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闽西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以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为个案
作者:林凤凤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 祖先崇拜 宗祖崇拜 历史实践 权力结构 
描述:变迁,也试图在二者之间的博弈中寻找权力因素在其中的重要影响。客家祖先崇拜是祖先崇拜中的一系脉,分为家祖崇拜和宗祖崇拜。当中的权力结构一直是村落研究的一个热点,客家祖先崇拜的权力结构因素常常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的,更是引起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以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基于福建省永定县林村宗祖崇拜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并以1949年以来至今为时间脉络,对林村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过程进行考察,透过权力结构的视角对林村宗祖崇拜进行具体研究,以揭示林村宗祖崇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受权力结构的影响的,同时探讨权力结构这一因素是否对祖先崇拜这一民间信仰形式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且成为当下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崇拜的一般表现模式。在论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的基础上,笔者首先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祖先崇拜和权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进而论述祖先崇拜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目的是达到对祖先崇拜的一个基础性了解。在此之前,笔者在永定县林村收集到详实的田野资料,又阅读过相关文献,并将二者结合,对福建闽西地区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永定林村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家祖崇拜与宗祖崇拜。考察祖先崇拜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权力结构因素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有一个大框架来作为支撑,以笔者的研究能力而言还达不到全面阐述的水平。因此,笔者结合个案以1949年至今为时间发展脉络,着重探讨林村客家祖先崇拜的历史实践问题,并把林村林氏宗族的宗祖崇拜放进权力结构框架内进行具体论述。笔者在这里着重分析影响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几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宗祖崇拜的历史实践受权力结构的影响有何表现。具体而言,笔者意在从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博弈对宗祖崇拜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在分析林村林氏宗族宗祖崇拜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个客家村落社区中宗族的精英数量和质量对于该村落的发展影响很大。具体到林村的林氏宗族,宗族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精英在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互动,寻求权力契合的平衡点,有助于林氏宗族乃至林村以及更大范围的客家族群的和谐发展。受国家在场的因素影响,林氏宗族中政治精英的强势地位依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至少在林村是这样的;而经济精英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迅速提升其社会地位,扩大其在村落中的影响力,并在村落的权力结构中与政治精英展开博弈;相比较而言,社会精英则处于权力结构的边缘区,但他们可以运用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也相对广泛,再明显的是,社会精英在地位上还是需要依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总之,自建国以来,笔者通过对林村宗祖崇拜的权力结构的论述,能够折射出村落权力资源配置在国家政策背景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村落中内部权力资源占有主体的权力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客家宗祖崇拜的一种分析性的建构,从中展现出一个客家村落的权力结构运作的内在逻辑。
闽西客家建筑研究及其现代演绎
作者:杨少波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建筑 建筑风格 空间特色 
描述:闽西客家建筑研究及其现代演绎
闽西客家家庭,宗族组织——以宁化石碧,长汀涂坊,永定湖坑为例
作者:李文睿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 家庭 宗族 
描述:sp; 客家人,特别是闽西客家的家庭组织、宗族组织作一具体阐释,其    中力图突出其作为汉族一支独特民系的共性和个性.     全文共为六部分;     一,客家研究学术史回顾及本文写作意图,已过对客家研究学    术史的回顾、分析说明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民族形成理论、    方法(田野参与观察)可以为客家学研究做出突破性的贡献.以及本    文所要达到的意图。     二、汉人研究中的家庭,宗族组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术界    对敌人(汉民族)家庭、宗族组织的研究,为下几章的具体介绍、分    析,找到最新的视野和架构。     三、四、五、宁化石碧村、长江涂坊乡、永定湖坑乡的家庭、    宗族组织。具体分析介绍这三个闽西客家地区的家庭、宗族组织,    力图历史,现实兼顾地说明这三个地方在整个社会、历史变迁中的    家庭,宗族组织。     六、总结。通过上三章的具体分析说明,得出结论。闽西的家    庭、宗族组织是择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对整个闽西    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闽粤边缘区传统民居类型研究
作者:肖民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闽粤边缘区 民居类型 合院类型 楼寨式民居 
