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157)
期刊(1098)
学位论文(286)
图书(175)
视频(111)
会议论文(36)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157)
期刊 (1098)
学位论文 (286)
图书 (175)
视频 (111)
会议论文 (36)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113)
2014(1608)
2013(601)
2012(638)
2011(608)
2010(497)
2009(273)
2008(253)
2007(115)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69)
其它(468)
闽西日报(381)
惠州日报(173)
南方都市报(156)
台湾周刊(13)
两岸关系(10)
岭南文史(7)
幸福(悦读)(1)
闽西史志(1)
血浓于水客家情 ――记闽西客家联谊代表团参加
作者:李贵海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闽西客家联谊代表团拜访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吴伯雄先生(前排左三)。 金秋十月,由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在台北市隆重举行,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社团代表相聚台北,共话客家心,宝岛情。应台湾世界客属总会的邀请,由市领导林仁芳、
台湾客家山歌在闽西唱响
作者:钟德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台北客属文化协会合唱团成员在 齐声高唱《客家本色》。  “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煞忙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几十年,唔填改变。世世代代就这样勤俭传家,两三百年没改变。”台湾客家乡亲合唱的一曲《客家本色》在观众击打的节拍中飞出。2006年7月1日晚,以陈元勋为团长的台北县客属文化协会
中国闽西(上杭)首届国际客属龙舟文化节昨举行 弘扬客
作者:钟德彪 彭莉 张强福 邓招福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昨天晚上,由龙岩市人民政府、省体育局、省海峡文化研究主办,上杭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闽西(上杭)首届国际客属龙舟文化节在上杭开幕。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杨华基、徐正国、韦忠慈、沈能荣,市领导林仁芳、余丽明、张斯良、张秀娟、杨汉章,海外客属社团乡贤吴能彬、邓福恩,来自海内外参加龙 舟邀请赛的代表队成员暨参
客家人
作者:何美中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历史小说  中国  当代 
描述:客家人
泉获“中国客家美食名镇”称号
作者:邹善水 王金明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近日,连城县泉镇被中国饭店协会命名为“中国客家美食名镇”。据介绍,这是全国获得此项命名的唯一乡镇。 泉美食历史悠久,以溪鱼味美、豆腐鲜嫩著称。2000年,在农民厨师张金涛等人的倡导下,泉镇成立了“泉美食协会”并加入连城客家美食协会;连续参加 了三届中国厨师节,“一盘九脆(炒九门头)”、
八成“客家”起步城中村
作者:樊克宁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T从 今年7月1日起,广州市开 始对农转居人员实施基本养 老保险;此前还完成了城中 村的村民变居民、村委会变居委会 的工作;以及将集体经济转为股份 公司;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有 的城中村
世界客属第十二次公祭客家母亲河盛典在长汀举行
作者:曹发连 王其文 赖晓松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11月21日晚,客家母亲河河畔的母亲园内华灯璀璨,鼓乐喧天,彩旗飘扬,礼花绽放,世界客属第十二次公祭客家母亲河盛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在当晚举行的公祭仪式上,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
上杭举行客家族谱文化学术研讨
作者:钟德彪 彭莉 邓招福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昨日,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在上杭举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杨华基、韦忠慈,市领导林仁芳、余丽明、张斯良、张秀娟、杨汉章,加拿大多伦多客属乡贤张其勇及来自海峡两岸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客家学专家学者计80多人参加了研讨开幕式。 杨华基代表福建省海峡文化研 究会在会上致辞,张秀娟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后,
客家缘串起两岸情
作者:黄如飞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2月下旬,冬天的北京虽然寒意袭人,但34集电视剧《客海往事》创作研讨的现场却是暖意融融,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这部反映海峡两岸客家情缘的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台湾一家著名的电视机构已主动与龙岩市达成协议,争取到了这部电视剧在台湾的播出放映权…… $$就在一个月前,由19位台湾知名诗人组成的代
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
作者:鄭昭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吳錦發  青少年文學  教育小說  成長小說 
描述:呼應台灣成長文學中的少年英雄主題作為一個思考的方向,成長文學不僅賦予青少年文學成為一種類型的存在,也對於兒童與中年的文學生命給予完整性與明確性,最後試圖從這樣的包容循環中去追尋一個「台灣少年英雄文學論述」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