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8)
期刊(8)
图书(2)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8)
期刊 (8)
图书 (2)
视频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3)
2013(8)
2012(7)
2011(9)
2010(3)
2009(2)
2008(3)
2007(2)
2006(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9)
闽西日报(4)
海峡导报(4)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三明日报(2)
客家研究辑刊(2)
台港文学选刊(1)
广西文史(1)
四川烹饪(1)
红杏山房诗意浓 诗人心迹在其中:浅析宋湘的诗歌成就和价值及
作者:邓仁权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意  宋湘  诗歌成就  价值  人心  十八世纪  沉郁顿挫   
描述: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为真才子。
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客家研究辑刊》印象
作者:饶学刚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史  客家  读后感  客家研究辑刊 
描述: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客家研究辑刊》印象
艾草入膳年饭香
作者:潘小娴  期号:第2期 来源:四川烹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等.在吃食上,会备有一些寓意吉祥的糕点瓜果,如枣(春来早)、柿饼(事事如意)、杏仁(幸福入)、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对了,还有蓼花糖.蓼花糖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了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呈雪白细腻的蜂窝状.不过,这蓼花糖好看,却不是很好吃,有些硬,味道淡淡的,反而印象更深刻.
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论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人论  客家  岭南  诗集   
描述:近人陈冽在其《论(红杏山房诗钞)与(岭云海日楼诗钞)》一文中指出:“有清一代,吾嘉属有三大诗人。清之中叶有宋芷湾,清之末年有黄公度、邱仓海二大家。此三人者皆有诗集,乃于世或显或晦,要皆为吾嘉属之大诗人。[第一段]
潮州粿台中饼
作者:周芬伶  期号:第6期 来源:台港文学选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糕饼的变化就较少,记得早餐人们常喝杏仁茶泡桃酥,这两者完全吃香气,价格最平民化。最家常的是耳朵饼,形状就像耳朵,有咖啡色黄色回旋纹,可以掰开来吃,但好玩归好玩,味道光是甜,如木头般干涩。 只有亲友结婚有大饼吃,五仁、枣泥、豆沙、卤肉、绿豆椪、凤梨酥六色,那就顶奢侈了。所以乡下人聘礼非要做个几百斤,没送到吃到的亲友会生气,因当时饼食少得可怜。我与妹妹同一天订婚,两家各做六百斤,光饼就摆满一个屋子,现在我们还以“六百斤”取笑彼此。 后来住台中,这里少吃粿多吃饼,什么太阳饼、凤梨酥、彩头酥、芋头酥,又有老婆饼、衍生老公饼、公婆饼,花样多到记不完。 这其中我只爱太阳饼,我喜欢它的细致感,还有饼中的红印子,喜气又圆满。这种饼只能躲在家里吃,标准的吃法是以小碟或纸盒盖放在下巴挡着,否则碎屑满身满地,所以装太阳饼的纸盒盖千万不能丢,好用得很。
古筝悲情乐曲中的按揉音和滑音分析
作者:张亚琼  期号:第13期 来源:成才之路·中、大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筝派、潮州筝派多用按揉音,河南筝派多用按颤音)。以下将把这二者合为一种技法进行分析,暂且统称为“按揉音”。 1.按揉音之音色 在古筝悲情乐曲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原本可以用右手
无法逃离(小说)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翠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己的身体在颤抖。 苏北海安城都天庙的广场上传来军人出操的呐喊声。周米珍能分辨出,“-、二、三、四!”那高亢有力的口令声,是发自她最心爱的人。那个叫杨宗凯的男人,刚刚还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着她,被窝里还残留着他的浓烈气息。 似乎,只有在他的怀抱中,周米珍才不会感到寒冷。周米珍细细地回味着昨天晚上和杨宗凯在床上的疯狂时,不由地羞红了脸,忍不住微笑起来。 等国民党中央军整编65师直属团上校团长杨宗凯裹挟着一阵冷风进来时.周米珍的脸庞依然是红扑扑的。 周米珍的卧室坐落在苏北重镇海安城名流韩国均的私家花园别墅里。 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部北撤后.韩公馆就从新四军的指挥部变成了国民党军整编65师的师部。 65师少将师长李振,时年46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他是孙中山大帅府警卫团的连长,北伐战争中的一员虎将。“七·七”事变后,率65师在广东战场和日军浴血奋战。1942年4月,海安人杨宗凯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步三队一毕业.就在李振麾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很快成了李振的爱将。 