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台湾的古迹(一)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4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拜亭及三川殿仍保存台湾陶艺大师的杰作。正殿有小部分为清末交趾陶名匠柯云的遗作,拜殿则有其传人洪坤福的人物交趾陶作品,三川殿及龙虎门则有洪氏高徒江清露的许多剪贴作品,师徒三代均留存杰作在同一座寺庙
-
赤脚大仙专栏·喝一口客家娘酒,赞一赞客家文化 等三篇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智慧。 客家的围龙屋,布局对称,大写意的的弯曲,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还有用来发酵古代最牛的中国水泥的石漕,把石灰,细沙,黄土反复混合拍打后,盖上石板盖让混合物发酵,如是反复八次,铺成地板,历经数百年丝毫无损,据说故宫的地板也是这弹炼成的,神奇吧!老乡介绍说,里面没有加入传说中的糯米和蛋清。 二赞客家的教育 振成楼圆形土楼的两边分别是书斋和作坊,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和理念一吃苦耐劳,崇商尚文,耕读文化,学而优则仕。 书斋的横批是“醒庐”,两边是: “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上联的佛教典故出自李白的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下联取苏轼的《题西林壁》厢,老三和父母住中间的主位,尊老爱幼不言自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这里我们还知道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客家人出生时的胎盘,也要埋在土楼特定房间的地下一又名包衣房,象征认祖归宗。嘿嘿,前所未闻呢,我们当年出生的胎盘都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神兽,毛笔,官帽一从左到右排列在客家祠三柱高香的顶端,接受客家子孙的顶礼膜拜。福寿康宁,修齐治平,儒释道精神文化融入了客家的的血液和灵魂。 三赞客家的语言 客家话应该是汉朝的普通话! 客家人门尔晋开始南迁,封闭的山区,世外桃源保留了中原文化干¨语.’有史为证,汉书里的人物自称为哀家,客家话的“我”也足读“哀”。 就连英语的我也是读“I”(哀),学汉人的,客家话!君不见,汉朝时的围际化程度多高啊,从长安剑罗马,当时的丝绸之路是畅通无阻的。 最后用“三二一”来总结,这次我们用三天时间,行程三千里,穿越三个省(粤闽赣)。历经两个季节(第二天是立秋),喝过两眼泉水,红井水,客天下泉水。一大包土特产满载而归。 打开,剥一颗客家姜糖,甜口,暖胃。 人生的苦难 诸行无常(一切的合实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时会啼哭不止,是因为知道,从此以后人世间 十有八九。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人类以前是雌雄同体的,本领很大,傲视一切,终于有一天冒犯了上帝,上帝把人一分为,让人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爱情从此变成人类千古追求的美好愿望,却同时又是终生无法满足的长久困惑,这便是人类爱情悲哀的原罪。 世界上有你最爱的人,也有最爱你的人,但与你结婚的难得是这两者。大多数的婚姻要从幻想中回到现实,而现实的社会不像童话故事里讲的,王子和公主携手走进城堡,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实的缘分便是,与其说是找一个自己欣赏与被对方欣赏的人,倒不如说是找一个自己包容与被对方包容的人。 事业有成的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才华盖世的李白更是借酒消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就如《西游记》六十七回弥勒佛专程收服了自己的下走失的黄眉童,饱受精魔祸害的孙悟空抱怨弥勒佛家不谨,弥勒佛对悟孔教导说:“一则是我不懂,二则是你们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 人生每日重复的痛苦,就像希腊神话里的火神普罗米修斯,被绑在高加索的绝壁上,成年累月饱受老门折磨,头天晚上长好的内脏,第二天又被啄食一空。或像西绪福斯一样艰难地摊石头,每次耗尽体力将巨石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滚回山脚,如此重复再来。 好在潘多拉的盒子里好货压箱底,利空出尽最后还剩下希望,其实每个人天生注定都要重复着各自的痛苦,每个人的心底里却又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人生有两杯水,一杯甜,一杯苦,有多少种喝法,就有多少种活法。 有的先苦后甜,“不怕苦,苦一时,怕苦,苦一世”。 有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有的吃苦当进补,就像巴尔扎克说: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人生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观音通三教 观音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中有很高的地位。 而最早观音是摩尼教的神,含义是:一呼可至的救苦救难之光。 公元3世纪摩尼教传入中亚和印度,与佛教融合,而之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是没有偶像崇拜的。 重走唐僧西行路,路过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于佛洞,我们感叹,随着1000年前伊斯兰教东进,洞窟佛像和感概不已。