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084)
期刊(413)
学位论文(108)
图书(31)
视频(9)
会议论文(7)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084)
期刊 (413)
学位论文 (108)
图书 (31)
视频 (9)
会议论文 (7)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583)
2013(211)
2012(241)
2011(216)
2010(151)
2008(64)
2007(43)
2006(21)
2005(8)
199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3)
客家研究辑刊(2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9)
风景名胜(3)
语文学刊(2)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
龙岩师专学报(2)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厦门文学(1)
南国红豆(1)
湖南桂阳流峰土话语音研究
作者:欧阳国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南土话  流峰土话  音系  音韵特点  语音比较 
描述:从历时的角度归纳流峰土话语音的特点。第三章为流峰土话与中古音系之比较。本章是对流峰土话音系历时发展情况的一个全面的比较,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历史比较法。全章总体分声母的比较、韵母的比较、声调的比较三部
保持原的客家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学者手记] 2008年7月18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注定终身难忘,因为我第一次踏上了那样熟悉而又陌生的台岛土地。是年访台,是参加新竹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客家研究高级研修班”。活动共持续8天,除了聆听学术报告、集中研修讨论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我们到乡村、市镇进行田野考察。为方便我们考察,主办方还给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作者:张以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潭江流域  城乡聚落  空间形态 
描述:研究范畴,目的在两方面:希望以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研究为契机,探索能用于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补充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聚落形态演变的法则。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及自然物等五类形态要素。再将五类形态要素按功能细分成若干内部元素。这样组成两层面的元素与要素结合的内部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城镇的空间形态,将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点、线、面”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研究条件,建立“街道网、用地布局、建筑形态”的研究框架。此外,针对城乡聚落的区域形态研究,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环境、资源、发展、人口、文化、组织、技术等七方面的外部因素分析框架。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逐一揭示聚落的发展脉络以及聚落形态的生成法则和机理。内外框架的组合,形成本次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七章。第二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史和分布形态。经研究,该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文章重点分析了唐宋以后的聚落分布,总结了“‘点—轴’分布”、“均匀扩散”、“‘点—轴’式加密”与“‘点—轴’渐进式扩散”等四个空间分布阶段。这个过程反映了城乡组织结构的变换与经济、交通、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该流域聚落分为地级市、县级市、墟镇、乡村四个层次。第三至六章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潭江流域的城乡典型案例进行了内部形态发展研究。第三章是关于对江门和会城的城市形态分析。会城是潭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封建社会体制与广府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明清会城内城市形态符合礼制要求。民国后,会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封建城市的形态成为商业与文化职能占主导的现代城市。同一时期,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江门则因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快速成为潭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民国江门发展成带形、聚散结合的河港城市形态。这种形态因河港经济的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第四章研究潭江流域典型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实例中,潭江流域的墟镇有两类发展途径,一由政军中心发展成现代城镇,二由商业墟镇发展成现代城镇。两种途径虽有政镇、军镇、墟市等不同的原始形态,但后来大多都发展成依赖区域交通的现代产业型城镇。这仍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潭江流域城镇发展的方向。第五章研究潭江流域多元文化背景产生的传统村落。受广府文化影响的村落有“耕读”传统的歇马村、多姓聚居特色的良溪村。两者的空间形态分别表现出梳式布局及叶脉式布局。受客家文化影响,绿护屏山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孤岛”,锁头屋、阶梯形布局是客家文化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民国时期华侨文化所产生的华侨村落也是潭江流域的特色村落。潭江流域曾经存在水上疍民的聚落。“浮家泛宅”是这种古南越后裔居住的特有方式。各种村落形态研究的结果显示,经济来源、行政制度、村规民约、传统文化等方面是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第六章研究该流域城乡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通过聚落探访,对潭江流域聚落中富有生活与景观意义的茶楼、井、水道与河涌、桥、围墙、巷道、塔与炮台等元素的形态特色进行研究,以反映该潭江的历史人文特征。最后一章以形态研究的结论作参考,指出聚落演变历史对潭江流域发展的启示,探讨环境保护、历史与文化保护、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城乡发展措施,应对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两岸媒体“再聚原—— 追寻客家迁徙路”活动启动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 傅晓君)昨日下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再聚原——追寻客家迁徙路”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我市隆重启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杜嗣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上杭县下都客家历史文化传承初探
作者:薛小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下都客家  历史文化  传承 
描述: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精神,在汀江河蜿蜒环绕的下都开基拓业,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不仅留有中原韵味,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里老人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下都客家语言
变梅州城乡为客家文化大观园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美浓客家小镇处处有文化、处处是景点,整个镇都是旅游区。 梅州具有最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像侨乡村、桥溪村、茶山村等古村落,完全可以向美浓学习,通过造景、造势、“造谣”,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游,变梅州城乡为客家文化大观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古镇古村的导游队伍也可以依托群众力量,打造原生态特色的“老爹”
在地望想:客庄、城乡与学院
作者:罗烈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地望想:客庄、城乡与学院
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进赣州 再聚原追寻客家迁徙路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李丽) 隔山隔水难隔情,同宗同族同乡音。10月16日,“再聚原——追寻客家迁徙路”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进客家摇篮赣州,实地考察我市的客家史迹、客俗风情,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