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333)
报纸(6263)
图书(1506)
学位论文(1241)
视频(802)
会议论文(357)
图片(45)
人物(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333)
报纸 (6263)
图书 (1506)
学位论文 (1241)
视频 (802)
会议论文 (357)
图片 (45)
人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5(815)
2014(9344)
2013(1277)
2012(1309)
2011(1285)
2010(1126)
2009(695)
2008(566)
2005(8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83)
梅州日报(1771)
赣南日报(350)
嘉应学院学报(142)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5)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西安社会科学(2)
世纪桥·纪实版(1)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
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
作者:范良貞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能發展為公眾信仰的寺廟。因此,以南庄地方社會的形成、獅山勸化堂的興起及發展歷程,以及獅山勸化堂與地方社會關係為探討因子,除探究寺廟管理人如何讓寺廟與地方相輔相成,地方經濟活動與寺廟間關係,更期望透過本研究,觀察到清末日治時期臺灣鸞堂發展的大勢,及公廟與地方社會間的互動關係。獅山勸化堂地處竹、苗交界處,自創堂之初即與周遭聚落有地緣交通及祖籍的多重關係。其次,就鸞堂系統而言,獅山勸化堂亦與竹、苗的客家鸞堂多源自於新竹宣化堂,透過鸞堂間的相互交陪,使其在北臺灣地區佔有一席之地。且南庄地方社會的經濟發展,主要肇因其自然資源豐富,每每以其特有產業成就地方的繁榮。然地方產業發展,除受官方決策影響外,如何重整與領導角頭勢力才是最大關鍵,獅山勸化堂正是扮演著此種調和角色。透過獅山勸化堂凝聚人心,激發庄民鄉土意識,創造出屬於南庄的地方特色,帶動地區一次又一次的的轉變與發展。
风水与宗族:兴国三僚风水世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叶金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僚村  客家  宗族  风水  关系 
描述:被视为封建迷信受到批判。新中国成立后,风水与宗族都被列为整治清除的对象。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直接触入社会各个角落,风水与宗族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洗礼,外形几乎销声匿迹,内核却在绵延,成为两股暗流潜伏在中国广大农村。20世纪80年代后风水与宗族两股暗流重涌地面。对于风水及宗族意识的复兴,学术界认识不一,或褒或贬。正确认识传统社会里宗族与风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作用、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探寻农民的真实生活、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位于赣南客家地区的兴国县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又著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论文在掌握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家谱材料,以实地研究为主,结合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曾、廖两个风水世家兴起于三僚。曾姓是由曾文辿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从于都崇贤里迁兴国衣锦乡三僚开基;廖姓分两次迁来三僚,第一次约于唐末五代初明公从宁都中坝迁入,第二次约在北宋中期邦公从宁都怀德乡胡坊村迁入;唐末至明初,两姓处于初迁安定调整时期,人口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都在当地处于弱势;从明初到清末,两姓处于迅猛发展阶段,相继进入了宗族的鼎盛时期;民国至今,两姓处于强势持衡阶段。在唐、宋、元时期杨筠松、曾文辿及廖瑀三祖师为三僚风水的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的基础上,以三僚风水为代表的江西形势派风水开始兴盛起来;明清时期三僚风水开始走向皇室,走遍民间各地,江西形势派风水在中国风水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民国之后三僚风水几次起伏,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兴盛起来。三僚风水术兴盛是有诸多原因的,其对曾氏、廖氏两个宗族的生存条件、社会关系、宗族组织、神明信仰各方面都产了重大影响;三僚的神明崇拜、民居建筑、民间艺能都留有深刻的风水文化烙印,彰显了客家文化的特色。
全文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在描述性研究中,以较翔实的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族谱、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简明地讲述了三僚曾、廖宗族的社会变迁过程及三僚风水的发展史。其二,解释性研究中,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突出宏观因素如当时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彰显出微观因素如宗族内部精英人物(主要是风水师)的作用。
岭南建筑民俗的易学解读
作者:朱培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岭南  建筑  民俗  易学  解读 
