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62)
期刊(534)
图书(109)
学位论文(78)
视频(37)
会议论文(10)
图片(1)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462)
期刊 (534)
图书 (109)
学位论文 (78)
视频 (37)
会议论文 (10)
图片 (1)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39)
2014(803)
2013(294)
2012(292)
2011(264)
2010(207)
2008(102)
2007(54)
1997(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48)
赣南日报(112)
客家研究辑刊(30)
政协天地(4)
客家人(3)
羊城今古(2)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
红土地(2)
福建旅游(2)
青岛:青岛出版社(1)
于都客家民俗欢天喜地闹元宵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谢慧、特约记者康育生报道:龙腾鱼跃庆盛世,欢天喜地闹元宵。2月6日上午,于都县长征广场龙腾狮舞,锣鼓喧天,该县长征源文化之春元宵文化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序幕。舞龙灯、猜灯谜、赏花灯等一个个充满着乡土气息的节目,尽情地展示着客家文化的古朴风采。近万名群众汇聚一堂,以客家传统民俗表演的形式,欢天喜地欢
为人勤俭 为官廉明 ――客家人的为人为官之道
作者:温国能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在几千年的颠沛流离中经历了国亡家破之痛,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深尝风刀霜剑之苦,加上疫疠疾病,或家破人亡,或亲人仳离,在生存斗争中,除了团结互助,甘苦共尝之外,尤其悟出了一个真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勤与俭的精神。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以儒家为核 心,而这一批离乡背井的中
科学利用资源 打造“四大板块” 梅县思路清晰为客家民系
作者:黄蔚山 翁尚华 饶延志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县灵光寺旅游区购物一条街 →县委书记李远青深入梅江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场调研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活动见成效 在广东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梅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促进一保持”和梅州市委推动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脚踏实地理清发展思路。为了解梅县学习实践科学
人生味付歌吟
作者:马先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人生味付歌吟
客家文化节开坛讲述深圳民俗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钟华生)12月18日下午,第四届客家文化节学术讲座之《民俗文化与都市生活》在罗湖外国语学校举行。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廖虹雷深入浅出地向现场观众介绍了深圳人的传统生活习俗,以及存在于都市生活中的深圳民俗文化。 讲座一开始,廖虹雷就问现场观众:“还有多少人记得起‘大鹏鲍
新客家眼中的惠州方言□陈凤玲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成为新客家已经3年了,我这个新客家冷眼旁观,深感惠州方言魅力无穷,有几个“靓”词尤其夺人眼球。它们具有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特点,无论是谁,张口即来,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看看是否言之有理? “靓”字是当之无愧的大姐大。它可以指人:人长得好看叫“靓女”、“靓仔”,事
秋长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千年客家文化,年红色经典”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叶挺故居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 会龙楼依旧气势磅礴。 当地老人在讲述碧滟楼历史。 游客在叶挺故居参观拍照。 2008年12月23日,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惠阳区规划
“草根老板”的“客家品牌”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胜雄特约记者傅亮 今年2月,龙南县奇旺保健鞋厂招收了近名返乡农民工,使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这个厂的创办者曾经也是一名返乡农民工,他就是被工人们称为“草根老板”的陈胜
年客家古宅宛若方型城堡 惠州十大名胜初选之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有200余年历史的客家围屋——— 崇林世居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为惠州最具代表性、建筑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位于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大山下村民小组,建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是惠州保存较好的方型围龙屋,其规模在广东排第二位。 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围屋由三圈回字建筑和一座三进式
米长卷再现客家名人风采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由北国迁居岭南的著名画家赵勋耗时6年创作的鸿篇巨制——《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昨天在宝安区群艺馆与观众见面。该画作全长123米,高2米,画中人物近2000个,其中包括200余位客家名人。 本报记者 张万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