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羊城晚报>  八成“新客家”起步城中村

八成“新客家”起步城中村

作者:樊克宁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挂接】

【全文】

$T从 今年7月1日起,广州市开 始对农转居人员实施基本养 老保险;此前还完成了城中 村的村民变居民、村委会变居委会 的工作;以及将集体经济转为股份 公司;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有 的城中村正在兴建村民公寓,计划 将村民分批从旧村撤离……$$ 这些都是一个个信号,表明政 府正在采取具体措施,逐步把城中 村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为改造城 中村创造前提条件。$$ 一方面,政府正有计划有步骤 地为改造城中村打造“软件”;另一 方面,“硬件”改造尚未提上议事日 程。原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说,城中 村改造目前没有时间表,可能需要 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此背景之下,一 批研究者开始走进城中村,在提出 改造或规划方案的同时,试图对它 的历史贡献作出迟到的评价。$E$$ 它对广州有着重要贡献$$ “新客家”创业踏脚石$$ 城乡移民“流水驿站”$$ 对城中村的评价,同之前人们早已熟知的不一 样。石牌村年轻的领军人物董志军说:“城中村不是 城市毒瘤,充其量不过是城市补丁,但是,我更愿意 说它是外来人员进入广州市创业的踏脚石,这个贡 献不应该被抹杀。”$$ 多位城中村研究者为这番话作了注脚:自改革 开放以来,约有八成外来者曾经在这里住过,这是城 中村对广州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作出的重要贡献。可 是,城中村的贡献一直未被正视,人们从来都是只看 到它的负面。$$ 改革开放早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 广州决定打开城门广纳人才的时候,是没有对提供 住房的问题作好任何准备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 城中村充当起了城乡大移民的“流水驿站”,在政府 缺失的角色上自动补位。从那时起,直到2006年的 今天,广州的138座城中村一直在接纳着各种层次 的流动人员,甚至在未来可见的时期内,仍然要承担 起城市住房“减压器”的功能。$$ 它解决了广州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许多成功者这样说$$ “当年我住过城中村”$$ “你有住房吗?”这是在1990年前后,全国各地 到广州来办理调动的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句话,是当 时各单位组织人事干部的口头禅。$$ “当年我住过城中村。”今天的许多成功者这样 说。这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 豪情。为了寻梦,他们抛弃了多年努力奋斗拼打下来 的基础,包括新分到手的住房和稳定的工作条件,其 中部分人还放弃了厂长、校长、处长、主任……的职 位,到广东来闯荡天下。他们住在城中村狭小的出租 屋里构想人生蓝图,一切从零起步。$$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人均住房仅3平方米左 右;1990年,也仅有7.99平方米;2005年,达到18.7 平方米;虽然居住条件逐年改善,可是直到2006年, 仍然有5643户双特困户存在住房困难。这也就是 说,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仍然是城市规划未暇 顾及的问题,这也正是城中村出租屋一直“繁荣”的 根本原因。$$ 这里走出网易老总丁磊……$$ 城中村房客主体$$ 三个时期看变迁$$ 不可否认,城中村有藏污纳垢的一面,但是更有 藏龙卧虎的一面。那里面住过博士、硕士、教授、工程 师、作家、艺术家……较早在城中村领域写出研究专 著《广州城中村》的作者张建明博士说,网易老总丁 磊就是在石牌新庆村起家的。太平洋数码城的总经 理谭台明说:“我亲眼看着他们一个个是怎么发展起 来的。当年多少住在石牌村出租屋里的人,从打工仔 变成了老板或者是大老板,很多公司老板从当年的 第一代发展到今天的第七代、第八代,这样的人大有 人在。”直到今天,仍有人把公司、画室、创意工作室 设在城中村。