描述:最基本的要素,其中“住”除了讲究居室的合理建筑、装饰外,还要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满足人的信仰和民俗习惯,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合符建筑民俗的要求。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岭南建筑民俗的发展历程,对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等基本概念做了初步解读,并对古今建筑民俗理论的发展与评价进行了综述;接着,论文结合五邑碉楼等案例,对岭南建筑民俗根在中原,以及江西形法派和理气派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岭南建筑民俗的特征,是创意与建筑民俗的结合;在建筑形制的差异中,对广府、客家、潮汕民居的形制分别论述,岭南建筑的诸多事象也择要做了梳理;关于牌楼的个案调查突出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质;最后,论文结合本人的建筑实务,论述了建筑民俗的现实意义,以及在建筑民俗活动中,建筑民俗理论的具体使用与发展,还有岭南建筑民俗的发展趋向及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作为结论,论文最后以生态学的观念作为建筑民俗发展走向的参考,提出建筑民俗从易理走向生态这一学术命题。笔者自小从农村长大,从事建筑实践活动多年,对居家建筑民俗的耳闻目染,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体会,因此选择从岭南建筑的民俗文化来写论文,从而揭示建筑民俗这一玄虚的学问。其意义在于把影响广大民众生活的建筑民俗观念,总结归纳,阐明它存在的广泛性、影响性,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对了解社会深层问题,解决乡村民俗文化问题,抚慰民众心理,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 岭南 建筑 民俗 易学 解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与农村宗族:以赣南
作者:曾小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革命  农村宗族  赣南闽西 
描述:,很大程度上决定苏维埃革命的兴衰成败。
本文以赣南、闽西为个案,以农村宗族为研究方向,试图就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和农村宗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赣南、闽西分别位于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地处客家文化区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赣南、闽西农村宗族历经明清繁盛发展后,至民国时期,其总体上呈衰落趋势,但农村宗族组织保存相对完好,农民的宗族意识仍旧根深蒂固,农村宗族是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依据,对相关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归纳和提炼。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土地革命前赣南、闽西农村宗族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赣南、闽西地处山区和丘陵,内有多条河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境内活动空间大,这对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明代是农村宗族组织的初步形成时期,清代是宗族普遍发展和繁盛时期,进入民国后,农村宗族整体上有所衰落,但呈现跨地域的同姓联宗的时代特点,加之宗族本身具有强烈的姓氏界限和排外意识,这对中共在广大农村进行介入时无疑提供了复杂的社会背景。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共对赣南、闽西农村进行介入的过程。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中共主要承担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组织,开展工农运动的任务。为此,中共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农村组建各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并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包括抗租、抗捐、抗债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举起反抗旗帜,领导各地农民暴动,随着暴动的深入,党又将革命斗争提升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为目标的苏维埃革命。
第四部分阐述了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农村宗族的分化及其对革命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赣南、闽西宗族组织分化为赞成、中立和反对三种不同的类型。赞成革命的宗族组织是苏维埃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对革命持中立态度的宗族组织是中共积极争取的对象,而反对革命的宗族组织则是苏维埃革命的阻碍势力,是中共镇压的对象。
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党对农村宗族的认识和改造政策。李大钊是党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家族制度的第一人,党对农村宗族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为了确保苏维埃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共对不同类型的宗族组织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宗族功能等各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改造。