1946年夏,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抵达南通,调兵遣将,督促部队进攻苏中解放区。在长江两岸的南通、扬州、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师、65师、第83师、第25师等共15个旅约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围困只有3万兵力的华野,计划占领整个苏皖解放区,然后在山东和解放军决战。 离开家乡已经四五年的杨宗凯在广东接到开拔的命令,欣喜若狂。因为,他终于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周米珍了。 七八月间,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华野以少胜多,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李振的65师也是损兵折将。这是李振领兵以来第一次被打得颜面丧尽,威风扫地,所以,这几天,李振郁闷着呢。 杨宗凯倒是如愿以偿。华野主力撤退后,李振就为爱将和周米珍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并把韩公馆中最好的一幢小楼给他们做新房。 看到周米珍脸颊潮红又浑身发抖,杨宗凯吓了一跳。伸手抚摸她的额头,滚烫,杨宗凯知道,周米珍病了。 虽然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是苏北有名的老中医,人称“杨仲景”,但他远在曲塘镇南部的周杨庄,那一带.近来是共产党苏中军区第一分区特务团及海安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活跃的地方.将他接来,多有不便。远水解不了近渴,杨宗凯便喊来警卫队长.命令他立即把海安城最好的中医韩正斋请来。 随着一声“宗凯啦小周妹子啦”带有广东客家口音的官话,满脸络腮胡子的李振师长走了进来:“怎么啦?好你个宗凯,怎么照顾人的?把我小周妹子照顾出病来,当心我扒了你的皮!”周米珍从被子里探出头,叫了声:“李大哥,没事,着凉了。” 李振说:“宗凯啊,明天你就不用带部队下去了,好好照顾小周妹子。” 这段时期,65师根据第一绥靖司令部的部署,对共产党控制区发动了第一次“清剿”,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对这样自相残杀的战果,李振是输也沮丧,赢也沮丧。而这样的沮丧,他还不好在部下面前表现出来。杨宗凯率兵“扫荡”,很快控制了海安的大部分地区,迎接凯旋的杨宗凯时,李振还得狠狠地夸奖。 在李振言不由衷的夸奖中.杨团长为了党国的利益,越发地尽心尽力了。 韩正斋和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有一个类似的名称,在海安城,人家都叫他“韩仲景”,有“南杨北韩”之称,名头响得很。韩老先生由儿子韩鹏陪着,来到了韩公馆。 左手摸着一把白胡子的韩正斋坐在拨步床前的椅子上,闭着眼,右手搭着周米珍的手腕,良久,才踱将出来。 韩正斋道:“夫人关节酸楚,恶寒发热,脉象濡数,脸红苔白,当是湿邪在表,老朽的治法是解表除湿。” 二 韩正斋拈了毛笔,写了一方:薏苡仁一两,豆豉一钱,藿香三钱,佩兰两钱,薄荷三钱,杏仁三钱,蔻仁三钱。 漂亮的行草,写完,老人搁笔,站起:“先服三剂试试吧。” 一剂药喝下,周米珍就觉得精神大好;两剂药喝完,她就起了床出了门,让杨宗凯陪着到公馆前的上官运盐河上溜起冰来。 周米珍在冰面上慢慢地走了几步,跺了两脚,感受了一下冰的厚度。她戴着手套,穿着貂皮大衣,出神地看辽远的天空,灰暗的太阳,思绪飘洋过海,飞到很远的地方。周米珍决定离开这里。她再也不愿意呆下去了。是的,这里是家乡,这里还有亲爱的杨宗凯.但自打日本人离开后,这里的血腥味愈来愈浓……自从和杨宗凯结婚后,她更是下定了逃离的决心。 她的要求很简单:和杨宗凯逃到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枪声的地方。 杨宗凯的计划是,春节后,部队调防前,送周米珍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到香港,再然后,从香港到美国。杨宗凯答应她:你先走,等安顿下来后,我再寻机和你汇合。李振师长表示,他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帮助小周妹子离开这个鬼地方。 周米珍并不知道.作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杨宗凯是不可能像她一样从战火中脱开身的。杨宗凯的计划中,并没有陪她逃离的环节。 “米珍,外面冷,还是回屋吧。”杨宗凯伸过手,搀着她。 周米珍打了个寒噤,“嗯”了声,沿着石阶,向岸上爬去。不过10来个台阶,就把周米珍累得娇喘吁吁。 抬起头,一个扎着头巾、拖着长辫、穿得鼓鼓囊囊的年轻女人正微笑地看着她。 “凤英姐!”周米珍一把抱住她,快活得跳起来。 三 周米珍和高凤英虽然只是邻居,但亲如姐妹。高凤英只比周米珍大三天,因为周妈妈没奶水,而高妈妈奶水旺盛,所以,两个女孩几乎是喝着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 两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周米珍的父亲周文达是海安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一直以乡村私塾先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家境也相对富裕,周米珍从小衣食无忧,读书写字,生活闲适安康。周米珍的母亲原本是大家闺秀,曾经留学美国。只是因为后来家遭土匪洗劫,家道中落,她才不得不提前回国,下嫁给了周文达。 1938年5月26日,日军下乡扫荡,沿着上官运盐河两岸杀掠,970多间店铺、民房遇了地震飓风火灾似的。面目全非.72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杀。 这72人中.就有周米珍的父母和高凤英的家人。 这一天,13岁的周米珍恰好陪从婆家回来的高凤英而逃过一劫。 因为贫穷,高凤英陪周米珍在私塾里读了半年书后,不到8岁,就在里下河的水荡中撑船下网,取鱼罾虾。