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客家端午习俗

客家端午习俗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3版(季风)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挂接】

【全文】

宁江炳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对于汉民族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日。端即初之意。端午习俗,汉民族都差不多,无非是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但各地又有许多独特之处,客家人过端午就自有许多独特民俗文化。

食文化:一是裹粽子。客家人过年炸煎糍、蒸年糕,过清明节做暖菇糍,过中秋节吃月饼,过端午节则裹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究其本意,是向屈原所献的供品。客家人一般在初一就裹粽子,客家人端午节裹粽子颇有讲究:头年秋收之后,农民就留足次年包粽子的糯谷。端午节前夕,农妇们就背上竹篓上山采撷鲜嫩硕大的箬叶,早早备好包粽子的配料:豆子、花生、莲子、香菇、腊肉、火腿等。所以粽子的品种也多:豆子粽、花生粽、莲子粽、香菇粽、肉粽、水果粽、火腿粽等。

二是饮雄黄酒。客家人以雄黄酒为端午节的美酒。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毒气上升,人们同各种病魔斗争中,饮雄黄酒能驱邪解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礼仪文化。客家人过春节正月有拜年的习俗,过端午节亦有送节的习俗。一般五月初二开始送节。多为晚辈向长辈送节,如女婿给岳父母家送节,外甥给娘舅家送节,礼物除送粽子外,还有猪肉、酒、扇子、面条等。因为在客家民间端午节相当于儿童节,如果对方有孩童,则送节一定要有玩具,以表示对对方家庭小孩的关爱。现代端午节多是与儿童节相逢,端午节送儿童玩具更普遍。还有就是所有的亲戚朋友邻居给孝家送节,一般是只送粽子,孝家当年是不能裹粽子的,说是粽子是用碱水煮的,怕碱水损坏亡魂的眼睛。鉴于此,一般情况是不能随便送粽子给别人家,否则就犯忌。回篮子以礼尚往来也是粽子、面条、玩具等。

节庆文化。在客属地区端午节赛龙舟是主要的节庆文化。据《荆楚岁时记》,赛龙舟是为拯救屈原沉江的遗容。后人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在客家习俗里赛龙舟带还有体育竞技性质。如客家建宁赛龙舟初三、四下水,濉溪河上,来自水南、长吉、河东、邹家、及溪口闽清人的几条龙舟,成红、黄、蓝、绿、紫龙一字儿排开,青一色的小伙子壮汉排坐舟中,伴随着鼓声阵阵,他们拚力挥动桨,开始赛前训练,每天都能引来许多观众。到初五形成高潮,每条龙舟集中城关大桥底下,往返竞渡穿越桥孔,场景甚为壮观。

龙舟赛后,还有一个尾声——送瘟神,这个活动就是每家每户做好一个纸船,纸船中装有剪好的锡箔纸箱,香烛之类,放到两只龙舟里,再由人划着这两只龙舟送到村口河面,把所有的纸船放入水口任其自由漂走。虽说这带有迷信色彩,却也表达了客家人保平安,祈健康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这天,客家人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草和葛藤,有的人家还在厅堂、门头贴上新诸如“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箭射千邪”的对联,借以迎祥避邪。除了杀鸡、宰鸭、买鱼、打酒合家团圆外,男妇老少都要用香藤浇水沐浴,然后换上新衣服。主妇们还会缝一个小香袋,让小孩佩带,用以避邪。

独特的节日宴。客家人过端午节餐宴相当丰富,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味。有民谣道:“初一糕点,初二桃果,初三插艾,初四食螺,初五佳肴。”描述的是当地民间的食风。客家人过端午节有请客的习俗,一般是在中午摆宴席,端午节这天,家家蒸果煎粽,杀鸡宰鸭,户户苋菜炒面条,饮雄黄酒。客家建宁、宁化最有特色的是“田螺粽子宴”,该地区盛产田螺,又喜吃田螺,节日的田螺汤特别加工加料,再辅以几样有特色的风味小菜,真是让人大饱口福。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