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957)
报纸(5376)
学位论文(1111)
图书(952)
视频(276)
会议论文(251)
图片(3)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6957)
报纸 (5376)
学位论文 (1111)
图书 (952)
视频 (276)
会议论文 (251)
图片 (3)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8513)
2013(1129)
2012(1147)
2011(1104)
2010(938)
2008(473)
2007(282)
2005(66)
1998(14)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49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13)
客家文博(98)
漳州客家(2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统一论坛(8)
广东化工(1)
文资学报(1)
咸宁学院学报(1)
我的灵魂在客家围屋
作者:叶志卫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76岁的程贤章被誉为“客家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演讲的时候带着浓重的客家腔,客家俚语、客家山歌、客家风俗故事不时从他的嘴里蹦出来。昨日,在市民文化大讲堂,他用这些俚语、风俗生动地解释了客家文化,他说,“我的文化之根在客家,我的灵魂在客家围屋,是厚重的客家文化积淀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和
盘龙镇客家话梅县客家话音系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科凤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盘龙镇  梅县  客家话  音系  比较 
描述: 盘龙镇客家话梅县客家话声母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古全浊声母变清,无论平仄都有送气的,但仄声有一部分不送气;梅县客家话无论平仄都读送气音。(2)盘龙镇客家话共有21个
印度尼西亚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语初探
作者:黄年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语  特色词语  印尼 
描述:、粤、客家方言的影响;受其它华人社区语言的影响。 最后笔者简要地分析了印尼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汇的特点:印尼华语特色词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创新;印尼华语自创词很少,而来自南方方言群或者港澳台和新马泰等华语区的“移植词”比较多;这些印尼华语特色词语在使用时具有不稳定性。
血浓于水客家情 ――记闽西客家联谊会代表团参加
作者:李贵海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闽西客家联谊会代表团拜访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吴伯雄先生(前排左三)。 金秋十月,由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在台北市隆重举行,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社团代表相聚台北,共话客家心,宝岛情。应台湾世界客属总会的邀请,由市领导林仁芳、
把客家山歌传承下去
作者:何雪昌 卢基莹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今年5月,永定“山歌大王”李天生被省文联授予“全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的称号,成为龙岩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民间艺人。前几天,我们前往永定县湖坑镇采访李天生,这位年近八旬的“山歌大王”正忙着给年轻传授
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研究
作者:王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寺  客家话  成都话  语音  影响  方言岛 
描述:韵母56个,声调6个。从历时的角度着眼,将龙潭寺客家话《广韵》比较,得出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的古今演变规律,其中声母规律12条,韵母规律16条,声调规律5条。从共时的角度着眼,将龙潭寺客家话川外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的理论思考——基于非物质文化
作者:魏丽英  来源: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间组织积极筹措资金, 宣传呼吁,开展调查梳理工作;众多的学术界人士展开多方向的研究和讨论……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呈现出片面性和盲目性等特征,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论指导。
燕乐二十八调在筝调上的应用
作者:于韵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筝调  燕乐二十八调  调系  均系  宫调理论 
描述:个侧重,印证了中国宫调理论中“调系”“均系”的并存。
台湾客家山歌在闽西唱响
作者:钟德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台北客属文化协会合唱团成员在 齐声高唱《客家本色》。  “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煞忙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几十年,唔填改变。世世代代就这样勤俭传家,两三百年没改变。”台湾客家乡亲合唱的一曲《客家本色》在观众击打的节拍中飞出。2006年7月1日晚,以陈元勋为团长的台北县客属文化协会
客家名菜―荷包胙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南安“荷包胙”是流行于江西省原南安府(今大余、南康、崇义、上犹一带)的一道名菜。每逢红白喜事,主家答谢亲朋好友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荷包胙”。 “荷包胙”享有盛名,清朝时南安府的戴状元有关。相传
上页 1 2 3 ... 7 8 9 ... 14 15 16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