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61)
期刊(1651)
学位论文(403)
图书(139)
视频(130)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61)
期刊 (1651)
学位论文 (403)
图书 (139)
视频 (130)
会议论文 (37)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5(130)
2014(2089)
2013(474)
2011(445)
2010(372)
2008(192)
2007(96)
2006(55)
2002(5)
2001(4)
按来源分组
小城镇建设(11)
嘉应大学学报(8)
大众文艺(7)
建筑(7)
安徽农业科学(5)
大家(5)
艺术与设计(理论)(3)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鸡西大学学报(1)
旅游纵览(下半月)(1)
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
作者:戴志坚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01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古民居  建筑文化特色  客家地区 
描述:本文分析了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1建筑规划严谨有序;2、礼制建筑富丽堂皇;3、民居建筑设计精巧;4、建筑类型丰富多彩。因此在研究土楼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其它客家地区的建筑文化现象,这样才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客家学和客家文化的内涵。
闽粤围龙屋建筑剖析
作者:李秋香  来源:暂无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围龙屋  文化  建筑  风水 
描述:演进,以及有关围龙屋的各种风水因素的影响。
论中国建筑奇葩-土楼
作者:邓晓婷  来源: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居建筑  客家土楼  建筑材料  形状特征  夯土墙结构  建筑特色 
描述:个方面探讨了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
闽西南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与客家文化
作者:章立 章海君  来源: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聚落村  民居  版筑土墙 
描述:特色,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作者:陈伯超 张勇 卢燕来  来源:地域建筑文化论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福建  土楼  民居  客家 
描述:福建客家土楼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本文从土楼的平面形式、空间布局特色、装饰艺术、建造材料和工艺等几方面来分析土楼建筑,使大家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不同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态:客家围屋与徽州村落的比较
作者:江盈盈 贾倍思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的分析,以及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和围屋群落与徽州民居和村落进行比较,说明在相似的外部客观条件下,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两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围屋建筑和村落建筑
从规划管理角度谈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以龙岗客家民居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  客家民居保护  建设用地分区控制  规划管理 
描述: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需求上,保护客家民居、延续龙岗传统建筑文脉、继承深圳地域文化,使客家民居传统特色能在新的规划建设中显现,成为龙岗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要务之一。
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分析
作者:郑耀星 王泽巍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灵魂和动力,是旅游的文化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特色,特别是地方特色成了人们旅游追求的重要目标。地方饮食文化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
闽西客家民居建筑初探
作者:何郑莹 裘行洁  来源: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居建筑 
描述: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良好体现,不同类型的客家民居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其建筑形态受到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演进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客家建筑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和协调
作者:潘安 鱼建东 杨伟  来源: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化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引入传统客家建筑元素,是对客家建筑形态忠实地还原,还是提炼客家建筑元素符号再创新?本文通过对客家文化历史、建筑元素功能的分析,结合客家文化公园建筑设计竞赛的优秀案例,对二者间的冲突、协调、表现手法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希望与读者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