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编写客家山歌组建山歌艺术团

编写客家山歌组建山歌艺术团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7版:大亚湾新闻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挂接】

【全文】

曾友康在创作客家山歌。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谭宇川欧阳德辉

曾友康在创作客家山歌。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谭宇川欧阳德辉

编者按:如今的大亚湾,发展的蓬勃活力、社会的和谐之气处处显现。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上,从来就不缺少追求梦想的人们,他们用全部的热情甚至生命,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追梦画卷。本报《大亚湾新闻》今起推出《筑梦大亚湾》栏目,记录这些人在大亚湾的筑梦故事。敬请关注。

“澳头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好客广。盛产鱼虾确系多,鱼虾之乡传名扬。”一位年过60的大亚湾老人,依然执着地演唱质朴无华但感人至深的客家山歌,他用客家山歌这种千年古调颂唱大亚湾的日新月异,他用歌谣来传情达意。他是曾友康,一位地道的霞涌人,一位身处闹市热爱客家山歌的老人,如今他实现了“山歌梦”——— 自创山歌,组建山歌艺术团。

儿时花光零用钱为听一出山歌戏

曾友康对山歌的热爱来自于儿时客家山歌剧团到霞涌的演出。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但是每逢客家山歌剧团到霞涌演出,整个霞涌都沸腾起来。“我最爱看了,拿出存了好几个月的零用钱,嘿,就5毛钱买了票,霸头位看演出,当时观看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迟点都没有好位置。”说起儿时的记忆,曾友康眉飞色舞。除了看演出学习客家山歌,他还对当时乞丐以唱客家山歌形式要饭深感兴趣,每次乞丐一开腔,他就躲在一旁专心地听,“不要小看要饭的那些人啊,人家打竹板,看见什么唱什么,很有水平,每一家唱得都不一样。”曾友康笑着说。

年幼的曾友康也能用客家山歌押韵的歌词和美妙的曲调哼哼唱唱,客家山歌逐渐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岁娃娃曾友康,跟着爸爸去插秧,年纪虽小干劲大,支援春耕献力量……这是我7岁时顺口编出来的。”曾友康告诉记者,他12岁时就走上舞台对着同学们唱客家山歌。毕业后,为了谋生,他放弃了客家山歌,偶尔哼唱两句以消除劳作的辛苦。

组建夕阳乐山歌艺术团到社区演出

“好,准备啊!”脚轻敲几下,二胡声响起,走两步,再敲几下,再走两步,开腔,“昔日是个小渔村,变成滨海新天堂,滨海名城新天堂,到处小车摆成行……”到大亚湾区澳头综合文化站3楼,就能听到曾友康和其他老人唱起的调子,碧海湾畔悠扬的歌声,每一个唱腔都饱含着对大亚湾、对家乡深深的爱意。

“现在客家山歌很难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甚至客家的年轻一辈也知之甚少,客家山歌都是有情调的,要押韵,有双关语,这一块客家文化不能失传。”曾友康退休后,重拾客家山歌,用那双捕捉细节的眼睛,留意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他唱家乡的新变化、唱生活的小乐趣,把周边的好人好事都编成山歌,他一连编写《岩前人条条财路通》、《霞涌赞》、《赞澳头》、《夫妻和睦家庭兴》等客家山歌。“这些山歌不能当压箱货,要拿出来给大家听听,就像闺女养大了要相亲,我和几名志同道合的老人组建了澳头夕阳乐山歌艺术团。”曾友康介绍,他们的艺术团去年11月5日成立,他任副团长,目前,该艺术团已经到大亚湾社区演出3场。“我们计划编写山歌《大亚湾畔好风光》、渔歌《渔家婚嫁》以及到社区举行多场演出,让更多的人接触客家山歌。”曾友康说。

对话

记者:你有什么心愿?

曾友康:在有生之年,多收集各地山歌和渔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客家山歌进行改革创新,在保持“客”字、“山”字、“乡土味”的原则上,丰富客家山歌内涵,使客家山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记者:目前有什么困难?

曾友康:场地、资金两大困难。只有40平方米的练习场地容纳不了近30名团员的排练;同时团里经费、设备都是由团员们自掏腰包筹的,就算我们想多下社区演出,但灯光、音响等都要钱租用,没有经费,光靠我们的兴趣、热忱也寸步难行。我担心艺术团还能走多远。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