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龙瑛宗
姓名:龙瑛宗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龙瑛宗(1911年8月25日-1999年9月26日),本名刘荣宗,客家人、台湾著名作家。出生于新竹北埔(1920年改为新竹州竹东郡北埔庄;今新竹县北埔乡)。1930年自台湾商工学校毕业,旋即进入台湾银行界服务。1936年,与李耐女士结婚。1937年,以日文创作的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得日本《改造》杂志第九届悬赏小说佳作推荐奖,一举登上文坛。此后,龙瑛宗陆续有作品于日本、台湾二地发表,內容包括小说、新诗、随笔、文艺时评。1939年,加入西川满发起的“台湾文艺家协会”,出任文化部委员。次年一月《文艺台湾》创刊担任其编辑委员,1942年,辞去台湾银行一职,转任《台湾日日新报》编辑,专职从事文字工作。同年,日本于东京召开“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张文环、西川满、滨田隼雄四人获选为台湾地区代表与会。1942年,与西川满、张文环、滨田隼雄代表出席在东京召开的首届东亚文学者大会。为战争时期最活跃的作家之一。1943年,小说集《莲雾的庭院》受台湾总督府阻挠,无法出版;同年又另以文学评论集《孤独的蠹鱼》出版发行。龙瑛宗出身于客家山村,成长于殖民地的压迫环境,养成其木讷寡言、善感而內敛的性格,他的生命情调与文学特直接趋于阴柔纤细。《植有木瓜树的小镇》一向都被评论家当作观察龙瑛宗作品风格的指标作品,同时也有论者认为龙瑛宗这篇作品,透露了殖民统治时代的台湾文学,因为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产生重大本质转变的一个分界点。叶石涛说,到了龙瑛宗,台湾小说里才出现现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学的瞑想以及浓厚的人道主义。它意谓著,龙瑛宗改变了先前以社会运动为宗旨,具有抵抗意识,展现强烈现实批判精神的文学传统。所以《植有木瓜树的小镇》也可以被解读为:描绘黑暗的殖民地社会里,受到扭曲、压抑的殖民地台湾青年、內心的苦闷、仿徨与幽怨,呈现另一种形式的写实,也是另一种样式的批判和抵抗。至于说龙瑛宗的出现,代表了殖民地时代台湾作家抵抗意识的“屈从及倾斜”现象,大约是忽略了这只是个别作家的作品,不能作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表征。生平及作品年表1911年八月廿五日生于新竹州竹东郡北埔庄。排行四,本名刘荣宗。1918年到彭家祠受启蒙,旋即私塾为日警关闭。1920年入北埔公学校。1923年公学校五年级,遇文学启蒙师成松先生。习作《暴风雨》被收入《全岛儿童作文集》。1925年公学校毕业后,升高等科二年制。1927年入学台湾商工学校。1929年遇另一位文学指引师长加藤先生。1930年四月,台湾商工毕业,到台湾银行,后派南投分行服务,二十四岁转台北本行服务。1936年与李耐女士结婚,撰写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1937年四月,《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得到日本《改造》杂志第九届悬赏小说佳作奖,得奖金五百元,该届只取二名,不分名次。去东京与日本文艺界人士见面。1939年九月九日台湾诗人协会成立,任文化部委员。十二月,关系杂志《华丽岛》出版,紧跟著改组为“台湾文艺家”协会,仍为会员。1940年一月,《文艺台湾》创刊,任编辑委员。三月,《台湾艺术》创刊,任“读者文坛”版审稿者。1941年五月被调到花莲台银分行工作。十月,任“台湾文艺家协会”小说部理事。1942年辞掉银行工作。到《台湾日日新闻》担任编辑。编“儿童新闻”版不久易名为“皇民新闻”。十月,与西川满张文环滨田隼雄到东京参加首届东亚文学者大会。1943年出版文学论集《孤独的蠹鱼》单行本。1944年担任台湾新报附属杂志《台新旬刊》编辑委员。1945年战爭结束,仍以日文创作。1946年编中华日报日文版到十月该刊停止为止。于上海出版中文《白色的山脉》。1947年出版《女性之描写》(大同书局)。编《山光旬刊》。1949年入合作金库当办事员。1954年作品仅有《台北文物》的《日人文学在台湾》。1972年升为合作金库稽核主任。1975年作品仅有《今日合库》的《从加尼福尼亚谈到台湾》。1976年自合作金库退休。1978年中文作品《红尘》,于民眾日报连载。1979年远景出版社出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其中第七集,收有龙瑛宗之《植有木瓜树的小镇》、《黃家》、《黃昏月》、《白色的山脉》、《貘》、《一个女人的纪录》、《不知道的幸福》七篇,由张良泽、锺肇政先生译为中文。日文自传小说《夜之流水》刊于日本。1980年自传小说《断云》连载于《民眾日报》。1985年五月由兰亭书店出版《午前的悬崖》,內有十四篇日据时旧作,由锺肇政先生翻译。1987年七月,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杜甫在长安》,前附叶石涛序文以及作者自序。1999年因肺癌去世,享年八十九岁。出版书籍1985年《午前的悬崖》,台北市:兰亭书店。1987年《杜甫在长安》,台北:联经。1990年张恒豪编,《龙瑛宗集》,台北:前卫。1993年《夜流》,台北:地球。2001年《涛声》,台北:桂冠图书期刊、报纸、散篇1923年《暴风雨》,《全岛学童作文集》,习作。1936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改造》杂志,小说。1937年《为萌芽的台湾文学而努力》,《台湾新文学》。1937年《东京红毛毯》,《文艺》。1937年《论台湾文学“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及其他》,《日本学艺新闻》。1937年《东京的乌鸦》,《文艺首都》。1937年《夕照》,《朝日新闻》。1937年《台湾和南支那》,《改造》。1938年《番人》,《东洋大学新闻》。1938年《信片随笔》,《文艺》。1939年《我的秋风帖》,《文艺首都》。1939年《黑妞》,东京《越洋》。1939年《信片随笔》,《台湾日日新报》。1939年《知人之死》,《台湾新民报》。1939年《台湾环岛旅行》,《大陆》。1939年《白鬼》,《台湾日日新报》。1939年《南方之夜、河边天真的女郎们》,《台湾日日新报》。1939年《芥川奖的雞骚动》,《台湾新民报》,1939年《台湾诗人协会二三愿》,《台湾民报》。1939年《战爭》,《台湾日日新报》,。1939年《赵夫人的戏画》,《台湾新民报》,小说。1939年《汽车里》,《台湾铁道》。1939年《花与痰盂》,《华丽岛》创刊。1940年《一段回忆》,《台湾新民报》。1940年《村姑娘逝矣》,《文艺台湾》创刊。1940年《下雪的山》,《台湾日日新报》。1940年《杜甫之夜》,《文艺台湾》。1940年《作家眼》,《台湾艺术》。1940年《给想创作的朋友》,《台湾艺术》。1940年《果戈里的作品》,《台湾新民报》。1940年《黃昏月》,《文艺首都》。1940年《文艺台湾作家论》,《文艺台湾》。1940年《南方血的溫暖》、《真衫靜枝的随笔录》,《台湾新民报》。1940年《驿马车》,《台湾日日新报》。《归乡记》、《文艺论评》,《文艺台湾》。1941年《同人日记》,《文艺首都》。《对作家而言》、《文艺座谈会》、《午前的诗》,《台湾艺术》。1941年《台湾文艺的展望》,《朝日新闻》。1941年《邂逅、白色的山脉》,《文艺台湾》,诗。1941年《热带的椅子》,《文艺首都》,花莲。《名叫巴尔札克的男子》,《台湾艺术》。1941年《一切为光明前途》,《周日周刊》。1941年《午前的悬崖》,《台湾时报》,小说。《文艺诗评》,《文艺台湾》,评论。1942年《东洋之门》、《不知道的幸福》,《文艺台湾》。1942年《南方的作家》,《文艺台湾》。《诗间的游玩》,《文艺台湾》。1942年《夜与朝之歌》《文艺台湾》。1942年《死于南方》,《台湾时报》。