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客家传统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0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4版(弘扬客家文化深化赣台合作讲座)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挂接】

【全文】

■作者简介

邹春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理事、赣州市客家联谊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客家文化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已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专业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原态而存在;服饰也是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之一,它处处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情趣,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也不能脱离艺术而存在。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充分反映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

1

客家服饰种类

服饰的分类,就其本义,包括“服”和“饰”两大类。“服”即指通常意义上的衣服,分类方法五花八门。如,按性别可分为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时间可分为春装、夏裳、秋衣和冬服,日服,晚装;按人体部位分为首服、体服和足服;按穿着场合分为常服和礼服等等。

“饰”指配饰,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装饰物品,按佩戴部位分类,可分为头饰、肩饰、胸饰、手饰、脚饰、佩戴饰等等。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颌下至腋下斜开,前部是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于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

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要宽松得多。

过去客家人不穿“底裤”,但十分注意对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觉时也会给腿脚盖上薄薄的被单,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专门穿上“裤筒”。所谓“裤筒”,其实就是两条裤腿。裤筒的穿法很简单,直接把它套在腿上,为防裤筒滑落,裤筒上端有带子,有的分别绑在腿上,有的则连接系于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无法胜任常年翻山越岭,或在水田里劳作的艰苦生活。

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凉帽又称凉笠,与客家地区常见的普通竹篾斗笠相似,只是在帽沿四周缝有布帘。凉帽是客家妇女夏天外出劳作时穿戴,主要起遮阳、防雨之用。“冬头帕”是客家方言,意思是“遮头的手帕”。它由3个部分构成:条帕、抹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上端与抹额相接,用以遮盖整个头部;抹额用较厚实保暧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围裹在额头处;花带简称带子,上面绣有艳丽的图案,一般有2根,分别缝在抹额的左右两端,主要起固定作用。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暧御寒之用。为了防止头部感受风寒,客家女人在夏天坐月子时也会戴,只是把条帕去掉,仅系戴抹额和花带。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饰品很多,发簪、手镯、戒指、耳环、头巾、手帕、荷包等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饰品。饰品多为女子所挂佩,客家男子一般极少穿戴饰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镶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认为是在显摆炫富。客家饰品中的头巾、手帕和荷包等,多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会绣上精美鲜艳的图案,金属饰品则多为银质,金质饰品仅为富裕之家所佩戴。银质饰品的数量之多,文献已有相关记述。

客家人对银质饰品的重视,在女子出嫁的嫁妆中即可窥知。一般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需置备一套银质饰品,这套饰品至少含有发簪、手镯、戒指、腰链等10余件,甚至连围裙、鞋帽上也饰以银坠、银扣,帐钩、发梳、脸盆等也有用银制的。金银乃贵重之金属,这样丰厚的嫁妆,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父母为了得个脸面,当然更主要是为了女儿嫁入婆家后不受歧视,往往节衣缩食,倾囊而置。

2

客家服饰的地域特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地区的重要文化事象,也体现了其明显的地域特征。

例如,从原料上来看,客家传统服饰主要是用本地所产的麻布、葛布。苎麻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其单纤维长、强度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它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也是客家服饰最重要的制作原料。客家方言称用苎麻织成的布匹为“葜布”“夏布”。纺织夏布成为当地妇女最为重要的产业。葛布是制作客家服饰又一种重要原料。葛与苎麻生长条件一样,适合于南方山区生长,葛在赣南各县非常普遍,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种植,但就品质而言,会昌县的葛布品质最佳。纯粹用葛布织成的衣服,虽“韧能耐久”“沾汗不污”,但显得粗糙。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客家人在葛布中掺入蚕丝、棉或蕉麻纤维,织造成“丝葛布”“葛棉布”或“蕉葛布”。这些布匹虽然比纯葛布要精细得多,但“蕉葛布”容易沾水变色,而丝和棉也需从其他地区输入,因而客家人所织葛布还是以纯葛布为多。

又如,从色彩来看,客家服饰的主色调也多采用当地盛产的植物染料。客家服饰的色彩比较单一,很少看得到色彩艳丽的服饰。客家服饰以黑、灰、蓝、白为主,尤其是蓝色,使用最多,“大蓝衫”也成了客家人的标志性服装。客家服饰这种色彩的选择,亦与当地广泛种植的一种叫“蓝靛”的染料有关。蓝靛不仅可以萃取到蓝色,同样也可以得到青、黑色。蓝靛分大小两种,赣南主要用小蓝靛。蓝靛的普遍种植,不仅给客家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使蓝靛染成的色彩成为客家服饰的主色调。当然,单纯用黑、灰、蓝的颜色染成的衣服未免显得凝重、冷峻,所以客家人一般会在这些主色调的衣物上绣上一些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图案,这就使客家服饰在庄重之余又平添了几分情趣和活力。