$$ 石牌村的老村长潘树勋说:城中村的房客主体 有过三个时期的变化。80年代,主要是建筑工人和 小商贩;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在“孔雀东南飞” 大潮中南下的各种人才;近10年来,则以小白领和 第三产业的打工者为主。全广州138座的城中村究 竟住过多少外来人口?恐怕没有哪个可以说得清,仅 石牌村每年进进出出的流动人员大约有20万,1990 年以来总共达到约320万人。$$ 以附近的商务圈或企业带为依托$$ 大都市的“集体宿舍”$$ 降低了进广州的门坎$$ 在城中村居住了5年的打工者颜文斗说,每座 城中村,大致都以附近的商务圈或企业带为依托,成 为打工者的“集体宿舍”。比如石牌村是太平洋电脑 城的“集体宿舍”,天河村是天河城的“集体宿舍”,棠 下村是天河科技园的“集体宿舍”……一位公司老总 说:“那时我们干脆把石牌村的整栋楼包租下来,好 多人在里面一住就是好多年。现在他们都搬出去了, 其中一些人买了别墅了。直到现在,公司保安人员还 住在村里。”$$ 住在城中村出租屋内的人,九成都是工蚁一族。 他们的文化水平上至研究生,下至初中未毕业。他们 的平均收入水平在800元至3000元左右,一旦超出 这个收入水准的上限,他们就开始考虑转移,然后以 按揭等等方式,住进周边或城里新崛起的高耸入云 的公寓,变成新广州人。$$ “广州的门坎很低。”从陕西来的女白领王倩发 出这样的感叹。有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故事足以说明 这一点:小武是湖北籍的大学毕业生,当他两手空空 来到广州时,没有任何就业门路,只好到一间电子厂 当普通工人,每月拿300元,每天包吃两餐。他用其 中150元在棠下最偏僻的地段租了一个单间,用另 外150元买生活日用品和搭公共汽车。因为有了最 初的生存和喘息机会,3个月后,他找到了一份800 元的工作;一年多后找到了一份3000元的工作…… 6年后的今天,他在位于花都的一间电子厂当技术 员,住在一套自己供的商品房里。他的朋友告诉我, 今年下半年,他打算结婚了。从白手起家到供楼,这 绝对不是现代神话,城中村这种故事太多。$$ 走过的一代又一代曾在这里流过泪$$ 在城中村里“插队”$$ 精神扎根梦想起飞$$ 每天清晨8点左右,在村庄的高大牌坊口,人流 有如潮涌般从村里出来,清一色都是赶着上班的年 轻人。他们衣着整齐,步态匆匆,边走边吃着白色塑 料袋里的简单的早餐。一张张充满自信、阳光和朝气 的脸,有着初生牛犊的无所畏惧和意气风发。$$ 2006年5月初,本次调查刚开始时,棠东有栋 出租屋叫海棠居的,由于刚刚完成装修,整栋楼一百 多套房空空如也。7月初,这里已然门庭若市。一问, 入住告满。“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好多人还 没有找到工作。”湖北籍的管理员郑涛说。秋季,一直 都是城中村招租的丰收季节,因为学校要求毕业生 放暑假之前全部搬走。面对一年比一年更为严峻的 就业形势,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心有不甘,先找个 地方落脚再说。$$ 毫无疑问,新一代寻梦者又开始起步了。$$ 任何一种梦想,都有起飞的地方,城中村就是这 样一种地方。一位宜昌的企业家把留过洋的儿子 “赶”进广州城中村,目的是要他在艰难的创业和艰 苦的生活中收获宝贵的人生阅历。这是最好的解 释──为何居住条件如此简陋,甚至连原住村民都 陆续外迁的地方,却一直葆有蓬蒿般的生命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的作者、 石牌街道党委书记唐锡汉说:城中村是一个激发人 斗志的地方。这里居住环境很差,面积这么小,没通 风没采光,有人说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但就是这么 个环境会一直刺激他,“我要改变现状,我要走出城 中村!”这就是动力,很多人就是在现实的压力之下 走向成功的。$$ 那些曾经在城中村住过的外来者,无论现在正 处于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他们的精神之根肯 定有一条是扎在城中村的。当他们谈起曾经躲在狭 窄陋室里流过的眼泪,谈起当年玩命般的苦斗,谈起 村巷小食档的烧饼和盒饭,就会生出一种非常复杂 的感情。犹如40年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的 精神之根扎在曾经插过队的山野。大多数在城中村 “插过队”的人,无论以后过去了多少年,他们都会 说:当年我在那里奋斗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