《不知道的幸福》,《文艺台湾》。1942年《一个女人的纪录》,《台湾铁道》,小说。1942年《青云》,《青年之友》。1943年《孤独的蠹鱼》,单行本。1943年《龙舌兰与月》、《作烟草》、《莲雾的庭院》、《蝉》,《文艺台湾》。1943年《在街上》,《台湾铁道》。1943年《回顾与內省》,《台湾艺术》。1944年《归宿于海》、《寄往南方》,《台湾艺术》。《战役归来的学徒》,《台湾艺术》,二月。1944年《时》,《新建设》。1944年《忆万叶集》,《台湾文艺》创刊号。1944年《年轻的海》,《旬刊台新》。1944年《青色的风》,《台湾文艺》。1945年《歌》,《台湾文艺》。《忆我故里》,《台湾时报》。1945年《结婚旖谈》,《新大眾》。《可爱的仇人》,《台湾新民报》。《失去的地平線》,《台湾日日新报》。1945年《文学》、《从汕头来的男子》,《新新》创刊号。1946年《名作巡礼》,《中华日报。1946年《燃烧的女人》、《论饭桶》、《少年维特的悲哀》、《饥饿与商人》,。《血和淚的历史-杨逵的送报伕》、《洛斯昭特一家》、《潛在的传统-吳浊流的胡志明传》、《台湾将如何》等五十八篇短文。1947年《台北的表情》,《新新》。1949年《左拉的实验小说论》,《龙安文艺》。1954年《日人文学在台湾》,《台北文物》。1966年《文学魂》,《台湾文艺》。1975年《从加利福尼亚谈到台湾》,《今日合库》。1976年《瞑想-悼吳浊流》,《台湾文艺》。1977年《半世纪前的往事》,《北埔国小八十周年纪念特刊》。1979年《身边》、《记片片》,《民眾日报》。1979年《夜??流》,以日文创作的自传小说。1979年《黑少女》,《民眾日报》。《红尘》,《民眾日报》。《白鬼》,《民眾日报》,小说。1979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貘》,锺肇政译,《台湾文艺》。1979年《夜流》,《自立晚报》。《多些文艺评论》,《民眾日报》。《黑与白》,《民眾日报》。1980年《断云》,《民眾日报》。《失落的往事》,《路工》。1980年《新春怀古》、《张我军之死─高举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觉者》、《走马看东南亚》,《路工》,随笔。1980年《两个脸庞─走访盐份地带》,《自立晚报》。《与旧友话当年》,《民眾日报》。《杜甫在长安》,《联合报》。1981年《读书遍历记》,《民眾日报》。《“文艺台湾”》,《台湾近现代史研究》,随笔,东京。1981年《荒城之月─听江文也独唱会》,《自立晚报》。《名作的诞生─评王诗琅“沙基路上的永别”》,《联合报》。《新文学的先声》,《台湾文艺》。1982年《劲风与野草》,《联合报》。1982年《张文环与王白渊》,《台湾文艺》。1982年《花与痰盂》,《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982年《索氏演讲所感》,《联合报》,随笔。1982年《一个望乡族的告白》,自传,《联合报》。1983年《颂春赋》,《台湾时报》。《崎岖的文学路─抗战文坛的回顾》,《文讯》。1983年随笔《忆诸前辈》,《开南校友通讯》。1983年《送鞋子》,《联合报》。《黃包车》,《联合报》。1983年《回顾日本文坛》,《台湾文艺》。1983年《新闻老兵话当年─光复前的台湾新闻界》,《台湾新生报》。1983年《个人主义的结束》,《文学界》,评论,叶石涛译。1983年《欧非之旅》,《开南校友通讯》,纪行,刘荣宗。1984年《新春随笔》,《自立晚报》。《论吳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文学界》。《拥护文化》,《文学界》。1984年《月下疯女》、《狗用食品》、《强盜》、《曼谷街头》,《联合报》。《给文友的七封信》,《台湾文艺》,书信。1984年《农妇与日兵》、《郓城故事》,《联合报》。《偶想》,《自立晚报》。《理发师》、《诗人的华尔滋》,《中国时报》。《章太炎与芥川龙之介》,《自立晚报》。1984年《电视剧的再肯定》,《商工日报》。1984年《我的足跡》,《开南校友通讯》。《电视剧本的商榷》,《商工日报》。1984年《迟来的皇帝》,《商工日报》。1984年《残生无几了─文艺营的叶石涛》,《春秋》副刊。1984年《我读陈秀喜的诗集“灶”》,《春秋》副刊。1985年《怀念杨逵兄》,《文讯》。1985年小说《涛声》,锺肇政译,《文学界》。1985年《邂逅》,《联合报》。《渊源·缘份─新生报与我》,《台湾新生报》。《小老师》,《大同》。1985年《白鬼的读者》,《大华晚报》。《回忆七七抗战》,《幼狮》。1985年《日本文学的成果》,《大华晚报》。1985年《声音》,《联合报》。1985年《今年的芥川赏“青桐”》,《自立晚报》。1986年《黑部峡谷秋色》,《大华晚报》,纪行。《陈千武的“猎女犯”》,《自立晚报》。1986年《我为什麼要写作》,《联合报》。1986年《缅怀前辈作家》,《台湾文艺》。1986年《文学随笔》,《自立晚报》。《怎麼样看也不懂》,《开南校友通讯》。1986年《清冈著小说“于李杜之国”》,《笠》诗刊。1986年《日本芥川赏》,《大华晚报》。1986年《佐藤恩师和古前辈》,《开南校友通讯》。1986年《台商11期的校友会》,《开南校友通讯》。1987年《旁观看选举》,《台湾文艺》。1987年《忆起苍茫往事─“午前的悬崖”二三事》,《文讯》。作品评价文选自王昶雄:《浩劫当中悼斯人》,《文讯月刊》龙氏创作的基调不属于阳刚类型,在文学生涯中也难免有应时之言、应景之作,而突显出屈从与倾斜的面向。其实,有屈从与倾斜的一面,不必去否定,这与作家的个性、信念皆有所关联文选自叶石涛:《苦闷的灵魂-龙瑛宗》,《复活的群像台湾三十年代作家列传》作为日治时代的知识份子而言,他感到有双重的压迫和摧残家再他的心灵上;其一是来自共同敌人-日本殖民者,其二是来自福佬系作家有形无形的歧视。这二种压力的巨大阴影造成龙瑛宗文学的『被压迫』的意识;同时这双重的被压迫意识也变成被異化,被疏离的龙瑛宗的文学主题。……龙瑛宗如果不是客家人,不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不是有內向的个性,以他的文学天才而言,他很可能成为日据时代最有世界性的规模的作家;因为他的现代人知识份子的气质和敏锐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更是独树一帜的罕有资质,台湾新文学因他的出现而开辟了更前卫而深刻的境界。
黄雪贞
姓名:黄雪贞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关键词:黄菊 江永 
个人简介:黄雪贞(女)1940年12月生,福建永定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汉语方言研究,现从事汉语语言研究。1964年8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1964年8月至今在本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主要代表作有:《梅县方言词典》(工具书)、《梅县话音档》(专著)、《江永方言研究》(专著)、《客家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论文)、《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论文)、《中国语言地图集》(合著)等。
黄火兴
姓名:黄火兴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1934.12~)笔名黄海、贺新。广东梅县人。1948年肄业于梅县梅兴中学初中。先后任公社公安特派员、武装干事、县专业剧团专职编剧、《梅县通讯》编辑、《梅江文艺》(今《嘉应文学》)编辑。中级职称。兼任《客家民俗》报编辑、《客家人》杂志副主编、《嘉风》诗刊主编。1994年任《客家人》副主编、《嘉风》主编、梅州客家联谊会文献出版部副部长等。1950年起从事曲艺创作,先后发表各种文艺曲艺作品共4000多篇,著作有《山歌》、《客家情歌精选1900首》、《谈谈客家山歌》、《客家风情志》等10部及人文民俗曲艺等论文100多篇。先后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分会、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广东民俗学会等18个协会。
