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客家葛藤坑传说的生命意象和史诗意蕴

客家葛藤坑传说的生命意象和史诗意蕴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0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3版(理论与实践)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挂接】

【全文】

廖开顺

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或者具有史诗性的神话、古歌和传说,叙说民族的起源、生存和想象。客家不是一个民族,它只是汉民族所衍生的一个支系,形成于汉文化发达时代,因而客家没有史诗。但是,客家又是汉民族一个极其特殊的民系,辗转迁徙,历史悠久,因此,它有集体创作的反映自身历史的民间传说。其中,“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和葛藤坑的传说流传最广泛。葛藤坑传说蕴含着客家的“史”和“诗”。其中的“史”,宏大而又极其简略;其中的“诗”,是客家先民坚忍不拔的原初精神。黑格尔说,“史诗是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史诗包含历史,但它是诗性的历史”,“诗中的英雄是诗性智慧的产物”。如此来看葛藤坑传说,无疑它具有史诗意蕴和意义。

葛藤坑传说叙述了黄巢起义年间,一个流徙中的中原难民妇女,将年龄大的先兄遗孤背负于身,而让年龄小的亲生儿子艰难行走的故事。这样有悖于常理的情形感动了可以“隔山摇剑、杀人如麻”的黄巢,嘱咐这个妇女速速回家,在家门悬挂葛藤,以免被兵杀。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在他的《客家源流考》中引用了葛藤坑传说不应是无视历史,因为这个传说与客家民系最重要的孕育地石壁村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宁化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作用,已经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论述过,其中,台湾客家研究专家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这个‘葛藤坑’,事实上就在宁化县的石壁村内,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曾经在石壁村住过。”石壁村,包括以石壁为中心的赣闽边地,是客家先民所繁衍生息的创世纪家园。

葛藤坑是否就是石壁村,黄巢有没有经过石壁,客家挂葛藤是否始于石壁,对于这些历史问题的考证和争论,自从有葛藤坑传说以来,一直都在进行。诚然,作为历史研究,有其考证和争论的必要性,但是,科学考证显然不适应于史诗、神话、古歌与传说。相反,如果拘囿于具体的史实,而忽视葛藤坑传说的史诗意蕴,则会忽视其中所蕴含的客家民系的“精神标本”。

那么,葛藤坑传说又具有怎样的史诗元素和内涵呢?有必要追溯葛藤坑故事的原型。千年客家,千里万里的流徙播迁,不知记载有多少辛酸血泪往事和英雄壮举。其中,以中原南阳邓氏的故事与葛藤坑传说最为接近。邓氏族谱记载,“五胡乱华”的西晋末后,200万中原汉人南徙渡江,士族邓攸举家奔徙,因石勒胡兵的掩杀和盗匪的抢掠,邓攸丢弃了车辆和辎重,一副扁担在肩,一头是儿子,一头是弟弟的遗孤。邓攸携妻艰难奔逃,以无法抗拒徒步的艰难和饥饿,而舍弃了熟睡的亲生儿子,带着侄子上路。孰料第二天晚上,儿子竟又随着流亡的队伍,哭喊着追上了父母。第三天邓攸狠心将儿子捆绑在树上,头也不敢回地走到了江南。此后邓攸在江南重建家园,侄儿邓绥入仕,可是每每回忆起流徙路上的骨肉分离,一辈子都有剜心之痛。这个真实的故事虽然与葛藤坑传说情节相似,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并不流传。其原因首先在于作者,邓氏故事只是一个姓氏的家乘所载,而葛藤坑传说则是客家民系的传说。不能说葛藤坑传说直接改编于邓氏或类似的故事,它应是客家集体命运与文化意识的叙述。对于民间传说,日本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野村纯一说,“故事本身并不重要,讲故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讲述葛藤坑故事的人是客家先民这个集体,他们为什么要把各个族谱中类似的故事整合为葛藤坑故事,为什么要建构那样的人物、情节和历史背景,其文化意蕴对于客家民系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可以在客家人中世世代代流传?如果这样思索,我们的思路就可以从具体史实的狭隘视野而转向客家民系无比宽阔的精神世界,寻找“精神标本”,从而更加理解客家民系的文化性格和理想追求。

一切史诗都具有时间、空间和主体这三个最基本要素,尽管可能背景阔远,对历史不拘细节,却总是寓真实于其中。葛藤坑传说中的时间是黄巢起义的唐末,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客家民系有特殊的意义。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到北宋,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南迁大潮,使中国人、经济、文化的中心南移,对客家民系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而邓氏故事则发生在晋室南渡之际,显然,葛藤坑传说更接近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在空间上,葛藤坑传说反映客家先民从中原向南方流徙,并且以挂葛藤为提示,隐含客家先民避难的去处――以葛藤坑(石壁)为中心的赣闽边地,是客家先民最重要的集聚地和客家民系的孕育地,葛藤坑传说在空间因素上具有历史的真实。此外,在邓氏故事中,主人公是晋末南渡的士族,尽管在客家先民中多有中原士族,但是他们南渡后未必都进入闽赣。客家先民的主体也不是士族,而是更多的普通流民,只有普通流民才是客家民系形成的物质基础的开拓者,是客家先民生产力第一要素,葛藤坑传说中的妇女代表了他们。作为历史或史诗的时间、空间和主体要素都真实地蕴含在葛藤坑传说中,这也许是客家先民想要对后人作出的暗示。

