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契书看粤东梅县传统社会的原动力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契书 广东 梅县 传统社会 原动力 客家 族人 宗族社会 民俗 生计 民间社会
-
描述:本文之古文书主要是指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与民间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中的碑记、谱牒、契约、合同、算薄字据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界前辈陈翰笙、冯和法、傅衣凌等,就已注意到对古文书的搜集和研究,①50年代,徽州民间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显现了从民间发掘古文书的巨
-
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根源及价值诉求:兼谈社会冲突与和谐社会
-
作者:陈红心
期号:第3期
来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冲突
-
描述:然相去甚远,社会冲突还未有效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就此,应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从思想、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
明代河源地区流民运动与社会变迁
-
作者:吴自锋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变迁 运动 流民 河源 明代 研究成果 地域社会 地方社会
-
描述:近些年来,关于流民运动与地方动乱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有从不同角度展开的论述,也有从不同地域出发的好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地方社会大有裨益,特别是黄志繁的《“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
-
民间碑刻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以明清时期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为例
-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碑刻 乡村社会 客家 宗族 明清时期
-
描述:本文以大埔县湖蔡双坑村发现的20余通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山区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宗族建构过程、村民为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努力以及乡村民俗活动,认为民间碑刻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献,对理解和研究乡民生活和乡村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闽粤赣客家边区的兼业与地方社会——以龙川县长洲村、寻乌县高
-
作者:吕德文
期号:第2期
来源:古今农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兼业 地方社会 客家
-
描述:状态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由此,兼业不仅仅在规定农户的经济行为方面具有意义,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地方社会的特征。不过,致富逻辑下的兼业与历史以来的生存逻辑下的农业兼业状况具有传承性,兼业对于客家地域
-
王阳明与浰头寇乱及地方社会
-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社会 王阳明 社会秩序 广东地区 州府 巡抚
-
描述:一、前言为了消弭闽粤赣湘交界地区的寇乱,明弘治八年(1495),政府在赣州设立南赣巡抚,专门处理这一区域的社会秩序问题。南赣巡抚统辖闽粤赣湘四省的八府一州之地,其中广东地区包括潮州府、惠州府、南雄府、韶州府。正德十二年,
-
和平徐氏宗族与地方社会
-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社会 和平 宗族 客家研究 文字记录 学术史 客家人 中原
-
描述:引言 在客家研究学术史上,《丰湖杂记》为人熟知,是迄今所见最早关于客家人源自中原的文字记录,然而其作者徐旭曾的故乡——和平下车及其家族的情况则鲜为人知。本文结合现有的相关资料,对和平徐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进行梳理。
-
白肉慈姑引种表现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
作者:周雪霞 王日芳 林子良
期号:第12期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肉慈姑 引种表现 栽培技术
-
描述:益良好,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特色蔬菜资源,更好地总结种植经验,引导博罗县特色蔬菜产业种植有序发展,推动慈姑规范化高产种植,博罗县农技推广部门总结出一套慈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通过试种、示范、推广,逐步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
上杭客家合院式民居建筑解读
-
作者:李仕元 马晓
期号:第5期
来源:华中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 客家社会文化 合院空间组织 地域特点
-
描述:,进行实证分析,在上杭具体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把客家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家族制度、社会文化与住宅的空间联系起来,研究上杭客家民居合院式住宅的空间组织,解析在上杭特定地域中客家民居的特色和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居住文化。
-
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关于客家人崇宗敬祖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
作者:刘劲峰 魏丽霞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社会学分析 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客家文化 心理意识 祖先崇拜 传统文化
-
描述: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崇宗敬祖行为在客家地区的普遍根植对客家社会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家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