12岁,便嫁给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到一个月,新郎病重夭折,婆家原指望娶个童养媳为病儿冲喜,谁知,高凤英才嫁过去就成了小寡妇.也成了婆家不付工钱的长工。还好,婆家离娘家并不远.高凤英可以时常溜回家来,找娘家人诉诉苦,找周米珍说说话。这一天,两人钻进周杨庄村后的小树林,一边吃着周米珍从家里带来的桃酥饼.一边说些姑娘家的心事,突然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吓得两人躲在树丛中不敢动弹。等枪声远去并停下,暮色渐渐降临,两人才走出树林。 掩埋完亲人的遗体,高凤英回到了婆家,周米珍被父亲的好友兼同志杨森带回家抚养。 杨森就是杨宗凯的父亲。而杨宗凯,也曾是周文达的学生。 当时,杨森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海安县党部委员兼曲塘区区长,在曲塘镇上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粮行。将周米珍接来后,杨森就把她送到邻近的泰县私立时敏
乐游 寻梦井冈山 带着梦想到延安去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八小时以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当我真真切切地踏上这片土地,整个身心便融化在眼前这片绿色之中。远处群山巍峨矗立,峰峦叠翠;脚下如梦一样的紫云英花盛开在稻田间,淡淡的紫怒放着,与春天的新绿交融在一起,和着当地古朴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难得一见的高山田园像涓涓细流从云雾深处延展下来——越来越宽广。尽情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抖落掉城市中的灰尘,这里静啊,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静得仿佛时间在这里驻足。就这样轻轻地走了进来,聆听美丽,好想唱一首山歌。其实,触摸的不仅仅是这里美丽的风景,还有我此时此刻旷然豁达的深远感觉。 由于没有跟随旅游团,所以此次行程是漫无目的的闲逛。少了些紧迫,多了些慵懒,闲云野鹤似的优哉游哉。 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始建于明末,孕育于千年历史的古“庐陵文化”之中。古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掩映在湖光山色、绿树花丛之中,是一座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小城市。这里也是客家人的迁徙路经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客家民俗的建筑风格,在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的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白墙青瓦、飞檐翘角,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革命旧居旧址群、革命博物馆等景点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结合,绝不突兀。这里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而文化,而是有着更深层次、更久远的思考。 近些年来,井冈山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博物馆的展品得到不断提升,增加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据介绍,这里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红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井冈山精神已经漫漫融入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便是黄洋界了,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站在哨口防御工事原址远眺,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远山近岭尽收眼底。这里地势险峻,云雾散布其间。云雾之美在于它瞬息万变,云雾迷漫中,山变得柔和而幽深,时而若隐若现,时而俏丽多姿。然而当你迎着飒飒山风,凝目注视着绝妙景色之时,还能记起我们曾经学过的黄洋界保卫战吗,是否还隐约听到了那一声炮鸣。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二十九两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30日,赣军乘虚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下午,红军几乎弹尽,危及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竟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直接瞄准敌人的指挥所,随着“轰”的一声炮响,敌军指挥部顷刻间化为灰烬。黄洋界上欢声一片,敌军溃败下山。《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便是主席在二十多天后听此汇报当夜写下的: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历史已经过去,硝烟也已消散。如今站在这里,看奇峰汇聚,看烟云在峰壑中弥漫,历史的瞬间犹在眼前。 井冈山不仅景色美,民风也是淳朴的,从田间慢慢走过,陌生的他们会送来一个个和蔼的微笑,以及阳光般温暖的注视。在与他们交谈时,念念不忘的是曾为井冈山建设出过力的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善良的人们,懂得感恩,不图回报,他们的淳朴、厚道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山景。 