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72)
期刊(519)
学位论文(175)
视频(102)
图书(9)
会议论文(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772)
期刊 (519)
学位论文 (175)
视频 (102)
图书 (9)
会议论文 (7)
按年份分组
2015(103)
2014(619)
2013(161)
2012(175)
2011(181)
2010(146)
2009(72)
2006(20)
199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2)
惠州日报(37)
北方音乐(5)
读写算(教研版)(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
世界汉语教学(1)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1)
课外阅读(中旬)(1)
小学教学设计(1)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1)
广州城区也有“客家山” 洪桥客家山歌申报中国“非遗”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广府文化发源地广州城区也有“客家山”?粤语环绕的城区还能以客家山歌申报中国非物质遗产?洪桥“三眼井”、“豆腐寮”等见证了客家人在广州创业聚居历史。昨日,记者了解到,昔日广州人说的“东豪西富,南穷北倔”,其中“北倔”是指聚集在小北门附近(今洪桥地区)客家人倔强生活写照。越秀山脚“三眼井”山水
惠阳“老酒壶”想上“非常6+1” 4位“老客家”组成音乐组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墨 庄李佰钰 刘戈 周拉“老酒壶”演唱俨然一壶陈年老酒,甘醇的韵味醉倒观众。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老酒壶”成员 刘 戈:60岁 从教现退休 李佰钰:55岁 从医 周 拉:54岁 从医 墨 庄:50岁 从商 ■ 本报记者李芳娟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 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 甜蜜爱情从哪
赣南客家文化,如何走出“摇篮”?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明 尴尬现状,文化“宝贝”藏在深闺 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哪里?何处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哪里拥有的方形客家围屋最多?
河源:千年古邑迎来客家文化盛会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和务实等岭南文化特性,在赵佗时代呈现雏形,并在此后2200多年间,融入客家人的血液,使之成为全球客家人
福建土楼之都 客家故里永定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朋友,你去过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吗?那煌煌气势,出天地之表;巍巍雄姿,夺造化之工。砥砺千秋,经巨灾而不毁;风云百代,历沧桑而不衰。山隐楼形,楼倚山势,相互点缀,辉映成趣。远观似岚光山色中升起的海市蜃楼,近看则好似传说中的仙山琼阁。更兼永定景明物和,山青水秀,物华天宝,俊彩星驰。据永定县志所载,历史上各朝
看土楼之都 赏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遗产,人间奇迹。一时,海内外名流学者,商家旅团以及高人韵士接踵而来。他们吃在土楼,看在土楼,住在土楼。一个个乐在其中,留连忘返。也有不少文人墨客,还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墨迹。请看本报曾经载过的一首诗吧:“土楼风景冠千秋,艺纳群科汇海流;五彩缤纷仙世界,宜居宜赏宜优游。”土楼真有如此神奇
退休老人骑单车挖掘客家文化编撰的《客家缘》80万字,讲述惠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老人们在现场调查、记录客家文物。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几本《客家缘》,凝聚了几位老人多年的心血。 《客家缘》第四卷近日和市民见面了。四卷《客家缘》用80万字刊登了近400篇反映客家文化、经济发展的文章,推介了惠州80多位客家精英。记者了解到,这么浩瀚的工程是
大力弘扬客家文化 推进闽台交流合作 ――客家文
作者:钟德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日前从“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筹委会学术组获悉,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经专家审定,编入《论文集》共44篇。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客家学专家提出的观点,现把部分作者的论文观点进行摘登。 关于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在其论文《客家文化与海
赣南采茶戏客家艺术一枝花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谢东琳 采茶戏给赣南人民留下了许多深刻和美好的回忆。这个在赣南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戏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客家艺术一枝花”,它依然在江西及周边省市的剧院、庙宇、宗祠、乡间上演,为客家人瞩目。
舞剧《大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是什么?“客家”就是“客户”,是相对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而言的,后者应该是“主户”了。“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舞剧《大围屋》就被翻译为“Hakka dance drama”。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