黄桂珠
姓名:黄桂珠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1916~1994)艺名黄桔。女。广东大埔人。中共党员。初中毕业。1925年从艺,师承来明公,历任广东梅兴客家地区荣天彩、老福顺、潮汕荣云彩、梅县新华社、新天彩、梅县国乐社、湖寮同艺社演员,广东大埔民声汉剧团演员、副团长,广东汉剧团副团长、演员,广东汉剧院副院长、演员,梅县地区戏剧学校副校长,广东汉剧院艺术顾问。一级演员。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会会副主席,广东省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梅县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梅县地区文联副主席。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表扬。1927年首次公演汉剧《拾玉镯》。1954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饰有汉剧《百里奚认妻》杜氏、《齐王求将》钟离春、《打洞结拜》赵京娘、《女审》秦香莲、《拉郎配》张彩凤、《红书宝剑》徐月娘、《贵妃醉酒》杨贵妃、《昭君出塞》王昭君、《柴房会》穆二娘、《林昭德》王金爱、《铁公缘》、《白蛇传》、《宇宙锋》、《孟姜女》、《西施》,现代戏《苇塘星火》、《龙渊战鼓》、《转唐山》等一百余个剧目的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昭君出塞》获1954年广东省民间职业剧团戏剧汇演特别表演奖等。
黄慕松
姓名:黄慕松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暂无
黄慎
姓名:黄慎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关键词:吴越 上官周 乾隆 怀素 吴仪 康熙 郑燮 
个人简介:躬懋恭懋恭寿瘿瓢1687—1768清福建宁化人。布衣。家贫,幼读父书,长侍母,以孝称。无以为生,遂学画。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其艺既擅,出游豫章,历吴、越,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至扬州鬻画,人争客之。雍正五年(一七二七)以母垂老,不欲远离,乃奉居扬州,又三年乃返闽,郑燮赠以诗。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八十二,尚作花卉册。慎工草书,法怀素。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亦偶有笔过伤韵者。间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亦能诗,着蛟湖诗钞。
黄巢
姓名:黄巢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黄巢(?~884)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黄巢——个人简介 黄巢黄巢干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干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何所归宿!因怒击伤仙芝首。仙芝畏众怒,不敢受唐命,遂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合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干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亳州(今安徽亳县)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洛阳)”,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官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今属湖北)为唐将领刘巨容所败,乃转而东进。于广明元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骈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余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以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军劳问居民,闾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官。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富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入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六月间,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黄巢遂于四年四月解围,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黄巢——人生轨迹投身义师黄巢长大以后,曾与同乡人王仙芝以贩卖私盐为业。在同官府缉私的 黄巢军起义路线斗争中,他练就了一身武功,善于骑射,并负气仗义,好抱打不平。后来,他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其诗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当时,唐朝统治腐败,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藩割据,纲纪隳紊,政治危机日渐加深。翰林学士刘允章曾上书直谏,说“国有九破”和“民有八苦”,揭露了“权豪奢僭”、“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均的弊政,指出了农民在“官吏苛刻”、“赋税繁多”的残酷剥削下,“冻无衣,饥无食”,“号哭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悲惨处境。僖宗乾符元年(874),河南又连年发生了水旱灾,“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但自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于是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今属河南)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斥责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乾符二年(875)六月,王仙芝等攻陷了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并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这时黄巢与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各地饥饿的农民争先加入起义军。“数月之间,众至数万”。