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专线将推出由市旅游局发起,福建龙岩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陈 凤)为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开拓东南亚客源市场,由我市旅游局倡议发起,多个城市联合打造的“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专线即将推出。
该线路横跨3省8市,主要包括福建省的龙岩市、永定市,江西省的赣州市,广东省的惠州市、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和深圳市等城市。这些地区都是
-
举杯邀明月新老客家闹中秋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昨晚,许多市民到市区下埔滨江公园赏月,欢庆佳节。 本报记者朱金赞 摄
如今的节日虽说少了一些传统的气氛,但中秋佳节并没有被市民淡忘,在很多人心底,都有一份对佳节的牵挂,有一份对亲人的思念。节日里,不少市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中秋节的含义。
情侣:西湖泛舟,水上赏月
“我早就想
-
仪陇客家话语音研究
-
作者:徐翀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仪陇 客家话 粤北客家话 语音特征
-
描述:声调6个。声韵配合关系是:p、p‘、m、f、v不与撮口呼相拼;ts、ts‘、s只拼开口、合口两呼;t、t‘、k、k‘、h、(?)可与开口、齐齿、合口三呼相拼;n可拼四呼;t(?)、t(?)、(?)、(?)只拼齐齿、撮口两呼。m可成为独立表意的辅音音节[m]。第二部分是对仪陇客家话的语音考察,分为语音特征分析、底层考察和现状分析。语音特征分析是将仪陇客家话与《广韵》音系作对比分析,其中涉及到梅州客家话、赣南客家话等。底层考察从入川客家人的迁徙情况和族谱资料对仪陇客家人的来源作了考证,得出仪陇客家话的底层应来自粤北客家话。现状分析即是将粤北客家话语音的共同特征和仪陇客家话语音特征作对比分析,求出仪陇客家话的演变痕迹。第三部分是归纳仪陇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演变原因。
-
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
-
作者:严奇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客家教育 “土广东” 族群性 地域性 “崇文重教” 区域教育
-
描述: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
-
客家嫁妆中雨伞的由来
-
作者:蓝玉文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嫁妆乃娘家陪嫁之物。依客家民俗,嫁女之家,必须于佳期前夕备好嫁妆,供女子出嫁时带往男家。
魏晋时期,嫁妆只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物,唐宋以后,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民间嫁妆什物名目繁多,主要有箱、橱、桌、椅、凳及服饰、衣料、鞋袜、被帐、盆桶等日 常生活用品,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
-
探讨客家文化 携手促进发展 海峡两岸客家人
-
作者:许雪毅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新华社福州8月6日电 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暨“土楼文化”作品创作专题研讨会6日在福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50余位客家知名人士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客家文化。
此次为期3天的研讨会由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主办,台中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福建闽西客家联谊会 和台湾宝岛客家广播电台协办。与会人士将在福州、龙
-
——客家山歌艺术探幽岭南本土音乐的一朵奇葩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移民,所以客家人的语言至今仍然带有浓厚的中原口音。这种中原口音和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话。客家山歌和惠东渔歌都是中原移民的精神产品。岭南多山傍海:居留山上,以农林畜牧为生的人们,创作了山歌;以渔业为生的成了渔民,创作了渔歌。山居耕作环境固定,不易迁移,所以语
-
客家服饰文化研究
-
作者:刘运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二元性 服饰文化 根源性
-
描述:地区乡土调研,包括人物采访、图片拍摄、实物纪录、收集其珍藏的老相片及服装等,以了解过去客家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穿着等。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集中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客家人从中原迁居到此
-
风水与宗族:兴国三僚风水世家的历史与文化
-
作者:叶金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僚村 客家 宗族 风水 关系
-
描述:被视为封建迷信受到批判。新中国成立后,风水与宗族都被列为整治清除的对象。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直接触入社会各个角落,风水与宗族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洗礼,外形几乎销声匿迹,内核却在绵延,成为两股暗流潜伏在中国广大农村。20世纪80年代后风水与宗族两股暗流重涌地面。对于风水及宗族意识的复兴,学术界认识不一,或褒或贬。正确认识传统社会里宗族与风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作用、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探寻农民的真实生活、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位于赣南客家地区的兴国县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又著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论文在掌握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家谱材料,以实地研究为主,结合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曾、廖两个风水世家兴起于三僚。曾姓是由曾文辿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从于都崇贤里迁兴国衣锦乡三僚开基;廖姓分两次迁来三僚,第一次约于唐末五代初明公从宁都中坝迁入,第二次约在北宋中期邦公从宁都怀德乡胡坊村迁入;唐末至明初,两姓处于初迁安定调整时期,人口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都在当地处于弱势;从明初到清末,两姓处于迅猛发展阶段,相继进入了宗族的鼎盛时期;民国至今,两姓处于强势持衡阶段。在唐、宋、元时期杨筠松、曾文辿及廖瑀三祖师为三僚风水的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的基础上,以三僚风水为代表的江西形势派风水开始兴盛起来;明清时期三僚风水开始走向皇室,走遍民间各地,江西形势派风水在中国风水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民国之后三僚风水几次起伏,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兴盛起来。三僚风水术兴盛是有诸多原因的,其对曾氏、廖氏两个宗族的生存条件、社会关系、宗族组织、神明信仰各方面都产了重大影响;三僚的神明崇拜、民居建筑、民间艺能都留有深刻的风水文化烙印,彰显了客家文化的特色。
全文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在描述性研究中,以较翔实的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族谱、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简明地讲述了三僚曾、廖宗族的社会变迁过程及三僚风水的发展史。其二,解释性研究中,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突出宏观因素如当时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彰显出微观因素如宗族内部精英人物(主要是风水师)的作用。
-
滨海客家将成为客家研究新课题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梁婷/文 齐洁爽/图 “逢山必住客,无客不住山”,说起客家人,不少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大山里的围屋,客家似乎一直都与大山脱不了干系。实际上,查阅客家人历史大迁徙路线,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少客家人还来到了闽西、广东等沿海地区,为沿海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比如深圳这座滨海移民城市,其原住民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