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55)
报纸(6257)
图书(1512)
学位论文(1239)
视频(389)
会议论文(350)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55)
报纸 (6257)
图书 (1512)
学位论文 (1239)
视频 (389)
会议论文 (350)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401)
2014(12368)
2013(1274)
2012(1315)
2010(1115)
2009(695)
2008(566)
2005(83)
2004(126)
2002(4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51)
嘉应学院学报(229)
龙岩学院学报(90)
方言(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
文教资料(11)
中国地方志(8)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
宁都:客家婚俗醉游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特约记者曾嵘峰)新郎,披红戴帽;新娘,红衣绣鞋。伴随着激昂嘹亮的唢呐声、喜庆的喝彩声,新郎携手新娘,跨火盆、撒果品、拜天地……10月5日,一对游客在千年客家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体验客家婚礼仪式,不少人端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据了解,10月1日至5日,来宁都参观客家民俗文化的游客有近2万人。
福建省南靖县版寮客家话研究
作者:刘子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兴  南靖版寮  厚尾  咪唑盐  哀悼 
描述:的角度切入討論,版寮客家話除了具備客家方言通用的特點外,有些音韻及語音特點,加以分析。針對特別語音現象(以平行關係,倆倆對比)的概念進行分析比對。
客家客家精神散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位于赣州市龟角尾公园内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和纪念坛。 (图片由客家图片网提供) ■作者简介: 罗勇,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专门史硕士点领衔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兼任(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
客家嫁女礼俗
作者:谢望春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诗云: 婚姻嫁娶循纲常,月老赤绳牵成双。 三茶六礼遵祖训,良缘夙缔恩爱长。 生儿育女守妇道,贤妻良母懿德彰。 五世其昌百年好,夫贵妻茶庆腾芳。 客家人崇尚礼仪,源于千年民俗优良传统
喜宴爆竹声声响 绿化植物很受伤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刘开然 记者赖天然) 一道道绿荫走廊,扮靓着这座美丽的城市。然而,在赣州市客家大道,却有市民直接在绿化内放爆竹,导致许多植物被损,严重影响市容市貌。11月11日,市园林部门工作人员
“在文化观照中展示客家文学”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曾秋玲 人物简介:陈建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49年生于广西北海市,1968年参加工作当煤矿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95年起在中国作协从事文学组织工作。 主要从事小说、随笔、电视剧写作。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客家蓝衫--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压题图片:台湾职校生创意设计的客家女性“蓝衫” 女装"大襟" 男装"对襟" 男装"琵琶襟" [服饰] 提要: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习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服饰和客家
异彩纷呈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添丁炮”喜庆添丁之喜。 客家新娘娶进门。 宁都口镇南岭村百姓以竹篙火龙节庆祝秋收。 定南虎形围前瑞狮欢舞。 花开时节祭春神。 新春佳节期间,农民将客家灯彩送进城。 龙南杨村池塘里赛龙舟。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包括历史、姓氏
客家传统服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作者简介 邹春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理事、赣州市客家联谊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客家文化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已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江西省社科规
客家农耕礼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谢文娟 客家农耕礼俗起源甚早,它形成于客家地区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它是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心理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善良、虔诚、朴实的民风民俗。随着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