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49)
期刊(1673)
学位论文(324)
图书(190)
会议论文(47)
视频(36)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49)
期刊 (1673)
学位论文 (324)
图书 (190)
会议论文 (47)
视频 (36)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36)
2014(1998)
2011(391)
2009(171)
2008(181)
2007(81)
2006(62)
2005(24)
2003(14)
200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444)
客家研究辑刊(109)
南方都市报(102)
岭南文史(24)
客家(16)
科技资讯(1)
现代青年(细节版)(1)
重庆:重庆出版社(1)
出版广角(1)
人物(1)
召唤客家乡镇的历史-日治时期桃园新屋的人物群像与权力网络
作者:顾敏耀  期号:第3期 来源:清云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史  村史  地方志  地方菁英  領导阶层 
描述:召唤客家乡镇的历史-日治时期桃园新屋的人物群像与权力网络
右堆美浓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萧盛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历史  高雄县美浓镇 
描述:右堆美浓的形成与发展
没有人会来深圳看历史
作者:袁艾家  期号:第24期 来源:消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深圳市  历史  客家围屋  民俗博物馆  古建筑 
描述:围屋的十分之一吧。
展现客家人的历史沧桑
作者:何启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缪俊杰的这部60多万字的《烟雨东江》,是由《天龙镇》、《风雨桥》和《九曲水》三部组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20世纪中华大地风雨如磐、波谲云诡的历史,用小说艺术笔法描绘了中国南天一角的百年沧桑。小说通过赣粤闽三省结合部一个“鸡鸣三省”的山区小镇,真实地描绘了曾、穆、廖三个家族几代人的不同命
浅谈赣南客家的历史及其文化特征
作者:肖文艳 曾敏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外企业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历史  文化  特征 
描述:界文化相融合,客家文化在受关注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淡出很多人的视野,社会上听过客家文化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了解客家文化的人则少之又少。本文试从历史、方言、建筑、艺术、饮食等角度论述赣南客家文化特征,以期丰富客家文化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赣南客家文化。
永远的驿站
作者:曾纪鑫  期号:第1期 来源:闽台文化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人物  作者  事件  地域文化  驿站  郑成功  相结合  客家文化  闽南文化  中国传统 
描述: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
廖安祥对香港建设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贡献
作者:丘立才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  国际学术研讨会  诞辰100周年  香港  邀请函  纪念  人物 
描述:高兴地接到“纪念廖安祥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邀请函,高兴的原因有二:一是久闻“梅州大侠”廖安样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客家人物,大凡出众的客家人物,我都有研究和学习的特殊兴趣,而“纪念廖安祥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给我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机会。
历史、现实与审美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客家文化  民间文化  审美风格  山歌  江西 
描述:审美情感的表达,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骄傲,——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她的辉煌历史、发展现状与审美风格还是很值得人们去关注。对客家山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卓尔大家诸如屈大均、黄遵宪、丘逢甲、朱希祖、罗香林、朱自清、李金发、林凤眠、钟敬文等一长串英名,人们是不会忘怀的。
张裕进年酿芬芳
作者:周公乐 朱晓瑜  期号:第12M期 来源:绿色中国(公众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奇  奇人  人物  外人  客家  中国  个人  葡萄酒 
描述:陶醉在张裕白兰地、张裕解百纳、张裕雷司令干白的醇厚芳香时,我们不应忘却一个人:一位出生在大埔的客家骄子,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中国葡萄酒之父”的传奇人物——张弼士。
东华山的求签习俗
作者:陈永钊  期号:第4期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民俗文化  调节机制  民间文化  历史人物  信仰习俗  民间文艺  西方宗教  民间信仰研究  三仙  20世纪 
描述:长河县是纯客家县,境内方言为客家方言。据村里老人们讲,山上的庙最早已有数百年之历史(宋朝时始建),后被毁;现在的庙是几十年前重新修建的。按坐落位置,庙分上殿、下殿。其中,上殿在山顶,下殿则位于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