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风:永恒的精神高地
【版次】第03版: 家园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挂接】
【全文】
刘永泰
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道德洼地”,竟连“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小孩落水该不该救?”“流氓抢劫该不该抓?”这些做人最基本的问题都受到质疑。大有“世风日下”之感,令人痛心疾首。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热议。面对社会的道德拷问,笔者研究了地方志和部分姓氏族谱,采访了不少客家长老及贤士,认为客家家风是客家道德的坐标,先进文化的代表,民系美德的典范,是永恒的精神高地。时代在变化,客家家风的价值和力量没有变;国家在发展,家风之利器不能丢。
何谓家风?家风指门风,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为人处世方法。
纵观古今,客家人对家风都是高度重视的。娶媳、嫁女,乃家中族中大事,封建社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每逢嫁娶,客家人首先是考其家风,究其口碑。其次才是查生辰,论八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双方在自由恋爱中,考量的仍然是对方的家风和人品。客家谚语云:“作田看秧,娶亲看娘。”家风好坏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品好坏,受的教育优劣。交朋友,客家人历来慎重;交挚友,考量的也是其家风和人品。
客家家风的形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的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家风是客家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在华夏大地尤其在闽粤赣边开放的道德之花。客家家风在客家人的身躯里,充满着大爱,在客家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孝道,在生命世代延续中书写着正直。
客家家风,作为客家民系的道德坐标,通常以文字的形式,或嵌之于联,贴之于门;或制定“族规”、“家训”,载之以谱。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这便是客家最基本的家风。林氏“十德堂”联:“九龙新世第,十德旧家风”,典出林皋,战国时任宰相,德高望重。他有九子:林仁、年、升、昶、文、曜、岳、佐、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时称“九龙”,以玉的十种特质,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为林氏家风,传世励后。客家宗祠祖屋中,家风楹联繁若星辰,辉耀千秋。
为永树良好家风,客家各姓族谱皆载有“族规”、“家训”,鼎立彪炳。如钟姓把“惟忠义”、“敬爷娘”、“亲兄弟”、“睦邻居”、“要勤俭”、“勤学习”、“讲卫生”、“守纪律”、“做善事”、“重祭祀”十条家训和族规十二款著于谱牒,还整理出《家风五字经》:“孝悌家风顺,精忠国运昌。礼恭修身本,仁义立业纲。宝贵犹勤俭,贫穷志要良。言行防过错,思德切莫忘。正大传耕读,公平作贾商。从政守廉洁,治学耐寒窗。作风严细谨,赌博不临场。族人当亲睦,遇仇必自宽。国法警必畏,善事尽襄邦。一生惟苦博,百世有馨香。”何氏族谱记《何氏家训八则》;黄氏族谱记《家规十则》,王姓、李姓、刘姓族谱将祖训家规独立成篇,语重心长,教育后代。载入客家各姓氏族谱的“族规”、“族训”、“家风”,内容非常丰富,洋洋洒洒,包罗万象,虽各有侧重,但总不外乎对国家、对社会、对家族,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其家风核心是相通的,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实实在在做事,谦谦和和待人,坦坦荡荡处世。
必须指出,客家家风能用文字形式记录并传播下来的,当属家风之精粹。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更多的是无形的,它存在于父母长辈的言谈举止之中,存在于社会舆论的力量之中,言传不如身教,贵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古时很多客家妇女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们的家教极严,家风口碑极好,其身正,育必良。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大显客家风范。正是在客家家风的熏陶下,千百年来,涌现了如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剑英等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为人之本,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家风乃德之高地,树良好家风,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只要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