:时代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孟依备受煎熬。4任总裁的离职,也让朱孟依备受打击。然而,朱孟依将不再是家族企业孤独的捍卫者,他的儿女们已经长大成人,如今已相继进入公司管理层。人们拭目以待,接下来,合生系是否又会在房地产市场上
-
抄本客家吉凶書儀“餪女”禮俗研究
-
作者:韓碧琴
期号:第21期
来源:興大中文學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餪女 盥饋 探房 抄本客家吉凶書儀
-
描述:家禮》承《書儀》之說,後人相沿,以婦家送肴饌行盥饋之禮,第三日所送者為餪;「餪女」、「盥饋」二禮,有待釐清,故而裒集文獻,深入考斠,期能探賾「餪女」禮俗之流轉,彰顯禮制因革之迹。 盥饋本由新婦親力為
-
看场院的孩子
-
作者:白南生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洛阳村 乌鸦洛阳 客家住宅 生活习俗
-
描述:排列房间。五直房都有通道相通,祠堂、住宅、厨房、仓库、学堂、水井、厕所等房内设施十分齐全,厅堂、住房分布有序,主房、偏房对称合理,体现了家长制的长幼尊卑和客家人合族而居的生活习俗。建国后,洛阳大屋内曾住过两个生产队92户280多人。如今仍有彭氏后裔居住其内。看场院的孩子@白南生
-
闽西客家妇女围身裙的文化特征
-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殷薇
期号:第7期
来源:纺织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闽西 客家妇女服饰 围身裙
-
描述: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与当地畲族合手巾、台湾地区的大裙进行对比发现:闽西地区妇女围身裙体现了客家服饰文化特征,既具有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又具有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同时与台湾地区的大裙具有相同形制与文化象征意义,证明海峡两岸的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
客家荘學校教育環境之研究
-
作者:林煥民
期号:第37期
来源:學校行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莊 教育環境 學校教育環境
-
描述:或熱心人士參考。(一)學校行政推力之起而行(二)建構全方位客語廣播系統(三)建構客籍校長合作機制(四)加強客家文化之學術研究。
-
韶关大学学者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韶关大学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技术资格 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 中华民族凝聚力 周易研究 积极从事 北京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
描述: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在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指导下进行民俗和民间文艺学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省级:《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研究》、《广东短期职业大学发展研究》、《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模式研究》、《韶关大学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研究》、《粤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校级,《周易研究》、《珠
-
客家建筑文化浅见
-
作者:郭蕾 尚百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建筑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建筑形制 空间
-
描述:提及中国建筑立刻会想到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提及中国建筑文化就会想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大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更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客家建筑更是独具特色。
-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上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作者:赖继秋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突出“工业兴县、就业富民”,着力扶持发展“2+3”产业,突出发展铜产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科技体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验收,2009年又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