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5)
学位论文(52)
报纸(4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85)
学位论文 (52)
报纸 (48)
图书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0)
2013(8)
2012(15)
2011(8)
2010(12)
2009(4)
2008(10)
2007(3)
2006(2)
200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2)
客家研究辑刊(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
客家(3)
中国故事·新视角(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广东史志(1)
福建旅游(1)
民间文化论坛(1)
沙棘(教育纵横)(1)
客家方言 客家俚语话婚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人对婚嫁是十分重视的,态度也是十分严肃、比较保守的。对从一而终、忠贞不渝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客家人都是十分赞赏的,从而也演绎出很多生动有趣的婚嫁俚语。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倒狐狸满山走。倒就是到、给、得的意思,此俚语琅琅上口,也很好理解,即寓意女人婚后应荣辱随夫、忠贞不渝。 男怕投差行,
旧时客家地区“七夕”乞巧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习俗——妇女穿针引线 [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乞巧节”,旧时客家地区也叫“女节”,是日之夕,散居在祖国各地的客家妇女,以不同的方式举行向织女乞求智巧的习俗活动。 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在庭
市档案局打造“三大”工作品牌 做好经济建设档案、“红
作者:陈良锦 邱丽平 洪正阳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近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深入新罗、永定,先后采集了廖水泉、吴兆先、卢太英等3位老红军的口述档案,征集了他们一些宝贵的资料。老红军们的口述档案将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这是市档案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推出的一项工作品牌,为全省首创。 市档 案局是我省设区市中第一个被省档案局认定为AA级的档案
客家风俗中的饮食忌好
作者:刘达标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州客家人较为注重意头征兆,在日常饮食中尤为明显。虽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饮食方面讲究好兆头却是百里同俗,随举几则常见的例子便可窥一斑。 譬如豆腐有“头富”的谐音,而婚宴中却非常忌讳豆腐角,缘因豆腐角“角(各)打角(各)”,感觉不甚吉利。另外,豆腐只有老人逝世才称“白豆腐”
客家嫁女礼俗
作者:谢望春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诗云: 婚姻嫁娶循纲常,月老赤绳牵成双。 三茶六礼遵祖训,良缘夙缔恩爱长。 生儿育女守妇道,贤妻良母懿德彰。 五世其昌百年好,夫贵妻茶庆腾芳。 客家人崇尚礼仪,源于千年民俗优良传统
客家典型婚俗“大行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女出阁 在客家乡俗中,男孩长到16虚岁即谓“上丁”,女孩到16虚岁为“及笄”,又称“出花园”,皆视为成年可婚配,这种成年初婚即成为“大行嫁”婚姻。“大行嫁”的婚礼较为繁琐,通常要经过相亲、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逻三朝等礼
乐观客家女的移民生活
作者:郑直 思远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郑丽如和丈夫以及儿子一起幸福合照,虽然经历过一次婚姻失败,但是重新振作的她,再一次寻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郑丽如同班里正在上中文写作的不同族裔学生一起,孩子们在中文学习上的显著进步让她很是高兴。思远拍摄 今年40多岁的郑丽如,甫一见到她,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是一个13岁男孩的母亲。与许多早年从
客家民俗婚礼亮相鹤湖新居
作者:张尉心 王强 李秀娴 陈武远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迎亲的阿娘在斟红粬水。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尉心 通讯员 王强 李秀娴 陈武远 文/图 舞麒麟、抛公鸡、踢轿门、红粬水、跨火盆、掀盖头、拜堂、喝交杯酒,昨天下午,在龙岗街道妇联的主持下,6对新人在龙岗街道鹤湖新居举行了一场极具客家民俗风情的“情定龙岗 三生三世”集体婚礼。 昨日下午3点,
客家谚语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内容丰富,比喻生动,朗朗上口,言简意赅,韵味隽永,耐人寻味。客家人利用谚语来观天测云,把握气候变化,不失时机地开展农事活动,指导生产、生活,教育世人做人做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气候方面 朝出红霞夜落雨,夜出红霞无点雨。 雷公
充满乡韵童趣的客家童谣
作者:吴德祥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童谣,即是客家乡村儿童流传的口头歌谣。这些歌谣都是客家乡民在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供小儿传唱的歌谣,它使用诗歌的韵律和形式,来表现客家乡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充满了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和儿童趣味,反映了客家乡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对假、丑、恶的控诉和鞭挞。不仅对儿 童培养韵律、想象、联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