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共对农村宗族组织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实践证明,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农村宗族的改造政策是正确的,党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区别对待,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坚持群众路线以及重建农村新文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中共认识上的不足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出现一些过“左”的行为,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清代濁水溪中游的開發
作者:張永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舉人  秀才  社丁首  分類械鬥  書房  聖蹟亭  社學  留養局  義渡 
描述:大抵都循濁水溪幹流及其支流溯溪而上,由西向東推進。濁水溪及其支流因河谷較寬廣,視野較開闊,成為漢人入墾的天然路徑;沿岸又有沖積平原和丘陵地及臺地,不但交通較方便,而且適合拓墾定居。就拓墾時間先後而言:先是竹山和名間最早,在明末清初開始被拓墾;其次是集集、鹿谷地區,在乾隆年間已被拓墾;最後是水里和日月潭地區,在嘉慶、道光年間以後逐漸被拓墾;至清末光緒年間,整個濁水溪中游地區已經被漢人拓墾殆盡。拓墾過程中,彰化及嘉義地區之豪強勢力介入甚深,或直接投資拓墾;或強佔他人產業並從事拓殖;甚至勾結社丁首及官府進行違法偷墾,取得各族群之土地。其拓墾方式以民招民墾之墾首制及自墾自耕制為主;少數為官莊或番屯制,此乃因此處山多平地少,可耕地零散分佈,適合小規模之拓墾,故大多由小墾首及自耕農拓墾。由於其拓墾較台灣西部平原稍晚,又因平地較少,土地所有權分化較不嚴重,故其土地所有型態以一田二主之墾首制為主;其次為官莊及自耕農所有;亦有少數屬於寺廟、留養局、義渡或各族群所有之土地,一田三主之情形甚少。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清政府曾經四次劃界立碑禁止漢人進入番界拓墾,但漢人卻不斷偷墾界外之各族群土地,被官府查出後,官方卻因治安之考量,將其就地合法化,故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漢人是侵略者,但為生計所迫;各族群雖為被侵略者,但其不夠勤奮及貪得漢人財貨,想不勞而獲、坐收地租,亦需自負土地流失之相當責任;至於官府及各族群之頭目、通事、社丁首等人,則扮演暗中協助之角色。整個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除清末光緒年間實施開山撫番以後屬合法拓墾外;其餘大多在違法偷墾下進行開發。濁水溪中游地區經過鄭氏及清代漢人二百餘年的拓墾,在乾隆年間已經是一個漢人經濟與人口佔優勢之社會,各族群失去土地後,不斷地往山區退去。漢人村莊總數達一百餘莊,人口總數約二~三萬人左右,其居民大多為來自台灣西部彰化、嘉義兩縣地區之二次移民,祖籍以漳州籍為最多,佔居民80%以上,其次則為泉州籍和客家籍,追念祖籍之意識較為淡泊,故宗族組織不盛。未見分類械鬥發生,除了因為宗族領導者自制外,宗族規模較小,且大多同為漳州人,又面臨各族群之威脅,漢人必須團結互助,無暇分類械鬥;另外,可墾荒地較多,經濟競爭較不嚴重,亦為其因。濁水溪中游地區至清末臺灣改隷日本統治前夕,可耕地已被拓墾殆盡,不但街莊繁榮,交通四通八達,而且宗教蓬勃發展,寺廟如雨後春筍先後設立。書院、書房、社學及文社等紛紛出現,考中秀才、舉人者數十人,文風日益興盛,聖蹟亭之興建相當普遍,顯示出讀書人受到社會之敬重,成為社會領導階級,整個社會型態已由早期之移墾豪強社會,逐漸轉變成文治之士紳社會。
台湾中老年糖尿病患健康行为对住院服务利用影响之探讨
作者:邱于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糖尿病  住院服务利用  健康行为  保健行为 
描述:析使用。採用SPSS 12.0電腦套裝軟體,進行適合度檢驗、描述性統計和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糖尿病樣本772人當中,在次年一年中有因糖尿病相關疾病使用住院服務者共160人,佔20.7%。個案自我健康管理包含用藥情形、健康行為和保健行為。樣本當中有用藥者佔73.3%,在健康行為方面:有運動習慣者佔39.9%、有飲食控制者佔65.8%、有控制體重者佔23.5%、不抽菸者佔71.2%、生活規律者佔39.4%。上述五項健康行為全部執行者佔8.8%;執行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6.5%、21.5%、22.3%、20.6%;不執行任何健康行為者佔10.2%。保健行為方面,有做視網膜檢查者佔39.4%、有做腎功能尿液微量白蛋白篩檢者佔43.1%、有量血壓者佔92.5%、有驗血糖者佔81.9%、有做血酯肪檢驗者佔57.5%、有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者佔23.3%。上述六項保健行為全部執行者佔 5.4%;執行五項、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分別佔17.9%、24.6%、26.7%、14.1%、7.8%、不執行任何保健行為者佔3.7%。双變項分析發現年齡、籍貫、居住城鄉別、收入、共存疾病數目和共存疾病有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中風、糖尿病罹病年數、運動習慣、飲食控制、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累計保健行為總分和前一年住院,對住院服務利用有顯著影響。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即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32-0.987)。年齡55-64歲(勝算比2.212;95%信賴區間1.194-4.098)和大於75歲個案(勝算比3.193;95%信賴區間1.503-6.780),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40-55歲個案。