在此之前,各地曾流传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民谣。如今曹州已被农民军攻陷,应验了民谣,向人们预示着农民起义的风暴将在全国兴起,这既大大鼓舞了农民军的斗争士气,也极大地震撼了唐朝统治者。 纵横中原唐廷见王仙芝与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立即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等五节度使进击义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王仙芝与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率军进围沂州(治今山东临沂)。乾符三年(876)七月,天平节度使宋威在沂州城下击败了义军,并上奏说王仙芝已死,遣散了诸道兵。王仙芝、黄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便转战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之地。接着,农民军又攻陷了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威震东都洛阳。唐廷软硬兼施,一面下令赦免王仙芝等人,一面又频频调动各地官军镇压农民军。王仙芝在攻占阳武之后,攻郑州不下,于同年十二月接连进攻申、光、庐、寿、舒、通州等地,逼近扬州,淮南节度使多次向朝廷告急。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唐各地州官多闻风丧胆。当王黄巢起义仙芝、黄巢进攻蕲州(治今湖北蕲春)时,该州刺史裴偓诱降义军领袖,请唐廷授任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思想有了动摇,欲放弃斗争,接受唐的官职。黄巢大怒,斥责王仙芝说:“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这时群情激愤,责骂不已,怒不可遏的黄巢出拳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在这场冲突之后,黄巢率领二千人马向北进发,与王仙芝分道扬镳了。乾符四年(877)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治今山东郓城),杀节度使薛崇。三月,又攻陷了沂州。黄巢虽连下二州,但仍是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这时王仙芝部将尚让屯兵嵖岈山(今河南遂平西),黄巢便与尚让会合,共保嵖岈山。黄巢与王仙芝再次合兵不久,即进攻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由于唐廷调来大批援军,农民军作失利。于是王仙芝率原班人马南下,再次与黄巢分裂。黄巢率本部人马在蕲、黄一带迂回作战,由于作战失利,不得不北返中原,连下匡城(河南封丘东北)、濮州。乾符五年(878)二月,转而进攻亳州(治今安徽亳县)。在此期间,王仙芝相继攻克了安、随二州后,再次为唐廷诱降动心,派尚君长等人前去联络,却为唐将所杀。王仙芝知道上当受骗,遂进兵荆南,不久在黄梅兵败战死。余众一部分南下,活动于江浙一带;另一部分则由尚让率领北上,与黄巢会师于亳州。王仙芝既死,众将便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初步建立了农民军政权机构。不久,在黄巢率军袭破了沂、濮二州之后,形势又一度逆转。唐廷命右卫上将军张自勉为东北行营招讨使,督兵进剿农民军。黄巢欲进兵襄邑、雍丘,为滑州节度使李峄所阻。在各地活动的义军也多被官军击溃。黄巢欲进攻东都,唐廷又迅速派来大批援军。这时,唐廷再一次诱降,诏命黄巢为右卫将军,但黄巢“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仍拒绝投降唐朝。转战南北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率军进攻汴、宋二州,唐廷以张自勉充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阻止义军。黄巢转攻卫南(今河南滑县东北)、叶(河南叶县)、阳翟(河南禹县),唐廷又诏命河阳兵千人开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守卫宫阙,还征调义成兵三千人守卫东都附近的伊阙、武牢等地,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黄巢见河南一带官军势力强大,难以取胜,而江南则力量相对薄弱;而王仙芝旧将王重隐又攻陷了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转战于湖南,于是便率军渡江南下,与王重隐部相呼应,接连攻下了虔、吉、饶、信等州。八月,黄巢军进攻宣州,在南陵为官军所败,于是又进入浙东,经婺州至衢州(今属浙江),然后披荆斩棘,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同年十二月,义军攻下了福州(今属福建)。在农民军中曾有“逢儒则肉,师必覆”的传说,其意是遇到儒者则杀,军队必然要覆灭。大概是黄巢屡试进士不第,对儒者颇为同情,因此当农民军进入福建后烧官府、杀官吏,但凡自称为儒者的皆释而不问。当义军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门前时即下令说:“此儒者,灭炬弗焚。”乾符六年(879)正月,黄巢军遭藩帅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袭击,一再失利,遂进入广南,包围了广州(今属广东)。在此期间,黄巢曾致书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求为天平节度使。二人惧怕黄巢威势,极力申奏,但朝廷不许;黄巢自己上书,求为广州节度使,却只授予率府率。黄巢恼怒,大骂执政,便急攻广州,遂于九月占领了岭南的这个重镇,杀节度使李迢,并进而攻占岭南一些州县。黄巢在广州自称“义军都统”,并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指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提出“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檄文所说,史称“皆当时极敝”。黄巢军已转战各地多年,这次占领广州,“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作为反抗唐朝统治的根据地。但在这一年,从春至夏,疫病大为流行,不少义军将士染上了疫病,“死者十三四”,部下又多“劝请北归,以图大利”。黄巢见在广州难以持久,于是决定杀回中原地区。同年十月,黄巢率军离开广州,向西北进发,攻取了桂州(治今广西桂林),恰遇湘江水暴涨,义军便乘数十只大木筏顺流而下,经永州(治今湖南零陵)、衡州(治今湖南衡阳),攻占了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之后,尚让乘胜进攻江陵(今属湖北),号称五十万。荆南节度使王铎见义军声势浩大,诸道兵又未赶到,以为江陵兵少难以固守,便退守襄阳。尚让攻克了江陵后即与黄巢合兵进攻襄阳,但在荆门中了埋伏,被官军击败,损失甚大。黄巢收集余众,稍加休整,遂渡过长江进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攻破了外城。之后,又转而进攻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这时黄巢军又得以发展,“众至二十万”。