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观照中展示客家文学”
【版次】第6版:客家
【入库时间】20130530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记者曾秋玲
人物简介:陈建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49年生于广西北海市,1968年参加工作当煤矿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95年起在中国作协从事文学组织工作。
主要从事小说、随笔、电视剧写作。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皇城根》(合作),作品集《建功小说精选》、《建功散文精选》,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中篇小说集《前科》,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
因受聘为《客家人》杂志的学术顾问,4月22日,陈建功应邀从北京来梅参加次日在嘉应学院举行的《客家人》改版首发式。22日晚上,陈建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梅州,我一直心向往之”
记者:陈副主席,听说您今天下午约2点40分抵达揭阳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就直奔蕉岭县文福镇的丘逢甲故居了。这是为什么?
陈建功:梅州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如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等等,我在北大中文系上学时就读过他们的作品,非常景仰!记得还写过论文剖析李金发的诗歌。这是我第一次来梅州,今天下午参观了丘逢甲故居,明天下午还要去参观李金发故居和黄遵宪故居。
记者:第一次来到梅州,感觉如何?
陈建功: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梅州的。其实,我也是客家人——直到前年,我才从姑姑那里了解到这一事实。我祖上从江西迁到广西合浦闸口镇,据说爷爷当年还要求家人在家里必须要讲客家话。我7岁就到了北京,不会讲客家话。但我为自己是客家人而感到很自豪。
梅州是世界客都,我一直心向往之。这一次是我这个客家人来世界客都梅州“朝圣”了。
在文化震惊中观照客家文学
记者:中国客家文学院去年在梅州成立。这是中国作协在地市级设立的第一个以族群为特征的文学院。您有何建议?
陈建功:通过文学的形象反映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展示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和处世哲学,从而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呈现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显然是重要的手段。中国客家文学院的成立,对于客家文学的发展、客家文化的发扬、客家精神的塑造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记者:请您谈谈对发展客家文学的看法。
陈建功:已经有不少客家文人在进行客家文学创作,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从整体来看,客家文学作品还有待提升、深化。比如如何将客家方言与现代语言结合起来,通过文学的提炼,锻造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更重要的是,应该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过程中呈现客家文化的独到特色。客家作家不能只禁锢在自己的文化圈里面。客家文学的更大建树,可能恰恰是要由具有这种观照意识的作家来完成的。客家文学也不一定只能由客家人来写。也许在客家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东西,人家倒觉得很有意思。在深入体悟客家文化的基础上,还要有文化观照和文化震惊,才能面对世界展开客家文化的韵味。我以为这是客家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记者:缺乏“文化震惊”是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
陈建功:是啊,老是浸润于一种文化里,长处是熟悉,短处就是太熟悉。只有给自己创造机会,接触新的文化,置身于“文化震惊”,才有可能对自己原来的文化产生新的视角、新的趣味和新的呈现。比如写老北京,写得最好的,未必一定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土生土长也有大成就的,如老舍,如叶广芩,但他们一定是深入了别样文化之后,才写出了更为醇厚的,也更有全球意义的作品。
总之,客家文学是一项值得努力、用心发展的事业。客家文学依然是文学,依然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注重情感的表达,注重不同文体的不同表现,注重语言的魅力……等等,但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必须通过文化观照,写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未来创作或与“客家”有关
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我读大学时看过您的作品。请介绍一下您的近况。
陈建功:1995年之前,我在北京市作协当专业作家。1995年之后,在中国作协主要从事文学组织活动,有空时写些散文、文学评论等。从2010年起,基本上退居二线了,想重新拿起笔搞创作。
记者:在做了62年的“非客家人”之后,前年开始您又做回了“客家人”,从现在起应会更加关注客家、关注梅州。那么您的“文化震惊”的感受,会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吗?
陈建功:那可谈不上什么“文化震惊”,因为“震惊”的前提是对“客家文化”的浸润。当然我将对客家文化予以格外关注。下一步我可能会创作类似家族传记式的作品,肯定会牵涉到合浦闸口镇,牵涉到客家。当然,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还得抓紧了解学习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