壁画中中发现洞中有洞时,又再次感慨不 原来在更早的2000年前,佛教传入新疆时,摩尼教的壁画和雕像同样被墙封,然后在外面画上佛教的壁画,如今我们透过破损的墙壁,还可以看到幽暗的后室里,更早期的摩尼教文化。 洞里洞外都有观音,却各为其主。 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双修”和“三修”大有人在,体现了中华文明博大和包容,禅宗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发扬光大,儒佛相容,无相有宋明理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岳衡山是佛道二合一,北岳悬空寺更是儒释道三。估居的著名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别为”分出自《论语》“学然后知不足”和《礼记》“养其身有为也”。 一代儒饶宗颐大师的座右铭“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两者达到了儒释道无碍圆通的境界。
-
搏击会 本刊读者BLOG推荐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傍晚、个人哼唱着《鱼》、呼吸着来自太平洋海风的画面浮然眼前。学长学姐们的毕业烟火为我们绽放,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告别了亲切的师长同学,带着非亲非客的身份离开了台湾。 “这学期,学校对面的摩天轮已经建起来了。虽然有些变化,但这里还是保留着曾经熟悉的味道。如果你能回来起看烟火,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学妹在我的部落格上留言道。前几天跟学弟在MSN聊到了系上的老师们,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还是那些亲切的老师, “明年的毕业礼是胡老师带着我们这帮学生参加,蛮期待的。”学弟学妹们的信息看起来总是在描述一些小事,可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本来以为台湾生活就会直在心底安放,但在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来自台湾的信息都提醒着我 原来我还有在那里的记忆要整理,原来我还有那里的朋友要惦记.原来那里还有朋友在惦记着我,那里还有记忆需要我去继续完成。 很多人问,台湾是什么样子的。通常我的回答都会让他们一头雾水灯塔。很多介绍台湾的书籍中都会有“娱乐”、 “美食”、 “休闲”这些关键词, “灯塔”确实和传统印象里的台湾描述不搭边,既没有五光十色,也没有灯红酒绿,就是很安静地站在那里。台湾其实很安静,她一直在那里安静地等着、盼着,在岛上生活的人也是如此。 听我讲几个台湾生活的片段吧,或许,这是另外个台湾: 个属于曾经在台湾学习生活的交换生眼中的台湾。 每次出行都喜欢选择铁路,台湾铁路百年的传承让人感动。台铁百年的路线上有个老站“知本站”。这是台湾铁路上最美好的一个站,有着百年历史,我每次经过这里都会下来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安静。我望着窗外安静的月台,铁路边散落的人家,不禁喜欢上了这桃源般的地方。古早味站牌上“知本台湾铁路”的字样,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仍在使用的车站。旅客到这里下车,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里有温泉,全家乘坐火车来这里泡汤。看着人们带着期待的神情走下月台、带着幸福的笑容登上火车,就明白这静谧的知本小站给了人们无限朴实的满足。古旧的房屋和隐秘的温泉,让我们远离了商业社会的喧嚣,给予了我们知足常乐、本我为先的幸福生活。台铁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仍旧保留了知本这个处于山谷里的小站.知本小站也传承着百年台铁的精神,安静地在这里等着归人、游子的到来。 台北车站附近有家老兵开的牛肉面店,那位老兵说过 “写信回去,可是地址是已经不对了……其实有时候,没消息比有消息要好,最起码活着还有个盼头……我们明白,他们很可能已经死了……”听着老兵倾诉当年事,看着他用长满老茧的手拭去充满沧桑的泪水,此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好意珍藏着,因为想不出能用什么去回报。我们把汤面吃得干干净净,老兵看着饱足的我们满意地点着头、泪眼模糊地说: “好,这样就好,孩子啊,多吃点。” 几米的插图温暖了无数人,接连不断的台湾连续剧也温暖着每个人的心间,似平台湾这个地方跟温情这个词画上了等号。台湾之所以温情,是因为人们有着一颗热情和好客的心,这绝不是因为旅游业发展所形成的虚假氛围,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浓浓的人情味。夜市老板、街边摆档的果农、百货商场的店员,或是因为聊得投缘、或是因为我们是学生给予我们很多的优惠和招待:甚至路边的陌生人,你向他问路,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将你带到目的地去…… 不得不提另外 个充满着人情味的地方美浓。坐着国光客运来到这个群山包围的小镇,安静的小镇里铺设着干净的道路,路边乘凉的老人,看着不远处的小孩在玩耍:田间劳作的烟农们,唱着不知名的客家山歌.家中作业的妇女在门口的空地上晾晒着家里自制的油纸伞面。独自走在美浓的路上,不敢惊动他们的生活,在旁边静静地感受着属于这里的安宁,好山好水好人家。跟一名当地的老先生闲聊,得知他的家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有一百多年。先生家里一直传承着祖辈们的教导做人要学会感恩,对人要真诚热情,对事要用心诚恳。村子里的人都崇尚着这种品格,因此在美浓弥漫着一股厚实的感怀。临走之时,老先生招呼家人一一跟我道别,并用自家尘封的胶片相机拍下了我这个误闯他们生活的过客与他全家的合影。老先生握着我的手说: “会好的,以后会好的。