黄巢在江浙一带的胜利进军再次震撼了唐廷,唐僖宗一面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命他迅速进攻义军,同时征调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与高骈协力作战。广明元年(880)三月,高骈遣其将张璘渡江南下,黄巢军连战失利,退守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张璘又乘胜进军,五月,黄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这时北方诸道军已兵临淮南,张璘又率兵追击甚急,而信州又恰遇疫病流行,义军士卒多死,元气大伤。在义军处境十分危急的时刻,黄巢巧施缓兵之计:一方面用重金贿赂张璘,使其减慢进军;另一方面又致书高骈,表示“投降”。高骈中了黄巢圈套,以为大功告成,遂上奏朝廷,声称义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当黄巢获悉诸道兵已经北渡淮河,散归其镇,而且义军也恢复了作战能力,即抓住时机,一举杀死张璘,大败淮南兵,并乘胜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同年七月,黄巢率军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北渡长江,进围天长、六合等县,义军一时兵势甚盛。这时,高骈见诸道兵已经北归,张璘又战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同时又向朝廷上表告急,奏称义军六十万,距扬州已不足五十里。之后“遂称风痹,不复出战”。唐廷本对高骈寄以厚望,这时见高骈告急,顿时慌了手脚,急忙诏命河南调动各道兵驻守溵水(今河南商水西南),以阻止黄巢军北进。九月,义军击败泗州(治今江苏盱眙)官军,又遇溵水官军内讧,各自散归本镇,于是义军全部渡过淮河。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队伍“自淮以北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惟驱丁壮为兵耳”。义军攻陷申州(治今河南信阳)之后,长驱进入颍、宋、徐、兖等州,所到之处,官吏四处逃散。起初,义军将北渡淮河时,宰相豆卢瑑曾议请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待其到镇时再发兵除掉他。另一宰相卢携执意不从,认为只要发兵守住泗州,义军不能入关,必还掠江、淮,便无能为力。不久义军北上,淮北告急,卢携遂惶愧称病不出,京师也充满了恐怖气氛。十一月,义军进入汝州(治今河南临汝),黄巢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并传檄官军说:“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这时朝廷乱作一团,有人主张调发关内诸镇兵扼守潼关,大宦官田令孜还自请率两神策军弓弩手去守关;有人则认为义军拥有六十万之众,潼关又无重兵,难以坚守。但僖宗还是决定让田令孜率兵东守潼关。十一月十七日,黄巢大军进抵洛阳城下,唐将齐克让退守潼关,东都留守刘允章则率众出城迎接黄巢入城。义军纪律严明,只是“供顿而去,坊市晏然”。 建立大齐黄巢军进占洛阳不几日,即向关中挺进。十一月二十一日,僖宗以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都统,将左、右军东讨。就在这一天,黄巢率军西进,攻占了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并警告拒守潼关的官军说:“吾道淮南,逐高骈如鼠走穴,尔无拒我!”田令孜虽名为汝、洛诸州都统,率神策、博野等军十万守潼关,但他只是遥领,却派左军马军将张承范等率神策军前往拒战。当时,神策军士皆是长安豪富子弟,只是为了厚得供给和赏赐才贿赂宦官挂名军籍的,平日高车大马,悠然自得,未尝经历战阵。所以一旦听说出征,吓得父子抱头相哭,为了逃避战事,多以金帛雇商贩与贫民代行。十二月一日,黄巢大军进至潼关,唐守关将士断炊,士气低落。义军奋力攻关,而尚让又从被称为“禁坑”的关旁谷中小道迂回到关后,前后夹攻,官军溃退,博野乱军直奔长安,大肆劫掠。黄巢一举破关,又乘胜攻克了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留部将乔钤驻守,自己亲率大军直捣长安。十二月五日,百官刚刚退朝,传闻博野乱兵入城,即各自逃匿,僖宗在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成都避难,只有很少人从行,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多不知皇帝去向。当天下午,黄巢前锋柴存未受到任何抵抗即顺利进入长安,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黄巢乘坐金色肩舆,其将士皆披发,束以红绫,身穿锦袍,手执兵器,簇拥黄巢而行。义军浩浩荡荡,“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黄巢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夙愿。黄巢军意气洋洋地进入长安城,长安市民夹道观看,尚让一再告谕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之”。 义军进长安十二月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翌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 义军进长安齐”,建元金统,并大赦天下。黄巢封其妻为皇后,尚让、赵璋等为宰相,郑汉璋为御史中丞,李俦等为尚书,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孟楷、盖洪等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黄巢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可见,大齐是由农民军文武官与唐官僚混合而成的一个政权机构。农民军憎恨官吏,对唐宗室、公卿士族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宰相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等藏匿民间,被义军搜出后“皆杀之”,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綦拒不投降,“举家自杀”。投降黄巢的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因匿公卿于夹壁墙中,事发后被杀。农民军给唐宗室、公卿士族以巨大的打击,“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的这些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大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黄巢起义军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昔日威令天下的公卿贵族已被打翻在地,而备遭欺压凌辱的贫苦农民如今却堂而皇之地做了大齐皇帝,扬眉吐气,这无疑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时有人写诗道:“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虀”作者虽然站在敌对的立场上讥讽农民政权,却也无法掩盖这一历史巨变的事实。黄巢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却没有出台什么改革措施,稳定人心。