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客家文化融入教学的“技术派”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老师再见”,伴随着声声道别,小朋友们排着队亲昵地搂住老师的脖子,“狠狠地”亲了一下。这幅师生亲密的画面是发生在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大三班放学时的情景。这名与小朋友们打成一片的就是机关幼儿园的教师李利云。
爱笑的老师
“把孩子交到李老师手上,我很放心。”一名学生家长钟阿婆说。一开始她家的小朋友去幼儿园时
-
挖掘客家文化以史传廉励人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省纪委常委何少青(左一),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纯德(中)调研指导场馆建设工作。
梅州名人廉吏馆开馆后不久,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纯德接受记者采访,就该馆开设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以下简称记):设置名人廉吏馆的背景是什么?
李纯德(以下简称李):近年来,我市按照反腐倡廉
-
客家花帽:在飞针走线中巧夺天工
-
作者:黎桥洲 郭华平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黄运玉老人制作的花帽。
图为黄运玉老人正在制作花帽。
纤细的绣花针,在棉布上不停飞舞;七彩的丝线,在棉布上往来穿梭。在飞针走线中,灵巧的双手,刺绣出巧夺天工威风八面的虎头帽。在定南县老城镇水西村大山下组,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黄运玉,她绣出来的花帽,里面的动
-
新客家在惠州过年形式不同心情一样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来自重庆的刘芳新年搬进新家,高兴地添置了不少年货。本报记者侯县军 摄
编者按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传统佳节到来之际更能体现出来。虎年到,许多外来工、来惠工作白领老外等新客家,选择与惠州的老客家一起,在这里过大年。其实
-
惠州过大年 喜了洋客家暖了外来工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Chloe(右一)与好友一起吃年夜饭。 图片由采访对象本人提供
在惠州过年的外来工游惠东永记生态园。 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朴京喜向记者展示韩国新年传统手鼓。 东江时报记者朱颖 摄
欢欢喜喜过大年,不在家乡也精彩。今年春节期间,不仅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留在惠州过年,许多外国友人也
-
客家祠堂淌古韵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腾 在赣南乡村,有村庄就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乡村,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一个屋场至少有一栋祠堂。子孙多了分“房”,“房”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和祠堂。也有几姓同建一个村庄的,如龙南桃江的
-
客家端午习俗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宁江炳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对于汉民族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日。端即初之意。端午习俗,汉民族都差不多,无非是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但各地又有许多独特之处,客家人过端午就自有许多独特民俗文化。
食文化:一是裹粽子。客家人过年炸煎糍、蒸年糕,过清明节做暖菇糍,过中秋节吃月
-
石壁客家年俗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宋经文
宁化石壁客家人过年习俗保留了不少周礼古风,较之海内、闽中的汉族年俗,各有异同。一些源自古代的客家年俗,随着石壁族人外迁的足迹,远播闽粤赣乃至海外,这就是现今港台、东南亚许多客籍后裔过年,仍然通用石壁年俗的历史原因。
我们且按时间顺序,看一看石壁客家人的年俗。正月初一,全家早起,穿
-
品味赣南客家女的色彩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赣南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
日前,我作为中国作协“走进红色岁月”瑞金团的成员来到了写满血与火记忆的赣南。此时的赣南草长莺飞,满目红翠,红的是花朵、是泥土、是血色的印记、是革命的情怀、更是十万八千多位烈士生命燃烧的火焰;绿的是秧苗、是树林、是希望的田野、是生态的家园、是勤劳的赣南人民为山川披上的碧翠
-
客家家风:永恒的精神高地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刘永泰
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道德洼地”,竟连“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小孩落水该不该救?”“流氓抢劫该不该抓?”这些做人最基本的问题都受到质疑。大有“世风日下”之感,令人痛心疾首。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热议。面对社会的道德拷问,笔者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