外省籍(勝算比3.345;95%信賴區間0.999-11.203)和其他包括原住民和金馬籍(勝算比3.574;95%信賴區間1.056-12.095)的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客家籍。收入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收入越高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95%信賴區間0.772-0.961)。前一年住院個案其住院服務利用顯著高於前一年未住院的個案(勝算比2.950;95%信賴區間1.947-4.471)。結論:本研究發現樣本因糖尿病相關相關原因住院率為20.7%,大約每五位糖尿病患就有一位使用住院服務,由此可知糖尿病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在控制其他重要變項後,累計健康行為分數顯著影響住院服務利用,執行越多項健康行為,其住院服務利用越少。此外年齡大、低收入、外省籍、原住民和金馬籍的糖尿病個案,為利用較多住院服務的族群,為糖尿病的照護政策需關注的對象。
精神病患家属求助行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疗养院为例
作者:潘淑满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病患家属  求助行为  台北市立疗养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描述:--精神病患家屬之特徵普遍包括本省藉、信奉民間信仰、家庭結構較為完整、家屬的教育程度偏中下、從事技術性工作。(二)家屬之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多來自非專業系統,而專業系統之利用率偏低。而親戚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工具性支援,朋友所提供之支援,多屬於情緒性支援。(三)家屬的宗教信仰型態影響初期求助行為--信奉民間宗教信仰者在病人生病初期多採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來治療病人;而非民間宗教信仰者,多採單一之現代療法,或兼用民俗與現代療法。(四)籍貫不同,採用之求助行為也有差異性--在病人生病初期階段,本省籍的家屬多兼用民俗療法及現代療法;多省籍家屬僅採用單一之現代療法;客家籍家庭,則多同時採用三種療法來治療病人。但此種現象,隨著生病時間的演進,有逐漸趨向採用單一現代療法的傾向。(五)家庭背景與認知歸因--病患家屬的社經地位愈低,家庭結構愈不完整,則愈容易採超自然歸因。而父母家庭結構完整者比配偶的家庭結構完整者,容易採自然歸因。當家族中有較多類似病例者,家屬不採心理--社會歸因,反而容易認為受遺傳因素影響。當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系統愈多時,家屬愈容易採道德歸因。(六)認知歸因與求助行為--當家屬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時,容易採用複式求助行為。(七)心理動力因素與求助行為--家屬的羞恥心愈強烈,則在病人生病初期,愈容易採民俗醫療來治療病人。(八)認知歸因與心理動力因素--無論家屬採何種歸因,其否認及焦慮的情緒反應均很強烈。(九)認知歸因與就醫態度--家屬採心理--社會歸因者,其就醫態度愈積極。(十)就醫態度與對現代療法之評價--家屬的就醫態度愈積極,使用現代療法後之評價愈低。(十一)訪問過程發現,精神病患不僅造成家屬經濟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而在漫長的生病過程中,其復健治療,中途之家及具有醫療功能之收容設備尤為不可忽視。(十二)認知歸因與曾經使用之求助行為--採超自然或自然歸因之家屬多採現代療法。(十三)診斷別與求助行為--診斷別與家屬求助行為沒有關聯。(十四)超自然歸因之預測--唯家族疾病史病例數且可預測家屬是否採超自然歸因。(十五)自然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自然歸因。(十六)生理歸因之預測--唯有家屬居住附近醫療設備狀況可用來預測家屬是否採生理歸因。(十七)心理--社會歸因之預測--發現可由家族疾病史,家庭結構及社經地位來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心理--社會歸因。(十八)道德歸因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與醫療設備狀況共同預測家屬是否採道德歸因。(十九)初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羞恥,社會支持系統,就醫態度,醫療設備狀況,家庭結構及道德歸因共同預測家屬初期採用之求助行為。(二十)中期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家庭結構與自然歸因共同預測家屬中期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一)目前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居住附近設備狀況,超自然歸因,否認情緒,社經地位等共同預測目前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二)曾經使用求助行為之預測--可由自然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來共同預測家屬曾經採用之求助行為。(廿三)延誤治療之預測--可由就醫態度、羞恥、家庭結構、道德歸因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預測家屬延誤治療病人之可能性。(廿四)民俗療法評價之預測--超自然歸因,自然歸因、社經地位與家族疾病史,可供同預測家屬使用民俗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五)傳統療法評價之預測--自然歸因、家庭結構、社會支持系統,否認,就醫態度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傳統療法治療病人後之評價。(廿六)現代療法評價之預測--焦慮、否認、家庭結構與家族疾病史可共同預測家屬使用後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