也没有及时追击望风而逃的僖宗朝廷,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所以僖宗得以从容地组织力量,大力围剿起义军。当僖宗逃至兴元时,即诏令诸道各出军收复京师。中和元年(881)正月,诏令镇东、太原、代州等藩帅各发本道兵并赴京师讨伐义军。三月,以凤翔节度使郑畋同平章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与泾原、秦州、鄜延、夏州等节度使“同盟起兵,传檄天下”。七月,又以宰相王铎兼滑州刺史,兼充京城四面行营都统,“遣郎官、御史分行天下,征兵赴关内”。僖宗调兵遣将,各路军马陆续向京师进发。黄巢称帝后,曾遣使调发河中(今山西永济西)粮饷,唐河中将王重荣拒战,缴获粮饷四十余船。广明元年三月,黄巢以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攻陷了邓州(治今河南邓县),以阻止荆、襄官军北上。接着又遣尚让、王播率军进攻凤翔(今陕西宝鸡)。尚让以为郑畋乃一介书生,不谙军事,麻痹轻敌,中了埋伏,大败而归,损失二万多人。原已投降义军的唐夏绥节度使诸葛爽这时也背叛了义军。四月,黄巢任命其将王玫为邠宁节度使,为唐将所攻杀。这时部分官军已分别进至长安附近的渭北、沙苑、渭桥、武功和盩厔(今陕西周至),渐渐逼进长安。黄巢误以为唐大军赶到,急忙率军出城东走。唐军入城大肆劫掠,乱不成军。黄巢夜宿灞上,听说官军已乱,又无援军,回师攻城,官军大败,“死者什八九”,义军收复了长安。这时,义军同州刺史王溥、华州刺史乔谦(钤)、商州刺史宋岩听说黄巢已撤离长安,也慌忙弃城而走。稍遇风吹草动,黄巢及其将则弃城而走,这一事实说明大齐政权还是很不稳固的。黄巢再次进驻长安后,也极力想打开局面。中和元年(881)六月,遣其将王播围攻兴平(今属陕西),击败了唐邠宁节度使朱玫。八月,黄巢将李详击败唐昭义节度使高浔,乘胜收复华州。十一月,孟楷、朱温进军富平(今陕西富平东北),唐邠、夏二军败归本道。中和二年(882)二月,朱温再次攻占了同州。黄巢军虽然四处作战,或胜或败,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黄巢“号令所行,不出同(今陕西大荔)、华(陕西华县)”,基本上仍局限于长安一隅地。一些地主武装多入深山“筑栅自保,农事俱废,长安城中斗米直三十缗”。兼之义军又长期习惯于流动作战,即使在其势力十分强大时也往往是攻下一城,不久又丢弃,像东都洛阳这样的经济、军事重地也不留一兵一卒驻守。由于长期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得不到充足的供给,长安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将士或以树皮充饥。因此,当唐诸路大军云集长安,向义军发起总攻时,形势便急转直下,历时三年的大齐政权也就很快崩溃了。 败死狼虎谷中和二年(882)九月,朱温变节降唐。李详也欲投降,被黄巢所杀。黄巢任命黄思邺为华州刺史,但到了十一月,即被李详旧卒逐出。中和三年(883)正月,沙陀李克用率兵五万进至沙苑,击败了黄揆。二月,黄巢见义军节节败退,粮食也将吃光,便“阴为遁计,发兵三万搤蓝田道”, 为撤离长安做好准备。同年四月,唐诸镇兵从四面八方会集京师。李克用与河中、忠武镇将率先出战。黄巢率大军于渭桥迎战,一日三战,连战失利,其他诸道兵也乘机发起攻击,义军大败。四月十四日,李克用军攻入长安,黄巢力战不胜,遂连夜撤离长安。这时义军尚有十五万。黄巢扬言奔徐州,实际上却经蓝田关进入了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在撤退中,义军把辎重珍货遗弃于道路,官军在长安大肆抢掠之后,又在路上争先拾取财物,不再追击,故黄巢“得整军而去”。五月,黄巢骁将孟楷率万人奔袭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迎战败北,遂归顺了义军。接着孟楷又进攻陈州(治今河南淮阳),陈州刺史赵犨早有防备,乘机袭杀了孟楷。六月,黄巢与秦宗权合兵围攻陈州,“掘堑五重,百道攻之”。黄巢还在州城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在黄巢围攻陈州时,唐廷不断调动军队,以围剿农民军。七月,朱全忠(温)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加东面招讨使。九月,命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为东面兵马都统。十二月,陈州被围困日久,即向邻道求救。于是忠武镇周岌与时溥、朱全忠等皆率兵前来救援。中和四年(884)正月,黄巢军仍是势力强大,周岌等诸路救兵被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招架不住,不得不共同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救。二月,李克用率蕃、汉兵五万前来增援。黄巢围攻陈州数百天,却始终未能攻克。这时李克用会同许、汴、徐、兖等州军马向陈州进发,先击败了驻守陈州北的太康尚让军,又击败了陈州西的西华黄思邺军,于是黄巢从陈州周围撤军,退至陈州北的故阳里。五月,连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黄巢军营为水所漂,又听说李克用大军将至,遂奔向汴州。当黄巢军从中牟(今河南中牟)北汴河王满渡口渡河时,李克用乘势袭击,义军大败,死伤万余人,尚让率其部下投降了时溥,别将李谠等人投降了朱全忠。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残兵败将向东北逃去,李克用又追杀到封丘(今河南封丘)。这时又遇大雨,黄巢只收集散兵近千人,冒雨东奔兖州。六月十五日,武宁将李师悦与尚让追至瑕丘(今山东兖州),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与其外甥林言走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东莱芜西南)。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林言持黄巢等人首级欲向时溥献功,在路上却遇到沙陀博野军,他们杀了林言,将林言及黄巢等人首级一并献于时溥。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嗜好滥杀无辜,攻克长安之后不思进取,未消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又缺乏经济政策,最后被唐军击败。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甯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另有黄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问“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临刑前,执法人员可怜这些妇女,让她们喝醉后再执刑,女孩们边哭边喝,不久在醉卧中受死,独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从容就死。黄巢乱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的国祚。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建国号为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论及:“……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区。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 黄巢从揭竿而起至失败身亡,历时十年之久。