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防御网络中边缘路由的研究与实现
-
作者:刘禹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防御网络 网络攻击 准入控制 入侵检测 可扩展性 云模型
-
描述:络的安全。但是,这些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来看是相当孤立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使网络对一些外来的侵蚀有一种自然的抵抗力,这就是自防御网络的根本思想。自防御网络被定位为将来网络安全构建的标准,现在正处于快速研究和发展阶段。本课题致力于在自防御思想体系下的网络接入设备的功能的研究及实现。针对此特点,必须在充分了解自防御网络思想和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设计和开发。本课题参考了自防御网络设计的框架,结合自防御网络的思想,将自防御网络中的接入设备功能分为NAC代理和IDS两个部分,用软件模拟其功能实现。其中,NAC代理功能主要解决网络准入控制的问题,IDS模块实现一个较为智能化的入侵检测。将两者结合,构成了自防御网络中边缘路由的主体功能。并且,在实现入侵检测系统时,引入了智能控制领域的云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本课题所实现的功能在软件环境下已通过测试。
-
惠州方言助词研究
-
作者:陈淑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言语法 惠州方言 助词 比较
-
描述:、结语和附录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惠州市区的人文地理概貌、本专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及其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描写了惠州方言的语法概貌,包括实词、虚词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特殊句式,并对惠州方言助词的范围、分类及其成员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三章主要讨论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着重对表完成(“抛、□[ei55]”等)、持续(“紧、住”等)、经历(“过、来”)、先行(“正”)、重行(“过”)、短时(“啊”)、尝试(“睇过”)等意义的体貌助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对部分体貌助词的来源及相关格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讨论结构助词,包括“□[k55]”、“□[ei33]”、“□[ei55]”、“倒”、“到”的分布、意义及其用法,并考察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及其否定形式。第五章讨论语气助词,对惠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按功能和情态进行了分类,并考察了语气助词共现的顺序及其制约因素;对转述助词“讲/话”、假设助词及话题标记“时”、情态语气助词“唔时/敢/怕”等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六章讨论其他助词,主要包括比况助词“□[k55]”的来源及其发展;由介词结构虚化而来的加强乞求意味的助词“畀佢”。余论并通过惠州方言与客家方言及广州方言助词的横向比较,讨论惠州方言助词的总体特点,并对其归属提出了看法。
-
白砂拯救客家木偶艺术
-
作者:邓招福 张发生 袁思成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近日,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戏台、展览厅、研究室、餐饮厅、停车场为一体的多功能的上杭县白砂镇客家木偶文化艺术研究会大楼完成选址、规划设计等工作。
木偶戏团是拯救客家木偶文化艺术的主载体,上杭县白砂镇采取民间股份制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多方 筹资组建白砂镇木偶戏团,镇政府拨款1000元
-
永定客家土楼“休闲游”受青睐
-
作者:刘永良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一边参观客家土楼,体验民俗风情;一边欣赏山村田野风光,品尝客家美食。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乡间清逸闲情……这才叫休闲。”10月2日,来自上海的傅先生在永定客家土楼旅游,显得十分惬意和轻松。
永定客家土楼“休闲游”集参观土楼,观赏民俗风情表演,体验客 家生产、生活等为一体。游客们可品尝永定芋子包
-
弘扬客家文化 农工党客家文化座谈会在龙岩召开
-
作者:谢全波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为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祖国统一,近日,由农工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牵头举办的客家文化座谈会在龙岩召开。农工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一级演员王树芳,农工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副市长吴国华,农工党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万姗等十余 人参加。王树芳副主任主持
-
信息传播:文化变迁的动力——对赣南两个围屋的民族志调查
-
作者:曾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息传播 文化变迁 客家文化 赣南围屋 民族志
-
描述:以往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信息传递十分迅速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介的传递,对以往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的传统客家围屋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致使很多文化特征都在简化、变异,甚至消失。在现代信息传播冲击下维护与发展这一独特族群文化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十分重大。 本论文通过对赣南两个客家围屋所在村落个案的研究,试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信息传播现状与文化变迁现象进行民族志的重建。