描述:和聚居建筑;②保留了从厝式民居这一民居类型,它反映了唐代中原大型聚居建筑的合...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
作者:周雪香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闽粤边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变迁 
描述:一章绪论,解释选题的缘起及论文思路,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概括性回顾,并对基本史料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一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他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闽粤边客家地区早期开发的影响。闽粤边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远离闽、粤两省政治、经济中心,曾是闽越族、畲族、山都等少数族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国移民史来看,汉人迁入这一地区始于秦汉戍卒。但隋唐以前,迁入当地的汉人极为有限。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随着大批汉民的迁入,当地的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开发亦渐次展开。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的内外流动,并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揭示人口变迁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宋末元初的战乱,使闽粤边地区人口锐减。此后,随着汉民的继续迁入和生息繁衍,闽粤边地区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明中叶以后,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峻,逐渐由外来移民接纳地变为人口输出地。文中对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展开论述。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闽粤边客家地区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一方面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迫使一部分人去寻求稻作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业。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活跃,闽粤边客家地区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蓝靛、烟草、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造纸业、印刷业、制烟业、矿冶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与闽粤沿海的“山海交换”及与赣南地区的“盐粮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市场的活跃。        第五章主要探讨区域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明中叶以来,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流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商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在家族和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组织得到强化,妇女在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人们的职业、财富、义利、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简趋奢;教育和科举迅速发展,民间文化日渐兴起。                            
闲置或低度使用公共设施之政经分析
作者:徐守国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原住民文物馆 客家文化馆 地方文化馆 极限运动场 公共停车场 垃圾焚化炉 
描述:占總件數7.4%)。 本研究採歷史結構的研究途徑,從政經與社會環境的演變,探討民主化對於政府公共建設的影響,與閒置或低度使用公共設施攸關之公共建設計畫與平衡城鄉差距政策、政府財政補助及預算相關規範等之間的因果互動關係;針對上述公共設施數量多者,或具有特殊代表性者,包括原住民文物館、客家文化館、地方文化館、極限運動場、公共停車場,以及垃圾焚化爐等六大類型,探討以往這些重大公共建設相關政策之醖釀、形成、運作與變遷之歷史脈絡與結構等;以期對於閒置或低度使用公共設施獲得較為全盤而整體的認識與瞭解,進而提出檢討,以及未來應加強方向之建議。 本研究經綜合探討的結果,提出下列建議意見:一、公共建設計畫不採齊頭方式按行政區域補助各地方政府;二、公共建設計畫應要求地方政府負擔部分配合款;三、加強照顧弱勢族群與縮短城鄉差距政策;四、審計機關增加預警性服務,強化財物審計前瞻性之功能;五、活化閒置公共設施,俾使國家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六、其他諸如強化電子化政府功能,將資訊公開於政府網站,促進公民參與;強化公務人員專業規劃與審查能力之訓練等。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作者:王雯君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族群邊界 閩客通婚 文化實作 文化再生產 族群記憶與認同 
描述:女性而言感受將更為深刻,因為女性文化再生產的角色對一個族群的建構是重要關鍵,而從閩客通婚女性的角度探索她們的族群記憶與族群認同,以發現閩客族群邊界流動的多樣性,將對未來的族群研究具有意義。本研究以24位閩客通婚的女性作為口述訪談的研究對象,並以世代、族群、婚姻作為設計變項,將研究對象設定為55~67歲與28~40歲兩組,並從這兩組中設定各6位閩南族群嫁給客家族群或客家族群嫁給閩南族群的女性,進行婚前與婚後族群記憶的比較,尤其是婚後情境改變對受訪對象族群認同與記憶的影響。本研究在理論觀點部分,分別從族群認同理論、集體記憶理論作為基礎,並且檢閱族群通婚與客家族群認同的研究文獻。在經驗研究方面,則藉由受訪的24位女性對閩客族群記憶的口述訪談資料,首先分析她們自己本身在族群通婚前後於日常生活實踐的不同層面上,例如祖先祭祀、家事處理、語言使用或族群意象等,所面臨閩客族群記憶與族群認同的改變過程,再者則從她們對下一代族群記憶與認同觀的傳承,來間接反應她們對於閩客族群相異的認同與記憶的承載,進而探究閩客族群邊界在女性生活世界中流動的多重變化。本研究認為族群邊界的流動,應當考量社會結構的族群關係和家庭結構的性別關係,同時應當從日常生活的細緻文化實作面向來討論族群記憶與認同,尤其是女性角色對族群記憶延續與保存的重要性。本論文發現不同族群、世代的閩客通婚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族群記憶與認同改變過程相當多元,族群邊界的流動方式也是多重變化,因此未來客家族群認同的研究應從多方面進行考量,而通婚女性在文化實作表現的族群記憶,將為客家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與發展方向,致使族群認同觀可以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關鍵字:閩客通婚、族群邊界、族群記憶與認同、文化再生產、文化實作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作者:張容嘉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歷史意識 閑聊 常民 日常生活 