他的活动北起山东,南至广东,西至陕西,转战南北,纵横全国十二省,推动了各地的农民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黄巢打着“天补平均大将军”的旗帜,表明了农民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这对后世的农民战争具有深远的影响。 生死之谜是自杀还是他杀?公元874年,生于冤句的盐贩黄巢起兵造反。仅用5年时间,就攻入长安。不久,这个以为百姓谋生存为名而起义的英雄,就宣布称帝,国号大齐。他迫不及待地占有了唐僖宗留下的大明宫所有留在宫中的美女,过起了春风得意、歌舞升平的生活。此时一场危机正向他步步逼近。在唐朝军队的反攻下,黄巢被迫逃亡山东。他带领着残军逃至泰山脚下时已疲惫不堪。然而,关于黄巢的最后结局,千年来却众说纷纭。令人疑惑的是,在记述唐代的正史中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黄巢是被他人所杀,另一个却说是自刎而死。新唐书:黄巢是自杀《新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兵败狼虎谷时对外甥林言说,你拿上我的首级去献给唐朝,那么你还可以求得富贵!林言不忍心杀黄巢,于是黄巢自刎。《新唐书》成书于宋代。而在这部书之前的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编成,后世为了加以区别,把五代时期编撰的《唐书》称为旧唐书,而将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所编撰的这部称为《新唐书》。专家介绍,《新唐书》修撰的时代则较为安宁,因此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此时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旧唐书:黄巢被外甥杀害《旧唐书·黄巢传》中对于黄巢之死有如下记载:“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不仅如此,《旧唐书》的《僖宗纪》、《时溥传》和《资治通鉴》、《桂苑笔耕录》、《北梦琐言》等其他书籍也都有着同样的记载。难道黄巢不是自杀,而是死于外甥林言之手?  林言是黄巢的外甥,是黄巢身边一名重要将领。在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曾经选择500个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部队,叫做控鹤。实际上就是禁卫队,并且黄巢任命林言为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军使。敦煌文献另说:被贴身大将杀害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洞窟。这个石窟就是敦煌莫高窟。令唐史学家没有想到的是,在敦煌残卷中竟然透露出了黄巢死因的蛛丝马迹。敦煌文书里有一件《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写道: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于西川进头。公元884年5月,黄巢在今河南中牟西,遭沙陀骑兵突袭,牺牲万余人。在此危急关头,尚让却率万人投降唐廷。有推测,尚让很可能在混战之中将黄巢杀死。这个战报被立即飞报朝廷和作战军队,这一情节就被记载在《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中。各类记载针锋相对:或者黄巢逃过一劫?唐代学者崔致远所著的《桂苑笔耕录》中记载的信息说明,唐将时溥是引诱黄巢起义军当中投降的将领把黄巢杀死的。令人疑惑的是,如果当时有人杀死黄巢,必定立下大功。即便是作为帮凶,其名字也会名扬四海,并为各种史书所记载。但关于尚让杀黄巢的说法,在迄今发现的史料中的记载只有一处。在宋朝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中曾经提到,若说杀黄巢于狼虎谷,献首于徐州,两地相距约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当时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就没有与黄巢状貌类似者。如此看来,很有可能在狼虎谷中被林言杀死的只是黄巢的替身。宋人刘是之的《刘氏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这个人就是黄巢。更为传奇的是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记载说,“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在这些史料中,虽然黄巢起义军在山东狼虎谷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时黄巢并未身死,他用金蝉脱壳之计瞒过唐朝追兵的眼睛,在逃出狼虎谷的残军中依然有黄巢的身影。有说黄巢出家为僧王明清的挥尘录后录卷五说: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西京是河南省洛阳市,那么张全义为何会在众多的僧人当中认出黄巢呢?那一天,笃信佛教的张全义到寺庙中礼佛,他无意中发现对面来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看去,他大吃一惊。四目相对,黄巢的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张全义脸上的惊奇,而是面色平和,拂袖而去。也许此时张全义的心中既惊诧又疑惑,但对于黄巢的身份,作为太守的张全义不难确定。难的是性格复杂的张全义始终保守这个秘密,直到把它带进坟墓。也许如《新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7月13日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一代枭雄的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也许如后世的传说,黄巢从狼虎谷侥幸逃脱后,数年之后,他从洛阳来到宁波雪窦寺,潜心修习佛法,并成为一代高僧。年迈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桥上独倚栏杆,细细品味着风云岁月,冷眼旁观着纷乱的天下,等待着唐朝叹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落日一般融入东去江水的尽头。 诗作欣赏题菊花题菊花黄巢作品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黄巢传说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端午“插艾草”的来历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吃人之说黄巢是一个儒生,出身于一个靠贩运私盐暴利发财的富裕家庭,殷实的家底使得黄巢自小就有条件苦读儒经以求晋身官场,却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黄巢陡然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气腾腾的誓言。黄巢回家做了几天私盐贩子。唐代规定只准国营企业经营盐,黄巢没有经营盐的许可证,结果他们的盐巴被查封没收了。适逢关东大旱,官吏还要催缴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便聚集黄巢周围,于是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目的是在于推翻唐朝暴政,建立一个能够减轻农民痛苦,推行轻徭薄赋的新王朝。