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地区客家教育研究
-
作者:李丽云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教育 客家妇女 客家文化 客家精神
-
描述:强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爱国爱乡,团结齐心的精神;重视后代教育、鼓励成才;对工作讲诚信、讲义气、对长辈讲忠孝等等。客家教育包含了知识、人格、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生存能力以及永无止境的拼搏精神等内容,它注重言传身教的方式,并形成了代代相沿的传统。
赣南地区是客家的大本营之一,其教育的发展也先于其他客家地区。本论文的很多素材(包括地方志、族谱、方言、歌谣、楹联等)都是取材于赣南地区的赣州、龙南、定南、兴国等地,通过研究赣南地区的客家人教育,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客家精神,并使其能够代代相传下去。
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对“赣南地区客家教育”这一个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并对论文中反复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地方...
-
太坪方言韵母重复现象研究
-
作者:张云飞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韵母重复 词性 意义
-
描述:概括出统一的规律。但本文还是力图在语法和语音方面寻求它的一些总体特征。许多种类的词都存在韵母重复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意义。第三章介绍了名词的韵母重复的种种复杂情况,它可以表示小称、昵称和鄙称等含义,还有许多其它的作用。第四章则介绍了其它词的韵母重复现象。形容词的韵母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变浅,动词的韵母重复则可以有使某些动词变成名词等独特的作用。此外,代词、数量词、副词都可以出现韵母重复现象。第五章介绍了韵母重复现象与句子成分的联系,第六章则说明韵母重复现象与语气的关系。这两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其内容却是本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韵母重复现象的语法意义。
-
中西文化之间的韩素音
-
作者:杨亚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素音 认同焦虑 双重立场 跨文化困境
-
描述:证、全面的认识。因介绍研究的视角不同,韩素音相应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客家文化名人、爱国人士及跨文化之桥。通过深入探讨这三种误读产生的原因、方式及结果,我们认识到:第一,韩素音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内在动因是身份认同的焦虑,根本原因是文化归属的危机。认同的双重性是她对所遭受的文化上的双重疏离的心理应对。自传的写作是摆脱焦虑的努力。第二,韩素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表明了她第三世界人民的立场,但在这种立场下,又潜藏着自己身处第一世界的优越感。这种双重立场的存在,既有她自身经历的原因,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然。第三,韩素音被视为跨文化的桥梁,但同时,她作为公民在生活中遭到双重拒斥,作为作家在文学史中遭到双重拒斥。
-
李金发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
-
作者:张松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象征诗派 盗火者 非对称性比较
-
描述:常复杂和丰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语言革命与语言畸变,以丑为美和奇特观念联络的意象创造原则,化欧与化古中的异国情调,情绪化主题的多向阐释性等等。戴望舒是中国象征诗派另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在中国象征诗派的形成和象征主义诗歌的民族化改造方面的努力,为提升中国象征诗的艺术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和李金发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着天然的互补性。因此,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宏观(地域文化背景、情感、职业历程等)和微观(思维方式、文艺思想等),纵向(流派性)和横向(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等)之间的比较,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揭示两者之间“同质异向”的历史渊源;揭示两者在这种非对称性比较研究中,各自对中国象征主义诗派发展脉络的影响。
-
广东省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
作者:李禹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地域建筑 广东省 文化地理学
-
描述:建筑文化学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对广东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进行阐释和论述:第1章首先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对国内外建筑学、民居学、聚落地理学等领域有关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
-
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
-
作者:廖經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記憶 祭祖 儀式 族群邊界
-
描述:展演過程中,探究台灣彭姓族人如何在祭祖的儀式中,形塑「客家」與「福佬」族群邊界的流動界線。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將著從田野現場觀察祭祖儀式,並配合口述訪談之方式採集資料,藉此陳述北埔彭家祠祭祖與南寮彭氏祖
