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古村落: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作者:雪樵 钟雯君  期号:第5期 来源:社会与公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村落保护  民间文化  海草房  商品经济  传统文化  旅游开发  文化底蕴  故乡  文化遗产  古建筑 
描述: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阳山是我国古民俗风情的活化石。村中的60多栋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浑圆而古朴,历经几百年沧桑,仍不失它的庄重。建筑布局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井然有序。飞翘的屋檐,高耸的马头墙与幽静小巷中的青石板路相映成辉,似乎在诉说者它厚重的历史。穿越月牙门,青砖黑瓦、雕栋刻梁,透露出以往精致而不奢华的生活,是中国乡村民俗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和房屋一起见证山村数百年沧桑与历代兴衰荣辱的还有屋旁那棵饱经风霜雨雪的老樟树。虽已老态龙钟,但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直守候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樟树下常成了村中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午后另一个纳凉的好地方是宗祠屋前的那几张石凳。闲余之时,村民时常坐在上面,和邻里间谈谈活计,拉拉家常,缓解疲劳。家中顽皮的孩子们也集拢在一起,活跃在大人们的周围,玩着那些古老而又熟悉的游戏
“客家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客家精神  客家地区  客家文化  客家意识  客家先民  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学  客家研究 
描述:度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客家文化在国际汉学和东方学中,是一门方末艾的热门学科.有的看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通过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彼此得到了启发和提高.
谁是客家人?
作者:黄志繁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师范学院  赣南  专业课  历史系  聚居地  地区性  老师 
描述:7 1990年的某天,在赣南的某大学,笔者正在上一门历史系的专业课,老师突然讲道,赣南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其人口的95%都是客家人,而客家人是中原汉族南迁后形成的一支优秀的民系。这番话令我和周遭的同学兴奋不已。因为我们这所地区性师范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赣南本地,这意味着,我们都是优秀的南迁汉人后裔——客家人。有趣的是,我虽然从小生活在赣南,但在那堂课之前却从不晓得自己是客家人,也就是说,我的客家人身份是被老师"宣布"的。
感受江西——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江西分营活动侧记
作者:林挺华  期号:第8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令营活动  台湾青年  江西  分营  台胞  侧记  青年学生  台湾省 
描述:白鹭园茶艺馆隆重举行。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王林森出在开营式上发言,她说:“非常感谢台联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海峡两岸的青年能够有机会互相了解,使海峡那头的我们亲身感受祖国同胞的热情和友好,感受同根同源的血缘之情。”白鹭园里茶香四溢、情谊浓浓。台湾学生和南昌女职学生兴致勃勃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茗亲切交谈,一边欣赏南昌女职学生的茶艺表演。南昌女职学生娴熟的手法、端庄的仪容仪表、朴雅的动作,让台湾学子赞美不已。营员王俊杰应邀上台与南昌女职学生一道,参与客家“擂茶”的制作表演,赢得全场的喝彩。营员们细细地品尝着浓浓的香茶,也品味着中华民族传统“茶道”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参加此次夏令营的营员,主要来自台湾铭传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来江西,江西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席开营式并向营员...
我所见到的台湾义工
作者:李联  期号:第7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社会  解说员  服装设计  义工  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美术  鹿港  客家民俗  台北  警官 
描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民间机构团体中,义工的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以设在台北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为例,它的专职人员只有34人,而义工则有8O0多人。活跃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的义工,主要由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一部分专业人士组成。令人敬佩的“全职太太”我们在台湾接触到的第一个义工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义务解说员林丽玉女士。林女士说自己虽然是所谓的‘“全职太太”,但却喜欢学习,是一位金石玉器的收藏者。林女士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拜师学习,目前正在学习回国画,而她对于金石玉器的知识也是学习的成果之一。所以,林女士俏皮地说:“不要怀疑我的能力哟!我在这里解说是义务的。”林女士的解说善于启发.十分生动,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始的。比方说她会问:“各位,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东西叫做工呀?”有人回答:“比较好的石头。’”她表示肯定,并继续...
台湾方言的故乡在中原
作者:张克辉  期号:第3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南方言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  锡伯族  台湾话  锡伯语  陈元光  闽南话  东南亚华侨  王审知 
描述:的汉人很自然地把古代汉语和中原当时的先进文化带来。如陈元光到漳州,重垦荒、水利,推广中原先进农业技术,改变刀耕火种耕作法,使漳州...
强化党史资政育人服务县域中心工作
作者:张根彬  期号:第8期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政功能  党史研究  党史工作  党史人物  资政育人  中心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思路  围绕中心  宁化 
描述:的根本任务和存在价值.因此,县级党史工作必须找准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防止和克服党史工作与县域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宁化县委提出做好"古色沧桑、红色畅想、绿色神韵"三篇文章、打响"神秘的客家祖地、神圣的长征出发地、神奇的国家地质公园"三大品牌的工作思路后,县委党史研究室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撰写了《宁化客家古村落延祥的兴衰》、《宁化石壁世界客家总祖地若干问题探讨》,为县委、县政府打造"神秘的客家祖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对《宁化革命纪念馆改版陈列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新版陈列史实清楚、内容丰富、排列有序,较好地服务了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素质教育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记者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  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家园  客家山歌  山区建筑 
描述:不过,能否成功,现在还是未知数。本小记者等啊等啊等.终于,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能让自己的报道更有现场感,本小记者早早地到土楼故里漳州南靖埋伏下来。果然.消息传来.土楼群里一片欢腾,爆竹暄天.挂着守护精神家园,共享文化遗产标语的气球腾空而起。乡亲们高兴地唱起了客家山歌。两天之后.这里还举办了首届福建土楼文化节,嘿嘿,我可是来对了!人家对土楼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定充满好奇与向往吧,现在就跟我来.好好领略一番南靖土楼的风采。
观澜版画 灿烂绽放
作者:周海斌  期号:第7期 来源:焦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直接得到鲁迅先生教诲的中国新兴版画的第一代拓荒者。就是这位在祖屋中留下了青春画笔的艺术大师,拨动了观澜人开拓版画原创产业的心弦。在2006年第二届文博会上,深圳市宝安区政府、深圳市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决定三方合作,强强联手,在观澜打造一个具有原创性、国际化、高端的版画产业基地。 创建之初,基地尽力保留客家古民居的外貌与结构,200多座古色古香的民居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相映相融。西区的国际艺术家村是版画基地为艺术家提供的创作场所,古民居配备了现代生活条件,先后吸引了李焕民、徐匡以及比利时的英格里德?勒登特等100多位中外版画名家入驻,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来自美国西雅图的版画家迪安娜说:“这里的风光恬静优美,非常适合版画创作,‘国际艺术家村’是古代建筑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作者:刘晓峰  期号:第2期 来源:摄影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共有六群四楼,永定就有三群二楼,即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振福楼和衍香楼,其余三群二楼分布在南靖和彰州市的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二,永定土楼最古老的有一千多年历史,最年轻的建于1978年,仅过去32年。被称为“土楼之王”的承启楼、“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和“土楼公主”的振福楼均坐落在永定县。 永定客家土楼过去鲜为人知,据说在国际上还闹过笑话。某国卫星发现在闽西的深山老林中有一些圆形和方形的建筑,怀疑为火箭发射基地,后派人潜入福建详细了解,才揭开了土楼的面纱。改革开放以后,对土楼的报道日益增多,报纸、电视均有报道,摄影作品也不少。然而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尤其是对遗产类和传统工艺感兴趣的我,还是决定用自己的摄影方式去记录永定客家土楼这份世界文化遗产。 9月25日一早7点多钟,我从北京专程前往福建永定去拍摄客家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