欢迎随时回来,认着这张照片,我们都会在这里的……”我没留下自己的邮箱,因为我期待认着照片回去的那刻。 在台湾求学,少不了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记忆。从走下飞机的那刻起,就有台湾同学在身边陪伴着。同学们第一天便骑着机车载我去楠梓台糖购买生活用品,帮我四出张罗借教材,带着我熟悉校园的环境,领着我去跟每位老师见面。大家去澄清湖烧烤也会带上我们,也带我们领略了台湾的夜店文化,才发现夜店其实也可以是朋友谈心的好去处。记得那时坐着台铁自强号从高雄楠梓来到台东码头,再坐船来到了绿岛,跟你们一起在绿岛度过的那个周末;记得在垦丁的那个让我们连夜奔波的“春天的呐喊”;记得那晚连夜坐火车回学校的疯狂举动;记得在高雄巨蛋偶遇五月天的失态;记得在阿里山上看到小火车的感叹;记得在日月潭遇见内地游客莫名地跑过去合照,记得坐台铁环岛看到沿途景色的感动,记得高铁上遇见的“左边雨右边晴”的壮阔景象,记得欢送会上跟校长的长谈:记得离开前的那个晚上你们来寝室陪我到天亮、直到我登上校车的那一刻.当然记得在高雄小港机场的挥手告别……记得,你们和我的一切。 片段太多,回忆太厚重,无法承受如此的感动。这段生活让我在迷茫旅途中似乎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期盼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过愿望终究不是现实,我们只能默默地希望一切会好的,目前这样已经很好了,知足常乐。回到广州,渐渐将台湾的记忆安放在心底。偶尔看到熟悉的台湾场景或者听到台语的时候,心里面会有淡柔的暖意,因为我曾经在那个地方生活学习,因为我在那里有挂念的人们,这种相互挂念何尝不是一种淡淡的小幸福。 “带不走的丢不掉的,让大雨侵蚀吧。” 用稚嫩的文字残缺地记录了这段记忆,或许有些记忆不是那么的精准,或许经过八八水灾后有些场景已经不再,或许……就算是在年末给自己的个整理吧,让自己带着这份温暖迎接新年。真诚地感恩在那里遇到的人和所经历的一切。 每次发邮件都会在信件后面留下“祝安”的字样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眷恋了。那就留在那里吧,祝福着所有人,祝愿着所有事。 未了,祝安。 -RyanTANG http://ryantang.blogbus.com/
-
提升智慧,增强实效
-
作者:王礼芳
期号:第1期
来源:特区教育·教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综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轮复习要回归教材,吃透课本,把重点放在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尤其是与高考热点联系密切)的主干知识梳理上。将各章节中分散的“点
-
恩施 小地方的大气场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 放眼望去,变革中的恩施与湖北众多小城市一样,开阔的迎宾路昭示着建设者迫不及待要追赶世界的野心,马路尽头的农民仍然恪守着多年的传统。补车胎的小贩对“隆恩浩荡”的历史毫无兴趣,只惆怅着如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自己的房子想改建,上面不准。” 奇怪的是,哪怕是抱怨,人们脸上依然堆着笑,眉宇之间并没有“落后地区”常见的“苦大仇深”。据说,这也是历史传承使然。 恩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廪君部落便繁衍生息于此。廪君称君夷城(今恩施)后,部落日渐强大,并向川东发展。西周时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巴国,恩施为其辖地。战国时巴国为秦灭,恩施隶属巫郡。秦统一后,恩施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时,吴安二年置沙渠,为恩施设县之始。隋开皇初,改沙渠县为清江县。明洪武年间置施州卫。清雍正十三年增设施南府,恩施县为施南府附郭首邑。从这时起,历250余年,恩施一直是施南府、恩施地区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会交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如同杂交对改良物种有着明显效果,在多元文化氛围内长大的人,容易养成宽容的好脾性。 恩施境内所遇之人,最大的特征就是热情开朗,指路的村民追出来告诫:“XX大桥虽然叫作大桥,其实很不起眼,稍微一不注意就会忽略……” 用词精准,态度感人。 抬轿的轿夫,累得满头大汗,照样笑得十分开心。 景区家庭旅馆的老板,见了询价的游客首先提醒:还是先上山吧,太晚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并不担心上山之前还有十数家同行有可能抢生意,而沿途,确乎没有任何人出来拉客。 恩施城内,有著名的土司城:据说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城。这座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颇有些来历,“恩施土司城”五个大字,即出自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之手笔。 土家族历史悠久。公元前361年,巴国被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同行的人告知,土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据说到了恩施如果不吃合渣,就像去北京没登长城。我们到恩施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钟,挂着“合渣”牌子的小店关门闭户,随便找人打听,人家笑了:合渣是早餐吃的。晚上想吃东西得去美食一条街。 所谓的“美食一条街”,其实也不过三五家店,人丁火旺的一家是啤酒排档,另一家是石锅鱼。颠沛流离数千里,啤酒花生不够满足口舌之欲,我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石锅鱼。