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48)
期刊(1224)
学位论文(393)
图书(114)
视频(50)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48)
期刊 (1224)
学位论文 (393)
图书 (114)
视频 (50)
会议论文 (33)
按年份分组
2015(50)
2014(1612)
2013(343)
2012(395)
2011(297)
2010(265)
2009(164)
2007(79)
2005(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452)
龙岩学院学报(12)
方言(1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闽台文化研究(3)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市场周刊(1)
歌曲(1)
经济与社会发展(1)
绿珠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
作者:蒋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说  信仰生活  绿珠 
描述:的传说和祭祀仪式来考察传说与民众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选题...
探客家风情过田园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线路:河源镜花缘、苏家围二天游 游览以小说《镜花缘》为题材建造的新型景点镜花缘风景区;观女儿国大型客家风情歌舞表演;由凝翠谷或者红颜洞拾级而上,登上泣红亭,观赏万绿湖湖光;前往“广东最美丽的乡村”———苏家围。 推荐理由:苏家围因大诗人苏东坡后裔在此聚居而得名。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作者:李瑞蘭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語教學  客語生活學校  德菲法  教學評估 
描述:評估對象,來瞭解不同背景地區,參與客語生活學校之過程與目前執行的情況。並透過德菲法建構出「行政規劃」、「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師資選訓」等四面向客語教學評估指標,且配合深度訪談瞭解客家庄與福佬
文化研究 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
作者:Ann Gray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文化  研究方法 
描述:文化研究 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
8旬夫妇成惠州新客家 两老为照顾外孙女从新疆来惠生活七年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丁泽林(右)、王德芳夫妇本报记者范春莉 摄 ■ 本报记者范春莉 在惠州的“新客家人”中,有不少这样的老人——— 为了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从家乡来到惠州。家住市区东平长湖苑年近八十的丁泽林王德芳夫妇就是这样的 “新客家人”。2000年,丁泽林、王德芳老人为了照顾出生不久的外孙女,从新疆来到惠州。
畲语研究中的逻辑问题研究
作者:雷弯山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及学术研讨会;“内陆腹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稳定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09年年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分析  畲族语言  客家方言 
描述:书,后来参加工作的教师、干部;调查内容是调查者根据自己设计好的现代语言。其次,语言分析过程中,只运用契
惠州方言困惑苏轼父子 我市学者认为该方言形成于先秦时期客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惠州一些民间活动中,主持人一般都边唱惠州民谣边跳舞。 惠州本地人一般都用方言交流。 尽管惠州方言日渐式微,但它还有很深的生存土壤。 掌牛仔,掌牛奴, 餐餐食饭捧香炉。 马鲛咸鱼你冇份, 臭风咸菜一蒲芦。 读过林慧文先生编注的 《惠州民间歌谣》一书的人,想必都对这首《掌牛仔
父母担忧 生长在广州 不会说粤语 新客家第二代“白
作者:张演钦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 张演钦 “我儿子在广州出生、成长快十年了,竟然还不会说粤语!”昨天,读者崔先生向羊城晚报记者诉苦。 爸妈老师同学都不讲粤语 崔先生的孩子在广州出生、长大,“十岁了几乎一句也不会粤语,也听不懂,同时也不爱看粤语电视节目。”1998年来到广州的崔先生为此挺苦恼。他想了好久,琢磨出几个原因
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梅州客家人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创造,代表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梅州承载着维护和延续客家文化的责任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维持和保护客家文化的整体性,对建设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客家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
真感动! 广州老人痛并宽容迁就客家强说广普
作者:黄丽娜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嘴八舌 何永荣:我是广西人,上海读书,广州工作。确实,在其他城市生活过,更能感觉到广州人对外省人的包容。很迁就,不会让你觉得他们高你一等。最明显的就是语言。在上海,三个人聊天,如果有两个是上海人,他们会马上用上海话交谈,即便知道你完全听不懂上海话;而在广州,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而且,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