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香港文汇报>  客家將軍縣興國解密

客家將軍縣興國解密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5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1版(内地)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挂接】

【全文】

許多來過興國縣的人都很驚訝,這個過去地處偏僻、交通欠發達的山區小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1964年實行軍銜制的10年間,竟有54位興國籍將領被授予將軍軍銜,成為著名的共和國將軍縣。而在國民黨軍離開大陸前,興國籍的國民黨將軍則有27位。

前些年,一位從台灣回鄉探親的國民黨退役將軍,在江西興國縣參觀「興國籍解放軍將軍生平展覽」時,感慨地說:「興國不但是共產黨的將軍縣,也是國民黨的將軍縣,真不知道什麼風水,使興國出了這麼多將軍。」

的確,與興國相鄰的寧都、於都等縣,革命時間都不比興國晚,參加紅軍的人數和烈士數也僅略低於興國而已,而瑞金更是紅色故都、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但這些地方的將軍都遠沒有興國的多。顯然,興國成為「將軍縣」,有更深層次的人文因素。這就是客家文化。

六國遺民 客籍始祖

興國縣是贛南粵北閩西客家中心區域中,頗負盛名的一個客家縣份。客家人在不斷遷徙開拓的過程中,形成了和中原、土著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即客家文化,幾乎國內所有介紹客家文化的書籍和影視作品,都離不開興國的山歌、風水文化、客家將軍縣等特色文化內容。而興國成為「將軍縣」正是與這種文化背景分不開的。

客家人自古就有從軍尚武的傳統。相傳中國最早的客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逃往南方的六國遺民。其中有一支是被秦始皇派往南方伐木的六國降卒,他們不甘屈辱,遁入興國縣的上洛山區,「義不帝秦」,史稱「木客」。秦始皇無意中使這些「木客」成為中國客家人的始祖。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戰爭,產生了大量戰敗而不屈者,他們舉家南遷,隱入贛、粵、閩間的崇山峻嶺,成為客家先民。

客家人大多是軍人武士的後裔,他們的血液裡,融注著從軍尚武的英雄氣概,有以金戈鐵馬、征戰沙場為榮的傳統。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在興國縣設立抗元都督府,領導抗元鬥爭時,就稱讚說:「興國人物亢健,大概去南漸近,得天地之陽氣,不可以刑威懾,只可以禮義動。」就是對客家人性格特徵的一個客觀評價。

尚武傳統 孕育將星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閩、粵、贛客家子弟雲集廣州,投身革命。在黃埔軍校前四期畢業生中興國籍的學生就達39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了國民黨將軍。而在黃埔軍校擔任教職的興國人胡謙、陳奇涵、王根僧,一個成了國民黨上將,一個成了共產黨上將,一個既授國民黨軍中將銜,後又擔任了共產黨軍副軍長。這些有趣的巧合,足以說明客家人從軍報國的熱情。

紅軍時期,就有整師整團都是興國客家子弟的現象。解放軍上將肖華,14歲時瞞著父母當紅軍,他母親聞訊追了30里,給他一雙布鞋,唱著山歌為他送行:「紅旗插上南京日,公忙勿忘寄家音。」興國客家人就是用這種方式,送出了8萬子弟參軍參戰。可以說,興國能成為將軍縣是和興國大量的從軍人數分不開的,是和客家人從軍尚武分不開的。

吃苦耐勞 挺過長征

客家人從富庶的平原,遷往貧瘠的山區,白手創建家園,他們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才能維持生存,故能形成一種吃苦耐勞、矢志不移的性格。客家人把這種稟賦帶入軍隊,往往能夠承受更多的苦難,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脫穎而出,成為將軍。在紅軍艱苦卓絕的長征中,全軍減員80%以上。能夠倖存下來的,都是特別能吃苦的人。興國縣的長征倖存者較多,新中國成立後還有500多人。興國籍將軍,大多是憑藉客家人這種吃苦耐勞的稟賦,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