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一日观花过 尽览客家千年史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让我们从布吉沿深惠路东北而上,然后在坪山调头,沿坪葵公路东南而下,直至大鹏半岛的最南端。
这一路走来,从繁华闹市到规划整齐的工厂区,穿过袅袅炊烟的客家老围屋,来到那片碧海蓝天下静谧的金色沙滩。而这也是一个从现代都市出发,途经中世纪田园生活,最后到达那片虽骇浪撼动但万年不变的古火山和海岸地貌的美
-
客家“硬饭丸”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连允东 我曾食用过个大味美的鱼丸,也吃过鲜嫩爽口的肉丸;还品尝过松软可口的豆腐丸和软滑鲜香的松丸。但这些各具特色的“丸”食品,总不如儿时享用过的客家“硬饭丸”那样地道实在,味道鲜美。 客家“硬饭丸”是我家乡福建宁化的一种时令美食。每至农历四月“立夏”时节,宁化的城市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硬饭丸
-
客家门前塘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腾 赣南乡村,有屋场就有祠堂。祠堂处在中间位置,前面没有房子,前排左右的房子与祠堂高度一样,后面的房子比祠堂高。祠堂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养眼又醉人。祠厅多为上、中、下三厅,有的是上、下两厅,祠厅宽大,是村民聚会、商量村里大事的公共场所。祠堂建筑尽显客家文化韵味。祠堂前都有一口面积一亩左右的池塘
-
樟木頭客家山歌韻味新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樟木頭客家山歌韻味新 廣東東莞市樟木頭鎭因吸引香港等地外來投資較多而有“小香港”之稱,從民間藝人了解到,該鎭客家山歌創作隊正嘗試利用已有千年歷史的客家山歌素材,創作具有客家特色的通俗歌曲和藝術歌曲,從而讓客家山歌更具時代氣息、更易在民衆間流行。 客家山歌與時創新 “樟木頭我的好家鄕,南連香港太平洋,
-
“山城”五月访桐花:——苗栗“客家桐花祭”侧记
-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说实话,在我的江西老家也有桐花,也许是见惯了,从前没觉得有什么稀罕的,但到了台湾之后,才惊觉桐花原来这么美,美到了要办一个专门的盛会来欣赏。
苗栗素有“山城”之称,热情淳朴的客家人便在这群山叠嶂之间世代生息,并传承着有深厚底蕴、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从台北到苗栗坐一个半小时台铁,顺利会师负责行程
-
八旬客家山歌王 十载成书终问世 李干鸿编纂出版大岭山客家山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山歌悠悠》的出版圆了李干鸿的夙愿。本报记者 黎明通讯员 毕中林摄
本报讯 (记者 黎明 通讯员 毕中林)“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解放前,在客家人聚居的大岭山街头随处都能听到这样动听的山歌,年逾八十高龄的老人李干鸿,在对抗眼疾的同时,倾十年心血
-
古汀州迈步向前进 红土地发展势如虹 海西客家首府:山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海西客家首府:山清水秀业兴民富安定和谐
古汀州迈步向前进 红土地发展势如虹
中共长汀县委书记卢 德明长汀县人民政府县长林旭
长汀历史悠久,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红色革命圣地,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悠久的历史为长汀留下了许
-
陈菊芬:与客家山歌结下不解之缘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陈菊芬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声乐教师,但在许多喜欢客家山歌的人的心目中,她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她把客家山歌从家乡唱到省城,又从省城唱到省外,唱到南洋岛国新加坡。由她演唱的客家山歌CD专辑,不但得到众多歌迷喜欢,而且被海峡两岸许多电台、电视台热播。熟悉她的人们多亲切地称她为“菊子”,而喜欢她的歌的
-
重走客家迁徙古道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文、图片/记者罗磊 通讯员叶飞
典雅的客家围龙屋、灿烂的客家文化、古老的客家方言……客家作为神秘而坚韧的汉族民系,向世人展示一幅幅独特的建筑、文化、民俗等立体画卷。客家人也以其敢于闯荡善于闯荡的拼搏精神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近日,“重走客家迁徙古道”的精彩之旅串游广东、福建和江西客家聚居区,踏上世界客
-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强大冲击下,新式教育运动迅速开展并波及全国各地。梅州地区因地处 偏僻山区,受全国新式教育浪潮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在黄 遵宪、丘逢甲等先贤的倡导下,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支援下,地方政府与社会 各界大力推广新式教育,兴办、改办、扩建的初级学堂和蒙学堂,分布密度高, 学堂数量庞大,围绕新式教育发展的管理机构迅速成立,促进学堂发展的教育研 究团体不断涌现。这种局面为新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师 资保障,为梅州地区从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人力和 物力保障。 本文分六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导言,由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选题来源、 研究现状分析、创新与不足、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构成。 第二章论述梅州地区的传统教育情况,归纳为官绅兴学、家族办学、教育模 式、科举成绩四个方面。 第三章先简要介绍全国新式教育开展的简况,然后详细探讨梅州地区新式教 育的特色与新式教育师资的构成。 第四章以黄遵宪晚年在家乡梅州兴学为例,从建言规划、师资培训和成人教 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梅州新式教育的奉献。 第五章通过对清末梅州地区的教育成就与所面临的困境的剖析,总结梅州地 区在赢得“文化之乡”称号上显示出的三个有利因素,即社会各界一致的办学目 标所带来的学堂教育成绩、强大的新学师资队伍和华侨群体一贯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