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台湾北部海滨客家聚落的地域特质:以台北县北滨与东北角为例
作者:郑碧英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方式并保有异于漳州的客家习俗在东北角与北滨定居下来自成一家,但累世同居的客籍氏族在长期夹杂在漳州人强势力大之影响,现今却也无奈地留下客家母语失传的遗憾。
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
作者:严奇岩  来源:《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广东小儿歌  启蒙教育  客家 
描述:流传于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儿童的清末启蒙教材《广东小儿歌》突出地反映客家启蒙教育的两大特点:注重用客家童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视客家母语教育。《广东小儿歌》对于今天小学课程的设置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童谣是启蒙教育的好材料;乡土童谣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媒介。
“没有根的人不能成为历史性人物”:台湾黄石城先生回客家祖籍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导报讯(驻漳州记者蔡力通讯员杨红贞)台湾知名人士(原台湾彰化县县长、“行政院政务委员”、“中选会主委”)黄石城先生,日前回祖籍地诏安县霞葛镇五通村,参加久隆公大宗祠“衍庆堂”重建启动仪式。 久隆公大宗祠“衍庆堂”始建于明朝公元1617年,座落在霞葛镇五通村马仔崛诒翼楼中央。2006年遭遇历史罕见的
客家惭愧祖师神像造型粤东闽西至台湾的转变
作者:王志文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发掘与探寻。河洛客随着客家研究的兴盛,也渐渐为人们重视。但是,因为时间的久远。生活习性的融合,母语的流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显得困难。有时研究区的受访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族群身分认同,若不细查很容易被
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之研究
作者:陈小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于都客家唢呐  历史脉络  音乐形态  文化意义 
描述:唢呐艺术自身的源流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进行客家唢呐艺术研究之前,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客家人迁移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另外,本章对于都客家唢呐在当代的存在状态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整理。 第三章对于
海南汉族、黎族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唐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南汉族  海南黎族  HLA等位基因  多态性  基因频 
描述:研究种族起源、迁移、混杂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HLA还是调控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决定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基因系统,研究HLA的多态性,积累不同民族的HLA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资料,有助于寻找疾病易感
客家土楼 泥土夯成的世界遗产
作者:许志伟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天井是土楼重要的公共设施,娱乐、交流、重大活动都在天井里进行 余晖中的客家土楼 关上沉重的木门,土楼便是一处私秘的空间,拒绝陌生,不容侵犯。它外表拙朴,但功能却不简陋,似一座微缩的城池 “五朵金花”———土楼的招牌,田螺坑土楼群 土楼人家 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