-
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梅州和广州的个案考察
-
作者:揭英丽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口头传统 当代传承 广东
-
描述:妇女文化等方面描述了客家山歌存在的文化系统。在这样的文化中,客家人口耳相传形成口头传统程式,包括格律、传统主题单元、引子和衬词、对歌形式等方面。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广东客家山歌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巨大变迁。山歌从山坡田野走向了城镇,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其山歌传承模式也呈现多样性。山歌的变迁轨迹反映了当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客家山歌由歌手继承、创造和传播。本研究将当代客家山歌歌手分为民间艺人、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三种类型,以山歌歌手的世界为研究视角,通过三类歌手的经历来展现客家山歌的现代传承过程。作为山歌文化的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业余歌手主要由民间培育,他们的表演保持着客家山歌的传统核心因子,而专业歌手担负舞台展示的任务,专业歌手在革新方面走得较快,如果双方能够相互补充完善,在保持“山歌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客家山歌的变迁才是持续的。在当代客家山歌的发展过程中,山歌不再自由自在。山歌民众唱山歌消遣娱乐,他们出于对山歌的忠诚,是客家山歌在当代复兴的真正力量;山歌协会连接着山歌发烧友和政府,搭建多种层次的山歌表演的舞台;政府部门充当了客家山歌“发明”过程的导演,将客家山歌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实现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手段;知识分子从不同方面提出保护和传承的策略;民俗产业把客家山歌打造成文化品牌,成为民俗产业的特色资源;大众媒体也参与到这一重构活动。多元的参与者奏响了发展客家山歌的共鸣。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传播方式、文化空间和传承关系发生变化。除了原有的“口头文本”,“书面文本”和“音像文本”范围和影响逐渐加强,客家山歌总体的传播范围扩大,但是传播的密度缩小。客家山歌的活动空间极大萎缩,山歌场成为最重要的山歌传承和传播空间。客家山歌有了多层次的传承方式,也就有了复杂的传承关系。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出现多样性,文化生态变得复杂。客家山歌在表演中获得生命,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同的文本。歌手表演“带着枷锁跳舞”,在遵循山歌基本程式的前提下,根据现实的表达需要进行创编。歌手的表演是在听众的参与下完成的,这种直接交流和分享就是口头文学的魅力。每次表演都是部分再现传统,程式阐释表达的方式,传统阐释表达的内容。表演遵循俭省律则,歌手尽可能采用传统的表达方法。表演还坚持场合原则,唱什么山歌要看场合,情歌唱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场合。文化场域制约着山歌表演的内容和形态。通过对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的考察,我们发现,当代社会急剧变迁,导致口头传统在传承人、参与者、传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客家山歌当代传承的经历表明,民俗在二十世纪末出现复兴,是传统和现代撞击的结果。
-
应征菜式选登:客家咸汤圆 《东江时报》“客家制造”共同征集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菜式编号:013 应征者:张红梅 住址:惠州惠城区
材料:
A:1、糯米粉2杯, 2、绞肉4两,红葱头1大匙,冬菜1大匙,葱珠1大匙,小汤圆1/2标,3、青蒜少许,葱少许,虾米1/2大匙。
B:1、盐1/2小匙,酱油2小匙,胡椒粉1/2小匙,麻油1/3大匙,2、高汤8杯,盐2小匙,麻油1小
-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动:新农村建设在赣南客家乡土社会的探索
-
作者:陈志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性 现代性 互动 新农村建设 客家社会 探索
-
描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应加以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尊重农民们的主体作用和发展自主权。(2)重视传统性知识。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发掘、利用传统性知识,将其中有利的因素与现代性
-
清代广东移民与广西的社会变迁:以桂东南地区为重点
-
作者:邵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移民 桂东南地区 社会变迁
-
描述:谈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主体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对清代广东移民迁移桂东南地区的情况进行描述。文章在回顾清代以前广东移民迁移桂东南地区情况的基础上,对清代广东移民移居这一地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移民的迁移过程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文章认为,历史上有记载的该地区的广东移民是在唐宋时期,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原因的限制,人口迁移的总体规模小,数量少。进入清代以来,随着广东人地矛盾的不断升级以及土客之争,大批移民开始不断地进入与之相邻的桂东南地区,形成了移民潮。与前代相比,清代的广东移民以经济型移民为主,迁入时间要早于进入广西的其他地区的时间,客家移民所占比例大,广东移民多于其他地区的移民也是桂东南地区移民的一大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广东移民对桂东南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