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85)
期刊(251)
学位论文(58)
图书(18)
视频(9)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85)
期刊 (251)
学位论文 (58)
图书 (18)
视频 (9)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413)
2013(261)
2012(241)
2011(227)
2010(212)
2009(98)
2008(82)
2006(18)
200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72)
东吴外语学报(2)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1)
牡丹(1)
农业考古(1)
神州博览(1)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万里机构 饮食天地出版社(1)
中国文化遗产(1)
打造闽台客家研究新高地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钟德彪 【记者】邹院长,你好,祝贺你担任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你能否介绍闽台客家研究院创建的有关背景?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创建这个研究院? 【邹宇】谢谢!学校要我来担任第一任闽台客家研究院院长,说明学校对办好客家研究院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创建闽台客家研究院意义
一颗颗绿野明珠装扮一个璀璨客家世界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江碧桂园别墅区。资料图片 坪山梯田被誉为“广东的元阳”,是比云南元阳更美的梯田。C FP供图 广东省至早、至大、保留完好的客家民居土围楼———花萼楼。C FP供图 雁洋镇叶帅的故居。C FP供图 梅江碧桂园周边游 切身感受梅州文化、爱上梅州其实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这样
编写客家山歌组建山歌艺术团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曾友康在创作客家山歌。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谭宇川欧阳德辉 编者按:如今的大亚湾,发展的蓬勃活力、社会的和谐之气处处显现。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上,从来就不缺少追求梦想的人们,他们用全部的热情甚至生命,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追梦画卷。本报《大亚湾新闻》今起推出《筑梦大亚湾》栏目,记录这些人在大亚湾
让客家菜更养生更有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我市最近举行的一次旅游文化活动中,厨师们在进行客家菜厨艺比拼。(钟小丰摄) ●本报记者 李少凤 近日,梅州网网友“美食家”发了一篇题为《要弘扬客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帖子,对大胆创新、弘扬客家菜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和共鸣。来梅客人、亲朋好友相聚一堂,难以忘怀的是客家菜
客家菜的叛逆者辣翻天的公庄菜
作者:符芳晓 田飞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焖鹅肉 钵子肉 酸豆角 广东人饮食讲究不热气不上火,所以惠州的家常菜没有辣椒,但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博罗公庄。公庄人能吃辣是出了的,当地有“不会吃辣的人不叫公庄人”的说法。正宗的博罗公庄菜,以辣、鲜、咸、香等特点著称。 自种朝天椒辣味劲爆 作为客家菜的一个分支,公庄菜依然执
梅州客家围龙屋大批被拆
作者:彭晨 罗玲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深圳商报讯】(记者 彭晨 实习生 罗玲)梅州新规划的江南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伴随而来的是大批客家古居被拆除。6月中旬,一网友在微博上发帖,呼吁拯救梅州围龙屋。随后,知名建筑艺术师方振宁转载了该
长汀新派客家菜,走起连锁路
作者:张杰 陈天长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编者按:本报6月26日刊发文章《客家小吃的“宁化路”》,关注宁化借力客家文化东风,发展客家小吃兴富民新业的经济现象。今日,本报继续关注长汀客家菜连锁企业接连兴起的现象。 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值逾10亿元,这就是在有着“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美食名城”美誉的古城长汀,客家菜产业近年来创造的辉煌业绩。
邵逸夫在赣州捐建28个教育项目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04年9月22日晚,邵逸夫在重庆。(资料图) 如今,坐落在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内的“逸夫楼”,仍旧担当重任。记者赖天然 摄 邵逸夫三兄弟在一起,右起为邵逸夫、邵仁枚、邵邨人。(资料图) 2011年8月7日,2011香港小姐庆功宴上,邵逸夫与冠军朱晨丽、亚军朱希敏、季军许亦妮以及国际亲善
惠州木雕:钟情客家元素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毛国忠的木雕佛像姿态万千。 喜欢旅游的毛国忠每到一处,总喜欢淘一些木雕回来。 毛国忠收藏的木雕作品。 毛国忠技法娴熟,注重细节刻画。 毛国忠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 用硬木雕成的“软蓑衣”。 弟子们在创作。 毛国忠在创作木雕作品。 编者按
岁月沧桑,带不走那些客家“宝贝”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头戴客家凉帽的邱阿婆。 ↑坪地客家老旧物。 余氏宗祠。 散落于坪地街道居民家中的箩筐、簸箕等旧物,似乎只能是活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但却见证了客家人生活的变迁—— 本报记者 包国军 文/图 箩筐、簸箕、几十年前客家妇女穿的衣裳……这些似乎只能活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在大都市深圳偏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