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客家门前塘

客家门前塘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8版(文化·客家风·广告)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挂接】

【全文】

○张腾 赣南乡村,有屋场就有祠堂。祠堂处在中间位置,前面没有房子,前排左右的房子与祠堂高度一样,后面的房子比祠堂高。祠堂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养眼又醉人。祠厅多为上、中、下三厅,有的是上、下两厅,祠厅宽大,是村民聚会、商量村里大事的公共场所。祠堂建筑尽显客家文化韵味。祠堂前都有一口面积一亩左右的池塘,称为门前塘。门前塘有圆形的,有半圆形的,更多的是椭圆形,周围绿树掩映,景致宜人。一年四季,塘里的水都是满满的,水有点浊,鱼在水面上优哉游哉,村里小孩子用弹弓射鱼,或用石头砸鱼,玩得高兴时,就跳下塘里去抓鱼,搅得塘里的鱼上蹿下跳,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白色的弧线,塘里响起一阵阵噼噼啪啪的声音,惹得岸上的大人哈哈大笑。 门前塘与祠堂大门正对,一般离大门二三十米远。仔细看看,就可发现门前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见水流进塘里,不见塘里的水流走。原来,塘里的水是从暗沟里流走的,要在离塘很远的地方才能看得见。几经探究后,才知道这是客家习俗,是意蕴深刻的风俗文化,意思是流进塘里的水如金银财宝,要积存起来,这非常符合人们招财进宝的理念。 村庄大多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祠堂正对前方的山峰,视野开阔。闲暇时,村人都喜欢聚集塘前,三五一堆坐在树下闲扯,话题扯到祖辈时,人人都发出由衷的感叹。赣南客家人一千年前从中原一路南下,长途跋涉,一辈又一辈的人奔波不停,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定基下来后,生活才得以安定。但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月,村民的日子总也富不起来,祈盼丰衣足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唯心的意愿便应运而生:在祠堂前挖一口塘,家里的钱财像塘水一样积得满满的。 多数村庄离河流都较远,村民洗桌椅、生产工具等一些不进口的物件,包括一些笨重的物件,到河里去洗非常不方便,担水洗又繁琐,而且洗不干净,所以有人想到了在村前挖一口塘,从而解决了村民的洗涮之忧,门前塘的功能作用就充分地显现出来了。门前塘挖好后,人们又想到了在塘里放养鱼,鱼养大了,把塘水放干,活蹦乱跳的鱼分到各家各户,成了家家餐桌上的美味。平时,哪家来了客人,想用鱼招待,跟村里管事的人说一声,用钓竿很快就钓起来一条鱼,既方便村民的生活,村里还能积蓄一些钱做公益事业。 乡村的房子或相连或紧挨,且都是泥砖瓦房,木料结构,易燃烧,一旦哪家房子着火,很快就会殃及左邻右舍,而且那时灭火主要是人工泼水。初时,房子着了火,因为没有充足的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烧毁房子。后来,人们想到了挖塘蓄水,解决了无水灭火的问题。 村民都十分爱护门前塘,每年都要进行维修。春节前,放干塘水抓完鱼,全村的人就清理塘里的杂物,挑走一层淤泥,堵塞渗水的缝隙,修砌塘坎。平日,没有谁会把死鸡死鸭等易臭的家禽家畜丢进塘里,如果偶有偷懒者把死去的家禽家畜丢进塘里,被人发现,必会遭到全村人的唾弃,在村里没法做人。所以,几百上千年门前塘都静立在人们的视线里,没有什么损坏。如今,乡村一幢幢水泥楼房拔地而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再也不用在塘里洗涮家什了,由塘滋生的“招财进宝”理念也早已从人们的意识里消失,门前塘周围都栽上了树,门前坪被整修一新,有的铺上了水泥,安置了健身器械,树下砌起了水泥石桌、石凳,门前塘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