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祠堂淌古韵
【版次】第B04版(文化·客家风·广告)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挂接】
【全文】
□张腾 在赣南乡村,有村庄就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乡村,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一个屋场至少有一栋祠堂。子孙多了分“房”,“房”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和祠堂。也有几姓同建一个村庄的,如龙南桃江的十姓围,在200多年前是十个人共同出资建围做祠堂的。祠堂的建造缘于村人聚会、议事,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功能类似于现如今的会议室。 建祠堂很讲究,事先要请人择地,选好位置、定好朝向,动土时,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做好后,大摆酒席庆贺。祠堂的造型和结构非常讲究,多为二进或三进,两扇大门,祠堂内用木柱或石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祠堂前小后大,层次分明;祠堂外形飞檐翘壁,气势雄伟壮观;祠堂门口大多蹲着一公一母两只狮子,像两个威武严肃的卫兵,令人心生敬畏。祠堂的宽大、堂皇是富裕显赫的标志。 在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族长便召集村民大会,大家商议,最后由族长定夺;若是本村与外村人发生了重大冲突事件,族长召集大家商议应对办法。1926年,龙南杨坊唐姓与龙州黄姓争夺渥江河边上的龙州码头的控制权,双方都不服输,两姓在各自的祠堂里多次商议办法,最后大动干戈,黄姓的房子被烧了几百间,双方都死了不少人,而且大大小小的打架斗殴持续了近一年,是龙南有史以来最大的姓氏械斗事件。 村里人娶妻嫁女在祠堂里大摆酒席,老人去世了,棺材停在祠堂的后厅,晚上亲人和村民绕着棺材烧香磕头,举行拜路灯仪式。俗话说:落叶归根。村民最怕在村外死去,在村外死的人,棺材不能停放在祠堂里,只能停放在村外搭建的棚子里,这样死人就成了孤魂野鬼。 祠堂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大年初一,不管是晴天雨天,不管是上午下午,祠堂里的人都是满满的。早饭后,各家各户的大人带上米酒和腊味来到祠堂里,男人在后厅,女人在前厅,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议事,晚辈敬长辈,小的敬大的,祝福声不断,敬过酒后便开始划拳。划拳声此起彼伏,犹如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厅堂里热闹非凡,激情高涨。酒和腊味不够了,女人负责回家拿。这一天,没有人会心痛酒和腊味。如果平时闹了矛盾、怄着气的两个男人,在你来我往的碰杯声中,会把怨气抛到九霄云外,并且此后和好如初。这一习俗,现在不少村庄仍沿袭着,不过喝酒的文明程度比以前好了许多。 除此以外,有的祠堂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而建的,出自一种报恩行为。龙南县渡江镇象塘村的“荷恩堂”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相传,500多年前,象塘村的钟万禄一生行善积德,做了许多好事,资助了不少贫困人。一天,钟万禄见一外地小贩拖儿带女十分艰辛,几乎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已有10个孩子的他心生恻隐之心,便收养了小贩的幼子,并取名康进。钟康进乖巧聪明,好学上进,钟万禄十分喜爱他,对他呵护有加,不惜家财供其读书。钟康进不负养父期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委任为地方官,还在赣州做过官。钟万禄死后,钟康进为报答养父的养育之恩,倾其一生积蓄,于明正德辛末年开始兴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结构为四进的“荷恩堂”。“荷恩”,承受恩惠也,此举乃是我中华民族知恩图报千古美德的充分体现。这个感人的故事至今在龙南城乡广为传颂,是一个活生生的德育教材。 今天,乡村祠堂多被修缮一新,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故事书写悬挂在墙上,让子孙阅读,而且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修路筑桥理事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都在祠堂里开会,共商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大计,把古祠演绎得更加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