再如,客家服饰的结构特征与当地的族群文化密切相关。客家是赣闽粤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既包含来自中原汉人的移民,又包含了畲瑶等南方土著族群,是一个多元族群交流融合的共同体。在客家服饰文化中也体现了这种多元族群文化的特征。例如,在客家服饰图案的设计上,运用了大量中原传统吉祥文化图案,如牡丹图案象征富贵,鲤鱼象征鱼跃龙门,元宝图案象征金玉满堂,但也包含了畲瑶土著文化的因素。中原地区多戴虎头帽,客家服饰的这种设计,当是融合了畲族图腾文化的结果。又如,客家服饰的肥大宽松,就是古代中原汉服“宽博”特征的遗留,但又传承了当地穿裤不穿裙以便于山区劳作的习俗。

3

客家服饰的习俗举要

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不仅设计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而且还形成了颇具族群色彩的与服饰穿戴相关的习俗。

客家人的服饰打扮往往与年龄和身份有关。一般来说,“交襟衫”是客家地区常见的一种服饰,左右两襟在胸前交叠,再用一根腰带帮系,类似现在的和尚服,交襟衫是儿童常年穿戴的衣服。客家儿童不论春夏秋冬皆系“肚搭”,类似我国传统服饰中的“肚兜”,以护脐防寒。大襟衫是男女通穿的常服,但与男性大襟衫相比,女性大襟衫则会绣上一些花边或图案以示区别。前文所提到的“冬头帕”“凉帽”和“围裙”亦有严格的性别限制,仅为客家妇女所穿戴。一般来说,客家妇女的服装颜色不尚奢艳,平时穿着以素色的夏布、葛衣为主,但在婚礼时则穿大红的用绫罗绸缎织成的礼服,由于这种颜色和布料大大突破了客家常服的风格,生怕别人说闲话,客家妇女婚后平时是不敢穿戴的,而是把它封存在箱柜中。因此智慧的客家人便以常服代之,或向他人租赁。“俗女子出嫁,制衣裙皆用苎布,无纱罗绸缎之奢。惟出嫁之日,所着有红绫衫一领及纳裙一腰,谓之面衫面裙。贫家嫁,赁面衫面裙,皆由亲戚借贷。”

服饰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一些婚丧寿喜等重大生活场景或宗教仪式中也有所体现。

恋爱中的客家青年女子,会赠送绣花鞋垫作为信物给男方,表达自己的真情。在客家人婚礼中,还有一项“交换鞋样”的仪式,即在双方见面中意后,举行一个仪式,邀请双方至亲,欢聚宴饮,饮毕,男方把鞋子尺寸告诉女方,女方则在以后的时间里要为男方织制各式鞋子,制成的鞋子要在结婚那天随嫁妆一起送到男方家中。鞋子数量越多,做工越精细,则表明新娘手艺精巧。因此,客家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女红,到了出嫁的年龄,大都练就了一手好手艺。

客家人在为新生儿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庆贺生日时,也有送衣服的习俗。客家人把给小孩过百日称为“做过周”。为做寿的老人送上新缝的衣帽,也是客家地区的常见习俗。客家人年过60开始做寿,每十年一次,非常隆重。庆寿时儿女要为老人置办一套新衣,若老人配偶健在,还要另制一套给配偶。这些新衣无特别之处,皆为客家常服。

客家人对配饰也很有讲究。“簪”是用来绾住头发,固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首饰。在客家地区,只有已婚女子的头发上才会用“簪”。客家女子在结婚前,头发常编成两股或三股的麻花辫,扎辫子的配饰常用红绳或布条。只有结婚后,才会把头发挽成发髻,盘在脑后,用簪固定,防止松散。发簪多为金属做成,在客家地区,最常见的便是银簪,贫穷之家也用竹簪。发簪长约10厘米,长条形,一头大,常有坠饰,另一头末端尖利,整条簪身形如刀剑,也可作客家妇女的随身武器。

除了发簪之外,其它耳环、手镯等配饰,亦多为已婚女子所佩戴。客家新娘在出嫁前夜,不但要改长辫为盘髻,而且还要举行“开脸”的仪式,即将原先作为黄毛丫头的象征——脸上的汗毛绞去,然后描红画眉,戴上手镯、耳环等配饰。客家人认为,手镯以玉为贵,并且玉手镯做好能陪葬,吸聚了逝去祖先的灵气和墓穴的地气后,手镯便能长出暗红色的纹丝,俗称“血丝”,便有了灵性。

客家服饰以朴素、节俭、方便、实用、耐穿为原则。客家民风淳朴,崇尚节俭,不尚奢华。因此,他们在用简朴、自然、经济、实用的服装装扮自身的同时,也用一些简单的佩饰加以点缀,使客家男女在质朴中透出真诚、清新、朝气。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