好像现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流行石锅鱼: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岩石凿成有双耳的石锅,将鱼放在石锅内烹煎,然后,再加上以辣椒为主的各式作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补药材制成。 按说石锅鱼属于湘菜系,这家店的杯盘碟碗却大有日本范儿:颜色艳丽,造型古拙,不分里外皆有花纹。 恩施的夜生活结束得比较早,晚上九点钟,跑堂的小妹告知:现在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哦,只有一点烂白菜。 怀着“有总是比没有好”的心情,硬着头皮点了一份“烂白菜”,端上来一看:却是一小簸的碧绿青翠,毫无“烂”气…… 三个人,一百出头,吃到叠腹腆肚,还额外收获了一大把感恩。 第二天一早去补合渣课。 小店一派热火朝天,男人们光着脊梁包包子,女人们冒着热汗端盘子拿筷子,那著名的合渣,和上海的汤泡饭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着桌上免费供应的素拌白萝卜丝,稀里哗啦再一次荡气回肠。 “合渣”还在街头继续流行,“恩施土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除了部分有寻根情结的中老年人,很少有人再去谈论相关话题。现在恩施最为外人道的是大峡谷,城市中心的指路牌上,随处可见“大峡谷”字样。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 关于这段峡谷,据说有关专家的评价是:“论壮观,科罗拉多大峡谷与清江大峡谷不过伯仲之间;论美丽,恩施大峡谷的沐抚段实在无与伦比。” 溢美之词随处可见,有多少名副其实,很难考证。不过,恩施大峡谷的风景倒也不至于让为它唱赞歌的人脸上无光。 提到“峡谷”,人们总习惯性地想:不就是喀斯特地貌吗?有什么稀奇的呢? 还真有,恩施大峡谷确实有许多“稀奇”之处。 距离景区一公里开外,大峡谷斑斓的岩石已进入视野。天气时雨时晴,云雾时浓时淡,山头若隐若现。进到山里,云海覆盖在峡谷之间,不时变换身形,动感十足。特别容易让人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恍然。 海拔1700余米、净高差300余米之绝壁山腰间,有一“绝壁长廊”,又叫“绝壁栈道”,始建于2007年10月,全长488米,118个台阶,虽说全是人为,却是提供了一条特殊的观景通道:脚下的农田、村庄,在别处看着是风景,在这绝壁上胆战心惊地看着,如同臆想。 至于著名的“一炷香”,常吸引摄影发烧友,背着几十万的器材守在脚下,等待合适的光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柱一般能够达到30米高,已属罕见,这“一炷香”,高150米,直径只有4米,却能屹立千年不倒.谁见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大峡谷正在被努力打造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企图通过这条天赐之途,把恩施与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城市连接成串,无数的美好愿望足够将峡谷填成一马平川,抹平小城市与大都会之间的所有差别, 当然,迄今为止,恩施仍然保持着它自己的特色,依然是一个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地方。
-
改革春风与客家福祉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林乔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凝聚了全党全社会智慧,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今后我国
-
梅州客家客场7球横扫对手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张少邦)昨日,中乙联赛继续鏖战,作客四川都江堰市的梅州客家队以7∶0横扫四川力达士队,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不仅以四轮不败的战绩延续着冲甲的梦想,同时创造了本赛季中乙的最大比分纪录,也是梅州客家队冲甲以来取得的最大比分胜利。坐镇梅县曾宪梓体育场的梅县俊诚客家队则在雨水大战中以3∶1
-
国小音乐教科书各族群歌曲内涵之分析研究
-
作者:康琼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科书 族群歌曲 多元文化教育
-
描述:。
貳、解嚴後歌曲選材及歌詞內容頻數分析方面
首先,在演唱歌曲選材方面,合於課程標準之規定國內歌曲皆多於國外歌曲,康軒版、南一版教科書在台灣地區的歌曲選材多於大陸地區;仁林、翰林則反之;國外
-
你的不足,我来弥补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2期
来源:青春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启动“青年创业励志讲掌”进乡镇系列活动。种植仙草的邓永海,在城郊、城南等乡镇训讲时,几位听课的青年当场就和他达成了协议,成为仙草种植户。 被誉为宁化“林博会”的宁化青年创业成果展示会上,通过
-
高山流水有知音 客家文化入梦来
-
作者:谷少传 肖海强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碧岭瀑布群。
市民在碧岭瀑布群的山涧中合影。
市民参观大万世居。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谷少传 通讯员 肖海强/文 田子林/图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更是一次惊喜之旅。
4月26日,20多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