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405)
报纸(1011)
学位论文(877)
视频(92)
图书(69)
会议论文(47)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405)
报纸 (1011)
学位论文 (877)
视频 (92)
图书 (69)
会议论文 (47)
按年份分组
2014(1820)
2013(243)
2011(281)
2010(257)
2009(160)
2008(127)
2007(92)
2005(40)
2004(27)
2002(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989)
嘉应学院学报(69)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
北京:中华书局(2)
东南传播(2)
现代园艺(1)
中国广告学刊(1)
艺术研究期刊(1)
文学教育(中)(1)
设计学研究(1)
从江西“九皇斋”到川西“九皇节”——客家地域文化传承与流变
作者:李全中  期号:第5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文化传承  “九皇节” 
描述:客家地域性文化形态,丰富着四川客家文化的内容,使巴蜀文化更显多彩多姿。对这类地域性文化形态进行考察整理,是深入开展四川客家文化研究值得重视的一个视角。
盐粮流通与闽粤赣经济区域的形成
作者:周琍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盐粮流通  盐制  闽粤赣经济区域 
描述:的盐粮流通.清代闽粤赣边区食盐贸易频繁,米盐贸易成为闽粤赣经济区域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该经济区域的形成.
从“恶”的嬗变到灵魂的自赎:新编广东汉剧《金莲》赏析
作者:张利珍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汉剧  金莲  剧本  音乐唱腔 
描述:传统广东汉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新的探索,在选材和立意开掘的视角上都体现出求新的高度。本文主要从该剧的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表演与舞美三个方面作评析。
论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音乐之美
作者:陈孝余 董灵  期号:第6期 来源:艺术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白客家  采茶戏  茶腔音乐  美学内涵 
描述:博白采茶戏音乐内容丰富,旋律多样。茶腔作为采茶戏音乐中最古老的部分,其纯厚优美的曲调、明快动感的节奏显示了采茶戏音乐艺术的古老气质,折射出了客家人淳朴开拓的族群性格,超脱达观的精神追求。
以礼相送:从阳间过渡到阴间:粤北客家丧礼的人类学视角
作者:曾文炎 郑奋  期号:第16期 来源: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丧礼  过渡  功能 
描述:丧礼是一种过渡礼仪,是死者从阳间到阴间的过渡。作为文化事项,丧礼蕴含者丰富的文化内容,如人们的灵魂观念、丧礼本身的社会功能,还可以从丧礼中看出礼物流动的社会意义以及舅舅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于都山歌的艺术特色浅析
作者:赖晓芬  期号:第7期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于都山歌  历史渊源  艺术特色  文化传承 
描述:于都山歌属于江西南部山区农村客家山歌,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新时期,于都山歌要得到传承,必须在内容素材、表现形式、传播载体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浅探赣南畲族家训族规的社会文化功能
作者:蓝希瑜 张德亮  期号:第1期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畲族  家训  族规  功能  文化互动 
描述:赣南畲族家训族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启裕后昆、文化传承、调适整合、社会政治等功能 ,其内容可以诠释畲族的形成过程和与汉族历史密切互动的特征
“非遗”之平远船灯艺术研究
作者:杨炯斌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文化原型  历史传承  艺术特色  美学意蕴  文化遗产 
描述:的特点。遗产保护方面,平远船灯当复活首次革新时的形式;继承舞台表演和反映主流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建构专场音乐会为中心,拓展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陈宝箴家族分家文书解析
作者:刘经富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宝箴家族  分家析产  成果影响 
描述:民一跃而成为中国近世著名的文化世家之一。关书中关于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费支持、物质奖励的条款,就成为这份文献最有价值的内容。耕读传家,累世书香,是这个家族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浅谈赣南客家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作者:芦丹 林威  期号:第4期 来源:湘潮(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文化  国内传播  海外传播 
描述:赣南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厚,本文试从赣南客家艺术、客家文化旅游、客家文化的学术传播等方面探讨赣南客家文化的海内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