描述:生活的樣貌。研究發現所謂常民的歷史意識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相貌,歷史意識作為流動、變遷的意識,本來就沒有本質性的存在,同樣的,客家族群文化亦不是一種本質性的概念。每個行動者在時代的脈絡裡,有他的思考與顧慮,也有他的期待,在生活裡會因應社會的變遷、現實需求,隨之調整自己的思考模式與脈絡,展現在族群邊界的改變、或甚至是族群記憶的變遷。客家常民其實是在每天生活實踐中的瑣碎與平凡裡經驗著客家,建構生活世界的過程裡,同時建構著既融和也創新的客家歷史意識
长汀客家文化遗产研究
作者:王桂园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地理学 历史文化名城 
描述:特的生活经历和迥异于中原地区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是客家迁移路线上的中间站和重要一环,被称为“客家首府”。因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和特殊的社会历史,长汀的文化遗产不但反映普遍的客家文化特质,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因此极具代表性。首先本文以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为主线,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民俗学、美学等,运用文献阅读、田野调查、访谈、遥感影像、GIS软件、表格、统计图表等方法、工具,分析文化遗产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成因。其次,本文将长汀的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对比后,科学评价其价值,并结合申报遗产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实践,分析当前遗产工作的重点。 客家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通过对两者的综合研究,笔者认为客家文化正是汉文化传播到新环境下,发生了以文化传播和涵化为主、发明和发现为辅的结果。客家文化的中国价值以及世界价值,是在迁移过程中创造的,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使传播到此的汉文化发生文化涵化,创造性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适应了当地的资源类型及其供给土的波动和其他人类集团,并反过来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客家文化具有灵活性和较强的兼容异文化的能力,作为一种边际文化,客家文化在新的地理环境和土著文化环境中,或弱化、舍弃了一些中原文化的內容,转而吸收土著文化因素,或由于边际文化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而强化了某些原有的文化特征。在文化互动申,客家文化逐渐形成、壮大,成为汉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城市选址、城市意象、客家建筑、地方名胜、宗教、饮食、风俗和传统工艺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长汀和丽江、平遥等历史文化名城一样,符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但当前首要的任务不是各地争夺极为有限的世界遗产名额,而是以各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整合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评价和保护路径,建立起层层衔接的中国文化遗产体系,由此提高遗产研究和保护实践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与世界文化遗产体系接轨,从而有效地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构研究
作者:柴文婷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长汀 客家民居 建构 建造三要素 
描述:界磨合实践中产生的顺应自然,忠实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及客家历史的物质载体。其中所包含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是千百年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这些冲击,客家民居的保护更新多呈现出混乱及建设无序的状态,急需吸收其建造经验,研究总结其建构过程,总结提取本质,进而对振兴地域社会经济文化,保护地域特征,延续地域文脉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的视角,在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考察与访谈。基于建构理论认为建造由地点、类型、建构三者持续交汇作用产生了最终的形式,从以下两大部分对长汀古城客家民居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三四五章分别叙述了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造三要素的内涵及其意义。首先,从客观角度对长汀古城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传统文化思想、宗族社会特点、伦理道德及审美观念进行了梳理;再次,归纳了闽西客家府第式民居的类型,总结其民居平面建筑形制、外部造型及空间元素构成特色等;最后,去除表象,直达内里,运用建构的视角着重对长汀古城客家民居材料、结构与构造方式等要素进行细致剖析,并对其细部节点,各种装饰特色,情感与审美的植入进行研究探讨。第二部分,总述三要素(地点、类型、建构)之间逻辑关系具体是如何产生及相互影响,并对其最终产生的长汀客家民居形式进行细致描述与研究,再对由这些成分因子组成的古城进行了格局及特色分析。最后,思考三要素的现代提取,回归正本,正视“形式只是结果”的理论,呼吁建造的逻辑才是地域建筑再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