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毛泽东与客家美食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张珍贵的毛泽东(右)早期进餐照。 【名人与美食】 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用蒸笼蒸制菜肴是客家饮食的一大特点。鸡、鸭、鱼、肉可蒸,红薯、芋头可蒸,客家人无菜不可蒸。如同川菜的火锅,冬天寒冷之时,众人围坐吃一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蒸菜
客家石崇拜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的渊源有关。而在自然崇拜中的石崇拜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还是在田头地尾,常见有伯公坛(即社公神坛)。在大石头上,在大树底下,用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成了人们烧香祈拜的场所。 田头伯公多
客家四题(组诗)
作者:陈俊年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俊年 酿豆腐 相传,在黄河边 包惯饺子 迁徙岭南 难种麦子就种黄豆 逢年过节 就磨豆腐,剁肉馅 添些香菇咸鱼 多了山海气韵 家家剁馅的铿锵 汇成欢快的声势 将酿豆腐的好习俗 代代流传 穷有穷讲究 苦也苦中乐 从包饺子到酿豆腐 客家人 很虔诚地继承 不灵活地创新
客家人的“扛花子酒”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方彦 在客家,“花子酒”即“丁酒”,又称“添丁酒”。“扛花子酒”是一种扛着族谱及“添丁酒”在乡村巡游,继而在祠堂聚族宴饮的大型民俗活动。该民俗主要流传于赣南客家,该民俗活动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五日前数日。 以南康客家人为例,按客家旧俗,凡族中生了男孩的人家,次年正月期间都要备齐酒菜、茶点,参加在祠
讲古毛泽东与客家美食
作者:赖晨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赖晨  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用蒸笼蒸制菜肴是客家饮食的一大特点。鸡、鸭、鱼、肉可蒸,红薯、芋头可蒸,客家人无菜不蒸。如同川菜的火锅,冬天寒冷之时,众人围坐吃一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蒸菜,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 1929年4月
“作福”:不亚于过年的客家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习俗] “作福”(有些地方也称“祚福”)之俗早即有之,自古延,在客家地区尤盛。在梅州,打蘸(集体祭奠神灵)、迎神、庙会、完神等大型且隆重的宗族团体活动,一般均统称为“作福
客家清官廉吏素描(系列选篇)
作者:李智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诗歌] 宋湘 推开历史的序言那人一袭灰袍 正凝神静气 扶笔润墨在诗笺之外圈点民生 笔笔浓墨重彩 千秋怀抱三杯酒一腔豪情 尽在不言中 官事点滴遗落于黑山白水 凝成民间诗话清香依旧 爱民如子惜廉如命 万卷诗文终难遣黎民疾苦 那就暂挂起才子风流脱靴落田 教织“宋公布”又植“
《客家新娘》完成梅州实景拍摄 将在全国主流媒体全方位播放和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4月15日,大埔县大东镇的花萼楼,迎来《客家新娘》摄制组实景拍摄。 4月15-16日,由深圳罗湖区组织的《客家新娘》音乐电视摄制组,在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的花萼楼、蕉岭县的长潭、中国客家博物馆、东山书院、梅江区的继善堂等地进行了实景拍摄。 《客家新娘》音乐电视,由《春天的故事》作者蒋开儒
客家伢子的童年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袁渝  我的老家是典型的赣南山区,爷爷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晚年喜欢小孙子在身边陪着。在他看来,有伢子每天绕于膝下,是最好的天伦与幸福!于是,小时候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老家陪爷爷。在父母眼里,把小伢子送到老人身边,既可以省却几个孩子每天调皮吵闹的烦恼,也可以慰藉老人独自生活的孤单,是一种对
客家葛藤坑传说的生命意象和史诗意蕴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廖开顺 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或者具有史诗性的神话、古歌和传说,叙说民族的起源、生存和想象。客家不是一个民族,它只是汉民族所衍生的一个支系,形成于汉文化发达时代,因而客家没有史诗。但是,客家又是汉民族一个极其特殊的民系,辗转迁徙,历史悠久,因此,它有集体创作的反映自身历史的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