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石壁客家年俗

石壁客家年俗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3版(季风)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宋经文

宁化石壁客家人过年习俗保留了不少周礼古风,较之海内、闽中的汉族年俗,各有异同。一些源自古代的客家年俗,随着石壁族人外迁的足迹,远播闽粤赣乃至海外,这就是现今港台、东南亚许多客籍后裔过年,仍然通用石壁年俗的历史原因。

我们且按时间顺序,看一看石壁客家人的年俗。正月初一,全家早起,穿戴一新。子女给长辈拜年,各得一小红包,名曰“压岁钱”,而年迈老人也乐意接受子孙的“贺岁钱”。大家庭的当家人则按辈份大小,依序给一家老少分赠红包,众人皆大欢喜。然后围坐桌前,共进早餐。先食桔饼、饮姜茶,茶肴行素,少不了豆腐、芹菜(一年勤俭)、葱(子女聪明)、蒜(花销得体),米饭一定都是旧年米,以示岁岁有余。清晨择吉择启大门,按年份向东南西北某一方向燃放爆竹,祈求当年招财进宝。这一天,大人是不出门的,在家守年。孩子们熬不住,门外鞭炮齐鸣,这么热闹的日子一年才一度,况且兜里装着压岁钱,呆在家里岂不傻瓜!于是各家各户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天堂,那银铃般的天真笑声引起了人们对自己童年的无限怀念。

时近中午,各家都在大门上张贴“年纸”。“年纸”乃32开毛边纸所制,围红边、中贴“十”字红框、框中贴上福禄寿财禧等红字或窗花,下垂三条红纸穗。贴好年纸吃年酒,各家都摆上全部佳肴,不管席丰盛与否,有一碗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松丸子”,这“松丸子”以瘦肉丝、豆腐和上地瓜粉拌和挤捏而成,下在鸡汁汤中,其味鲜美。据云,全家吃了一年轻轻松松。

初二开始出门拜年。这一天当女婿的是很忙的,必须一早备好年糕、鸡鸭、揣上红包,到岳丈家拜年,感激岳父岳母生了个好闺女,为自己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亲朋邻里穿梭贺年,互道吉利。拜年的人能喝个东倒西歪,醉态百出,那才是东道主的光彩。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初三逢“生”。石壁族人各在香火堂叩拜本房祖宗后,抬出“四州大佛”游乡。这“四州大佛”也称“药师王”,菩萨不大,据说很灵验,主镇妖祛病,延年益寿。众人用木轿抬着他,鸣炮游乡,游过谁家门,谁家就放鞭炮,迎佛进厅堂除邪祛病。游罢全村所有人家后放土铳三响,大开祠堂门,各房代表拥起大佛,飞速奔跑着抬进正厅,叫“菩萨进宫”,而后散去,各自回家过个平安年。

立春,是农时之首,“民以食为天”,更何况农村节气乃农家命脉,所以有“交春大过年初一”之说。这一天,农人们按交春时辰,放炮仗,贴春联,饮春酒,吃“松丸子”,热闹程度不亚于大年初一。旧时还有“迎春牛”古俗,乡人抬着纸扎“春牛”,唢呐吹送,各家摆香案迎“春牛”,送“春牛”者得了不少红包,迎“春牛”者也乐于发放红包,彼此皆大欢喜。因为“迎春牛”意味着春天来临,备耕开始,“春牛”从仙界下凡。初八以后是“会期”。客家人串门会客,几乎每户都有客人,而且各乡“会期”按不同时间编排,如同赶圩。远嫁的女儿携儿带女归宁,探望父母,各房宗亲巡回拜年,相互祝贺,联络感情。

十五闹元宵,贵在一个“闹”字。先是迎菩萨,各乡都抬上本土信奉的菩萨游乡,挨家挨户门都摆起香案接菩萨,俗称“上元天官赐福”,祈佑新的一年人丁兴旺,风调雨顺。这一天也是各村青年大显身手的日子,各人都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参加闹元宵。舞龙灯,舞金狮,演木偶戏和铁杆故事,五花八门,真正是一场客家民间游艺的大会串。小男孩们抱来一捆捆稻草,红线裹身,扎起“稻草龙”,龙背点上红香、龙腹插上竹竿,不用锣鼓伴奏,沿街舞了起来。途中不管遇见多么浩浩荡荡的大人舞龙队,只管大摇大摆前行,大人们要收拢龙灯,回避路旁,让稻草龙先过,还要擂鼓击锣,呐喊助威,为其开道。稻草龙小巧玲珑,可以任意闯进任何人家的客厅,游舞一番,待到衣兜里装满主人塞进的年糖年饼或者小红包,这才洋洋得意地游了出去。

布龙长四丈多是大人们玩的。大部分成员都会气功,九条大汉运起轻功,手擎九节青龙,外加那金碧辉煌的大龙珠,在一张八仙桌上戏珠起舞,一会儿是“金龙盘柱”,一会儿是“游龙戏水”,盘旋自如,令人叹为观止。“铁杆故事”来自北方文化,是用客家话演唱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小剧种。用一根铁杆,牢牢地绑在壮汉腰背,五六龄男孩女娃固定在铁杆顶端,在一班民乐队伴奏下,演唱“小放牛”、“白蛇传”等传统剧目。这腰背搭台、娃娃唱戏的典型民间游艺,备受妇女、老人们的喜爱,他们听得入迷,可难为了那些顶铁杆的汉子们,一场戏下来、虽然春寒料峭,他们个个薄衣单裤,仍是汗如雨下。这一晚,村村寨寨不闹到深夜是不肯罢休的,因为元宵是春节的尾声,各人取下门上年纸,引火烧掉,“烧了上年纸,各家早爬起”。上元一过,备耕开始,农人们就要投入新一年的紧张劳作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