黄巢称帝后,士兵则如同明火执杖的强盗一般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争抢美女,殴打平民,到处扰民。黄巢不能阻止。几个月后,出现粮荒,长安城里一片混乱。小股唐军乘乱攻城,黄巢十分虚弱,立刻带了少数随从逃出城。唐军进城之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到了城外定下神来,才发现入城唐军人数很少,随即反攻入城。重入长安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入骨,居然下令屠城。将城中男丁杀戮殆尽,来了个“巢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血洗长安城。后来唐借沙陀兵协助攻城,一万多沙陀兵与黄巢十余万人对阵,黄巢一战即溃,只好弃城逃跑。883年4月,黄巢逃出长安之时,下令纵火。长安便一炬成灰。黄巢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拉起的队伍,在行军作战中病死、饿死、战死的总数至少在一百万人以上。他带进长安的几十万人,大部分是饿死的。后来,黄巢弃城逃跑到山东狼虎谷时,只剩下残兵一千余人,黄巢走投无路,只得自杀身亡(一说被他外甥林言所杀)。纵观这位农民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残酷暴政统治者,起义军首领,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黄巢起兵还引发了拥兵割据的藩镇遍布全国,此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墓葬之谜山东莱芜市圣井乡祥沟村有一棵名为“将军树”的古槐,传说就是这棵树下曾留下黄巢的足迹。根据新、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确信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于是,大唐官员们在他的身死之处建了一块石刻,标明这位造反者的葬身之地,以警醒世人。然而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很多书籍中却另有说法。他们相信黄巢没有死于狼虎谷,而是逃脱之后死于他处。清代学者聂剑光所著的《泰山道里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泰山道里记》所记载的黄巢墓。此地与狼虎谷相距几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黄巢尸骨的埋葬地,那么则证明黄巢真的没有死于狼虎谷。
黄启川
姓名:黄启川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关键词:苗 黄香 黄菊 黄亮 高雄 萧万长 连战 亮轩 张彻 侯彩凤 
个人简介:高雄市议会议长1950年6月29日生,台湾省高雄市客家人。国民党籍。台湾正修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科毕业。曾任正修工专校友会创会会长,高雄市家庭服务协会理事长,新桃苗同乡会理事长。1977至1981年任高雄市改制前第九届市议员。1981至1998年任第一至第四届市议员。1996至1999年任大众证券公司董事长。1998年12月当选第五届高雄市议员、市议会议长。1999年3月任国家统一委员会第六届委员,4月任国民党中央修宪策划小组成员。2000年1月任连战、萧万长竞选总统总部副主任委员,3月任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系华泰电子公司大股东。1976年加入国民党,后失联21年,1998年重返国民党。主张彻底检讨“戒急用忍”政策,实现台湾工业第二春。妻侯彩凤,为正修工专同班同学,现任国民党中常委。长子黄亮勋,次子黄亮轩,长女黄香菽。
黄再兴
姓名:黄再兴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关键词:龙川 黄文 华盛顿 史 王 文新 赵佗 志和 王林 黄菊 明清 秦始皇 黄氏 
个人简介:男,1930年6月出生,广东和平人。曾任广东省和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兼县志编委副主任,县志办主任,县志主编。主要贡献:1984年开始修志,撰有《和平县政府志》、《和平县历史大事记》、《和平县明清农民起义》、《和平本亦州县旧区考析》、《辛亥革命波及围攻和平县城几件大事》。致力于史志谱学理论研究,完善县志总体结构,自撰“概述”、“人民政府”等10余篇章约30余万字。1990年县志办被省授予先进集体单位称号,个人两次被评为省修志先进工作者。还著有龙和定数县《客家黄氏总谱》、全国性的《客家黄氏总谱卷首》考证本,全国性的《客家百姓南迁史略》等书共约200余万字,并撰有6篇有关客家研究的论文,《客家与客家源流考略》、《〈客家百姓南迁考略〉概述》,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全国大赛一等奖,《客家南迁史略考》获全国大赛三等奖,《客家先祖首批南迁与龙川令越王赵佗事迹略述》、《秦始皇统一岭南与赵佗建南越国简介》、《客家黄氏南迁史略考》等3篇被中国作协文艺报社评为全国大赛二等奖。《和平县政府志》被北京北海炎黄文化研究会评为规范,特聘为该研究会采编,燕京文化开发研究院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部聘为特约作家。《客家百姓南迁史略》由香港(客家)崇正总会赞助出版,个人1993年被香港16家报纸誉为族谱专家,被美国《洛杉矶邮报》、《华盛顿科学箴言报》(加州华文)、《新中国报》等4家中英文报纸誉为东南亚十六国“华族客家人”谱牒专家。撰写的《〈客家百姓南迁史略〉卷首语兼叙客家与近代中国历史》、《香港、澳门已回归,为何还要发行〈客家百姓南迁考略〉的说明》、《客家与客家源流考略》经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部总编室审批,认为符合本书的宗旨,决定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1996-1988年度连年被聘邀为北京召开的文学艺术创作研讨会正式代表。
魏忠贤
姓名:魏忠贤  日期:2014-11-25 期刊类型 :人物
个人简介:书中主人公。肃宁人。乳名辰生,原名进忠,号西山,入宫为太监,赐名忠贤,《明史》有传。魏忠贤原为无赖子,父魏丑驴,母侯一娘,俱为江湖艺人,生父魏云卿,是戏班中的小旦。魏忠贤出身贫贱,道路坎坷。母被强盗霸占十个年头,带着幼年的魏忠贤逃到石林庄客家,为忠贤聘定客印月。侯一娘京都寻访魏云卿不着,魏忠贤沿街乞讨,受尽磨难。后随钦差程士宏为长班,往湖广清查矿税。武昌民变,魏忠贤落水,被魏云卿救起,荐往扬州绸缎店陈少愚处,拜在鲁太监门下。因替鲁太监送礼至东阿,射猎中无意投得傅如玉,结为夫妻。不久魏忠贤贩布来至蓟州,寄宿于侯氏布行,得与已嫁之客印月相逢。魏忠贤进京,所携千金资财为道士、妓院诈骗而尽,返乡途中行李又为盗贼所窃,身上染恶疮,行乞为生,遇难成阉。选入内官东宫守门。除夕之夜,张差持梃入宫行凶,被魏忠贤持棍打翻,骤得擢用,执掌东厂。时客印月已入宫为熹宗乳媪,封为奉圣夫人,与魏忠贤相互勾结,擅权乱政。又有“五虎”、“五彪”、“十孩儿”一班人为之羽翼,害王安、祸东林、杀妃嫔、筑三殿、建生祠,甚至欲行摄政之事。崇祯帝即位,贬魏忠贤于凤阳安置,忠贤惧祸,自缢于客店。魏忠贤是《梼杌闲评》所着力塑造的大奸大恶的反面人物典型,在揭露魏忠贤的滔天罪行时,生动地刻划了魏忠贤奸诈、阴毒的本性,又极有分寸地表现了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突破了脸谱的模式,使这个形象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