史诗为诗,葛藤坑传说最能激动后人的是它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人类的第一需求总是生命,逃难,首先是生命的逃难。生命的形而上之,则是对生命的崇拜、渴望和追求。生命意识在葛藤坑传说中通过多层意蕴表现:第一,葛藤是客家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意象。葛藤夏季开花,花冠如蝶,色紫而凝重,其叶大如巴掌,稠密相叠。葛藤无比柔韧,可攀岩爬树,所向披靡,不被其他任何植物所绞杀。据说“葛”的名称来自东晋道教葛洪带弟子采葛治瘟疫救百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葛的块根,或整块蒸煮,或取其淀粉制成葛粑,都可以充饥果腹。《诗经》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客家先民的采葛,必然不似诗经中的采葛那样清纯浪漫。那黄巢起义的年代,“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黄巢引兵南下,渡长江,东趋下游,进军越州、镇海,遭高骈部将张?、梁缵阻击,转向浙南进军,开山辟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黄巢自然知道饥民所需和南方有葛,所以,黄巢嘱难民挂葛藤符合历史的逻辑。历史上是否真有黄巢嘱咐难民挂葛藤,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家先民在传说的集体创作中,选择以葛藤为意象,既是饥荒年代对食物和维持生命的渴望,更是对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向往。第二,葛藤坑传说蕴含女性崇拜,古老的女性崇拜源于生命意识。尽管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已经进入男权至上的文明时代,但是,在艰难的迁徙和闽赣边地的艰辛垦殖中,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客家需要女性更大的奉献,也重新认识了女性。客家女子也以不裹脚颠覆了中原男权陋习。在邓氏故事中,邓攸的妻子只是一个配角,而在葛藤坑传说中,女子成为主角,她不但拯救了自己的侄子,也拯救了整个葛藤坑的人。她是史诗般的英雄,葛藤坑传说是客家先民集体创作的,这一妇女则是客家集体心理中的生命保护神。第三,葛藤坑传说蕴含客家先民人道主义的生命观。在邓氏故事中,邓攸夫妻以生离死别的形式,牺牲了亲生儿子,换取侄子的生命,似乎伟大,其实并不人道,隐含家族血缘高于个体生命的价值观,这样的情节是客家所不能接受的。在葛藤坑传说中没有这样的残忍情节,侄子的生命固然重要,亲生儿子也是生命,尽管让年龄小的儿子吃苦走路,但毕竟两个生命都还存在。正是这样的人道主义的情节和生命观,葛藤坑传说才被客家接受和得以流传。第四,以葛藤禳除凶灾也是对生命的保护。黄巢安慰妇人说:“巢等邪乱,惊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这显然不是黄巢的语气,而应是民间祈福禳灾习俗在葛藤坑传说中的体现,民间传说总是会融入地域民俗。在中国南方山区,端午节普遍悬挂菖蒲、艾叶,广西瑶族也有端午节插挂葛藤的习俗。这些习俗的形成,在科学上有防止山岚瘴气侵袭的作用,在文化上则是古老的巫文化:“门”悬标志意味门的阻隔作用,特定标志物则是驱邪避灾的利剑,无论是驱邪还是避灾,它的目的都是维护生命。

客家民系的历史,也是一部固守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通过葛藤坑传说中的妇女形象,我们看到了客家先民对孝悌伦理、仁义道德的固守。妇女娘家父母双亡,父系的唯一后代只先兄遗孤了,儒家伦理尊兄为悌,她要为先兄尽悌,保存血脉。儒家又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拯救先兄遗孤,也就是为死去的兄长尽孝。而在邓氏故事中,邓攸所拯救的,是弟弟的儿子,虽然也是固守宗族伦理,但是,却没有深刻到葛藤坑传说孝和悌的双重性。葛藤坑传说的深层意蕴还在于:以女性来显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固守,喻示儒家伦理道德在客家不仅仅限于男人,也是客家妇女的优良品性。此外,葛藤坑传说赋以黄巢传奇的情节,赞扬了仁爱的力量。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之说。民间传说中的黄巢早就被妖魔化,可以“隔山摇剑,杀人如麻”,而在葛藤坑传说中,却为妇人的仁爱而起恻隐之心,“因慰之曰:毋恐!”这既是仁爱的力量战胜了杀戮,也用仁爱的善消释了被妖魔化的黄巢形象,其意义在于赞扬仁义。客家民系得以发展壮大,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它,凝聚它。葛藤坑传说将客家的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仁爱精神融汇于一体,化为群体的生命观、价值观,世世代代薪火相传,这也是葛藤坑传说重要的史诗意蕴。

客家的历史,长期“在路上”,除了生命,就是对家园的渴望。葛藤坑传说隐含家园的指归。葛藤坑传说以挂葛藤之处为安全栖居,为客家先民指示了家园所在。除了家园,还需要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在自己民族和集体的文化中,这需要寻找自己文化的源头,构建自己的文化。史诗,以及神话、古歌、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底色。葛藤坑传说绘就了客家民系的文化底色。在一个民族世代流传的传说中,总有一些特别的“原始意象”,葛藤是客家人心中的原始意象中的生命意象。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中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宽阔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客家人悠久的历史和艰辛与沧桑,顽强的生命力,都如历史的碎片,积淀在葛藤坑的传说中,这个传说为流徙中的客家人找到一个可以栖息安身的精神家园。葛藤坑传说告诉了客家人:我们是谁,我们从 哪 里来;它又喻 示 客家,我们的文化应该 是 什么,将引领我们到哪里去。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