借用人类学、社会学惯用的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考察特定族群文化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发生重大衍变的问题,在现象的描述中总结规律,揭示信息传播在文化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以期为研究特定族群的文化或者说是亚文化在新时代信息传播背景下的走向和发展进行思考和提供某些建议,为文化传播的总体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论文从赣南客家族群传统文化入手,论述客家人通过聚族而居的围屋建筑,运用传说、象征、仪式等各种传统传播方式构建了一个等级分明、相互依赖又极具特色的族群文化系统,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中传承与发展。再将两个围屋所在地目前所处的现代媒介环境勾勒出来,着重描述在此背景下,围屋文化几个重要特征出现的变迁现象。同时论述在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传统文化的张力作用使得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信息资源为己服务,维持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 本文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可以决定得了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下的文化碰撞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其中,大众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塑造和散播的大众文化、城市文化和消费文化影响着当地人的具体行为、自我认知以及社会关系。正是靠着大众媒体的演示与鼓励,客家围屋传统文化正在发生着变迁和重构。但文化主体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着这一切,其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借助于传统传播方式以达到文化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目的。政治机构的信息指导、人际间的交流、大众传播的灌输,这三种力量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它们所构成的立体信息传播图景是客家传统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
-
客家將軍縣興國解密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許多來過興國縣的人都很驚訝,這個過去地處偏僻、交通欠發達的山區小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1964年實行軍銜制的10年間,竟有54位興國籍將領被授予將軍軍銜,成為著名的共和國將軍縣。而在國民黨軍離開大陸前,興國籍的國民黨將軍則有27位。
前些年,一位從台灣回鄉探親的國民黨退役將軍,在江西
-
21世纪台湾多元化政策与客家文化之发展
-
作者:刘焕云
来源:“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之后,随着计算机信息科技的继续蓬勃发展,全球化的风潮已更加兴盛。过去全球化导致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一致化,例如在核心国家的强势科技、庞大资金和优势文化的影响之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无可避免地遭受掠夺和同化,而且边陲地方的弱势族群,其语言、文化与生存环境,亦受到核心地区
-
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
-
作者:宁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围屋 民俗文化 现代化
-
描述:。围屋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围屋文化,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创造了围屋景观得以产生并且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物质、精神基础。
赣南客家围屋,就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其渊源来自于北方中原的古宫殿的住宅形式和夯土技术。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人们长期过着穴居、巢居、窝棚等生活,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开始认识到圆形空间的经济、结构安全和构造简单,因此曾大量建造圆形住宅。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和日渐清晰的方位观念、次序观念和等级观念的形成,圆形住宅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方形住宅出现了,其后圆方形住宅共存,继而在方圆形式上又演化生出明堂形制建筑。在明堂形制的基础上,民居的“四架三间平房”式的建筑出现,它是中国古代所有建筑的最小基准单位。反观客家围屋,其五凤楼构造与四架三间形式有着微妙的联系,同时又继承了明堂的纵横五堂原则。其建筑的形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强调中轴位置,以此体现中国的封建礼教、宗族制度和儒家思想。
任何建筑物都可以视作其创造者所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特征的体现。围屋是赣南客家民系所拥有的全部文明成果高度浓缩的结晶,它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是最能全面深刻反映其创造者自身文化的实体。在围屋静态的物质架构底下,包含着客家民系古今全部文明的成果,因此可以将围屋看作是客家文化的高度抽象符号,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人类居住建筑的抵御风雨、抗击外敌等实用的机械功能的范畴,有着远非纯建筑学所能解释的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
在赣南客家围屋中,我们可以从生育习俗、丧葬习俗、休闲娱乐、民间信仰等方面来透视其中的民俗生活与文化;从围屋选址营造的地势、山水、方向崇拜中体味始终萦绕在客家人心头的风水意识;从祠堂、族谱中领略客家人的宗族文
-
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与闽粤赣边区大旅游
-
作者:陈广万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一、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历史形成客家文化是在唐宋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以赣州、汀州、梅州为中心)。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条件下,诸多因素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了作用,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
上页
1
2
3
4
5
...
7
8
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