这位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老人家身体硬朗,仍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矮小的身躯,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一根根发白的发丝,是井冈百年历史的见证,她的经历足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其令人感动的乐观与淡然,像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想给她点钱,虽然不多,是一点心意,她却笑着说:“你给我拍照,还给我钱,哪有这样的道理。”当听到:“这钱不是拍照片的钱,是祝您老人家长命百岁……”时,她欣然收下,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坦然。 井冈山之行,感触最大的就是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春雨使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满山的杜鹃花,好艳好浓,像人与人之间那热情而单纯的情感。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没有车辆的轰鸣,这片广袤的天地,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而更加富裕,因为他们的质朴而更加美丽。 带着梦想到延安去 图文,芥露 儿时对延安的记忆是零碎的,记不得家家张贴在墙上的画叫什么,却忘不了画面上那巍巍的宝塔山,还有那土窑洞、煤油灯、纺车、羊皮祆,以及那酋耳熟能详的老歌《南泥湾》,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小时候就梦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三十多年以后终于得以实现。当看到做工精美、特色突出的剪纸,外表土里土气里面却冬暖夏凉的窑洞,涌入心中的是无限的感慨及莫名的感动。 20世纪30年代后期,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在荒芜的黄土高原上艰难跋涉。他们从沦陷区、国统区不惜合弃一切,为了同一个目标,络绎不绝地奔向他们理想的家园——圣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代爱国青年的心灵呼唤。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是一大早来到杨家岭的,初春的清晨,几乎见不到游客。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距延安城只有两公里,主要有以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政治研究室以及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旧居为核心景点。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此地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虽然日理万机,但他们还在杨家岭的山脚下耕种了一块地。 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其他树种也很多,认识的有梨树、银杏、柳树、柏树等。阳春三月的枣园,光秃秃的,树木还没有长出新叶,像一排排凛然肃立的战士。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园内有几排窑洞,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等人曾先后在这儿居住,在大生产运动中,这里曾被作为纺线比赛的场地,周恩来等领导人身先士卒,积极参与,留下了许多佳话。 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坐落着著名的清凉山,隔延河水与宝塔山相望,山势高耸峻峭,庙宇嶙峋,金碧辉煌,景色绮丽。这里有以万佛洞等石窟为主的佛教文物古迹,有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新闻及出版单位旧址,还有太和山道教教观。到处可见依山而建的房屋与窑洞,山很陡,快到山顶的时候,台阶几乎垂直了,我只好手脚并用。清凉山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历代志士的豪情壮志。如今的清凉山,在饱尝了岁月的艰辛后更显神奇与壮观。给一批一批的朝圣与观光者以深深的启迪。 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的地区之一。虽然多年来延安一直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但是长期广种薄收和牛羊散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延安的土地始终是“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农民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10年间,退耕还林使延安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在延安的山川大地,人们传统印象中满眼裸露的黄土高坡,已被远近尽入眼底的绿色覆盖。延安人民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凡到过延安的游客无不被这里的绿色所打动。 从杨家岭、枣园到清凉山,不舍与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