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152)
报纸(6258)
图书(1426)
学位论文(1227)
视频(407)
会议论文(342)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152)
报纸 (6258)
图书 (1426)
学位论文 (1227)
视频 (407)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419)
2014(12081)
2013(1279)
2012(1311)
2011(1280)
2010(1109)
2009(694)
2007(355)
2006(182)
2004(12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57)
梅州日报(1768)
闽西日报(865)
香港文汇报(225)
广州日报(169)
深圳商报(160)
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客家(113)
南方文坛(3)
小学生天地(高年级版)(1)
永定华封的内部管理与客家聚居的属性
作者:江椿福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永定县高头乡高东村的华封是一座方形,笔者曾在这座生活10多年,本文着重记述抗战时期这座的内部管理,从中分析客家聚居的属性。
论异于客家的闽南文化:以闽南圆二宜为例
作者:吴贤俊  来源: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专门研究民居建筑的教授专家张冠李戴,硬说成是客家人。闽南二宜极富盛名,于1996年11月,
逃离与攀附:从“文化界定历史”论畲族与客家的形成和“客”
作者:王天鹏  来源: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文化界定历史黄应贵认为,若能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课题与成果所构成的个别文化之独特现象及其背后的全人类文化视野多层次的言语化概念带入历史学研究的思考中,实有助于历史学研究上有如年鉴学派或新文化史式的开展与突破。同样,若能将史识带入人类学研究也会有同样的开拓性突破。但这必须建立在对于两个学科
清代廣東方志的『客民』、『客匪』與『客家』論述
作者:唐立宗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者论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羅香林  石窟一徵  客家  土客械鬥 
描述:清代廣東地區的[客家』意識如何轉換。尤其是自阮元修道光《廣東通志》以降,清代廣東志書的『客家』概念,歷經客衝突、編纂者的實踐探索,開始呈現正反的兩端文化表述:其一為廣府地區志書屢屢強調『客匪』的禍害
论清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府东路的客共存:以增城为中心
作者:刘丽川  来源: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野调查认为,咸同年间,当西路客械斗打得惨烈之时,在东路的增
闽西客家民居建筑初探
作者:何郑莹 裘行洁  来源: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居建筑 
描述: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良好体现,不同类型的客家民居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其建筑形态受到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演进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客家教育研究
作者:叶少玲  来源: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客家史 
描述: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主要特征,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的传统直接相关。本文从教育兴学的角度探讨了客家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民族必旺,教育为本的真理。
客家教育与云南
作者:叶少玲  来源: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云南 
描述:客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历代客家英才辈出的文化基础。云南现有一万余客家人。得益于客家教育和受到客家教育思想熏陶的客家人来到云南以后,对云南作出了奉献,同时也有一批客属知识分子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成长为祖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有的还是全国知名学者。
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
作者:严奇岩  来源:《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广东小儿歌  启蒙教育  客家 
描述:流传于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儿童的清末启蒙教材《广东小儿歌》突出地反映客家启蒙教育的两大特点:注重用客家童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视客家母语教育。《广东小儿歌》对于今天小学课程的设置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童谣是启蒙教育的好材料;乡土童谣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媒介。
跨越海峡:两岸客家的谱牒情缘
作者:丁和隆 曹永英  来源:2007年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谱牒  情缘 
描述:杭县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立,以及由此开展的跨越海峡的读者服务工作,为两岸客家人寻根谒祖与族谱对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