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9)
期刊(80)
学位论文(11)
图书(3)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39)
期刊 (80)
学位论文 (11)
图书 (3)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3)
2013(42)
2012(40)
2011(41)
2010(37)
2009(26)
2008(16)
2007(11)
2006(5)
200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
大众文艺(2)
江苏陶瓷(2)
考试周刊(2)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美与时代(中)(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纺织学报(1)
晚霞(上半月)(1)
前沿(1)
赣南客家传统吉祥图案研究
作者:王贵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传统  吉祥图案  装饰  应用 
描述:刻,值得我们后来人进行研究学习,并加以传承和创新。本文主要阐释了“吉祥图案”与客家人民生活的关系,首先对赣南客家文化体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客家民系文化特征、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特征的联系做了概括性介绍
客家迎亲
作者:陈留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接亲,赣南客家人叫迎亲,男方叫“娶亲”,女方叫“过门”,在整个婚礼中是一个高潮。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道具。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简单的有两人抬的,中等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还有十六人抬的豪华大轿。兴国茶园的花轿是木制结构,一般选用樟木、梓木等木材。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
凌晓芳:21载潜心收藏客家花帽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凌晓芳展示她收藏的花帽。 戴客家花帽的孩子。 凌晓芳创作的客家花帽油画。 谢利生文/图 她从小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对客家花帽那精致的图案花纹产生了浓厚兴趣。1992年,大学毕业后
兴宁赏灯:客家人的精神驿站(中国民间工艺)
作者:王锦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宝盖灯 兴宁市拥有粤东地区最大的盆地,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这里的客家先民是来自中原黄河流域,既传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的血脉精华,又孕育了客家文化的人文品格。随客家先民一道从中原迁徙而来的花灯,是客家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折射着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花灯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广东梅州兴
客家传统服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作者简介 邹春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理事、赣州市客家联谊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客家文化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已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江西省社科规
客家布鞋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春芝 去了一趟乡下,偶得一双布鞋。细细端详,爱不释手。 手工布鞋针脚细密,耐穿。因为是棉布制作,所以防汗防臭,绿色环保,脚底平整,舒适轻便。 手工布鞋现在估计已经很少了,但曾经带给我们温暖的记忆不会磨灭。在那个年代能穿上一双新布鞋,就是一种幸福。 不管是母亲们在灯下为儿女纳鞋底,还是姑娘
客家时尚布料展屏东县开展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四海客凤] 以往客家布料的视觉印象,主要以蓝染花布为主,但日前在屏东县客家文物馆的展览中,以“布同凡想”的“新客家花布”为设计主题,藉由客家建筑元素的萃取与转换,结合图案特色及优点,选出敬字亭
缘何客家人称蛋为“春”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丘桂贤 客家人对某些事物的叫法比较特殊,往往取吉讳衰,且常有一番寓意。举些例子:伞,因讳“散”而叫“遮”,散与遮意义完全相反;猪舌,因讳“蚀”而改叫猪“利”;熟猪血,因讳“出血、见血”而改叫“猪红”;把“转潮”说成“转润”,谐音“转运”等等。 卵,客家话指蛋,乃承古义,如“以卵击石”“
客家婚庆文化及其产品设计研究
作者:赖卉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婚庆  民俗  产品设计 
描述:庆产品反映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客家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的传承载体。这些婚庆产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向我们传达了客家人趋利避害、祈求吉祥的民俗心理。本文从客家婚庆文化入手,在充分
客山客水客家围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龙南燕翼围一角。 龙南关西新围全景。 上世纪初,广东一名叫罗香林的学者写了一本关于客家源流的书,第一次提出了“客家”这个概念。从此,分布在赣闽粤边际地区的人,以及与之有着血脉渊源的世界各地的一部分人被叫成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相对概念。古时,这带属南越,生活着大量的赣虞人及其后裔。东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