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六堆運動會發展之研究
-
作者:傅楷傑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人 六堆 六堆運動會
-
描述:的傳承活動。三. 振興六堆運動會的方法,筆者提出三點:(1)奠基客家傳統精神,結合現代E世代觀念,以突破僵化思維。(2)爭取認同,提高層級,突破地域觀念。(3)與企業相結合,爭取經費,推展全民運動,以
-
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
-
作者:王夏婕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潮州筝派 客家筝派 福建筝派 流派风格 流派现状 比较研究
-
描述:筝派。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由于长期受当地民俗、民间音乐和方言差异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筝乐风格。本文试图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通过对历史发展、记谱方式、基本板式、演奏形式、演奏技法和演奏曲目等方面的概述,分别对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这三个传统流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二章,对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的流派现状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三个筝派传承的现状,包括流派主要传人及演奏的现状;三大筝派的研究现状和三大筝派的曲目现状。 第三章,比较研究部分。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的常用变奏手法、板式结构和特殊演奏技法这三个体现流派演奏风格的主要方面,对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福建筝派的流派风...
-
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
-
作者:林皎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聚居 乡土建筑
-
描述: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 1.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民族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在对客家民系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分析了客家
-
龙南三大客家围屋
-
作者:张伟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江西省最南端的龙南县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围屋”顾名思义即是围起来的屋子,像一个大院子。和其它院子不同,客家围屋的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墙,又是防御墙。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多、规模大、风格全、保存完好。$$龙南最有名的客家围
-
论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社会因素
-
作者:苏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体 方言 客家方言 社会因素
-
描述:足球评论英语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般意义上的“变体”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方言和语体。依据Hudson的说法,这种定义也使我们能“将某些多语言者或社区的所有语言当作一种单一的变体,因为所有的相关语言项都有一种近似的社会分布。”因此,一种变体可能比某一语言范围更大,也可能比某一语言的范围要小。
作为语言变体之一的方言在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分“语言”和“方言”的途径有两种:其一是规模上的差异;其二是声望上的差异。规模上的差异在于“语言”的概念范围要比“方言”的概念范围大得多。也就是说,“语言”所包含的语言项要远多于“方言”所包含的语言项。声望上的差异在于,某种“语言”通常被用在正式和官方的文献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语”。标准语是社会直接和刻意干预的结果,这种干预被称作“标准化”,在某种语言被“标准化”之前,它也仅被看作是方言的一种。一种典型的标准语一般会经过四个过程:选择、编撰整理、功能细化和认同。(Haugen 1966)
标准语是规定全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方言是标准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标准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是各方言所环绕的中心。它不仅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方言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方言非常复杂的国家。大体说,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它们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在这七种方言当中,客家方言尤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研究客家的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从分布上看,主要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和四川等6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
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客家方言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东晋以前,客家先民聚居在中原一带。由于历史
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往长江以南迁徙。他们越过黄河、长
江,逐渐向南迁移,最终定居于中国南部。由于定居于相当偏远的地区,
不易受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客家先民仍然保存并固守其传统的语言与文
化。
作为中国最早的方言之一,客家方言最典型的特色在于:无论在语音,
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客家话都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特点。
早期的客家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源考释方面。二十世纪上半叶,一
些学者对对客家方言的发音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得到了系统的研究。
但是很显然的是,虽然从词源、音位和形态方面对客家方言有了大量
深入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方言本身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对客家方言所做的研究工作相对很少。在客家方言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中,诸多的社会因素,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和建筑等
各方面对客家方言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客家方言的社会语言
学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
了解客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
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
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客家方言中所反映出
来的晚唐五代至两宋期间的语音和语法特点使得该方言成为研究中国古
代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参照。
本文以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诸多社会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形
成客家方言特色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为其他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思路,这对于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次社会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