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64)
期刊(815)
学位论文(336)
图书(38)
会议论文(18)
视频(1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64)
期刊 (815)
学位论文 (336)
图书 (38)
会议论文 (18)
视频 (13)
按年份分组
2014(1102)
2013(244)
2012(284)
2011(270)
2009(107)
2008(122)
2007(58)
2006(38)
2003(12)
199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6)
客家研究辑刊(44)
中华民居(4)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
杂文月刊(1)
椰城(1)
晚霞(1)
安全与健康(1)
岛屿观光研究(1)
客家人的风俗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赣州市红旗二校五(5)班 曾姝瑜 朋友,当你们乘坐K2公交车时,就会很有亲切,因为每当车子经过一站时,就可以听到三种语言的提示语,第一种是建议推广的普通话,第二种是世界通用的英文,最后一种就是亲切的客家话了。假如你是客家人,听到自己家乡的语言,你一定会觉得有种家的温暖在你身边。 一千多年前,
客家娘酒进补正当时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优质食活 文/记者吴婉虹 实习生杨宇鸥 广东人向来注重遵循时令以食进补,进入二月,细雨纷纷的立春时节带来了湿冷阴沉的气息,此时选择具有驱风祛湿、行气活血之功效的客家娘酒来煲汤进饮,可谓“对症下药”。 客家娘酒用蒸熟的糯米掺以酒醅发酵而成,又称客家米酒。在过去,客家娘酒是客家妇女生产之后的
愿为两岸文化经济交流架桥梁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曾正宗 8月13日,在赣州出席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和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的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顾问曾正宗接受了记者采访。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海峡两岸同源同祖,加强海峡两岸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愿为海峡两岸文化经济交流架
客家凉亭
作者:郭真义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漫笔“话”客⑥] 我的老家虽说是山区,但周遭的植被少得可怜,十多岁的时候,常常要随母亲到七八公里之外的山里去砍柴,每当我瘦小的身板挑着沉甸甸的柴禾往回走的时候,心中总是冀盼着能尽快到达村口的凉亭。因为到那里,我可以暂时放下担子歇歇脚,我可以痛饮亭边甘甜的清泉。假如口袋里有几
忆 中元节:客家人的七月半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历7月15(客家地区也有在农历7月12、13、14的)是传统的中元节,客家人把它俗称为“七月半”。中元节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农历7月15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盂
“大清洁,乡村美”让客家乡村靓起来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今年4月份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召开后,我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村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要求,以“大清洁,乡村美”为主题,结合正在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广泛开展清理农村卫生死角、沟渠池塘、垃圾堆放的“三清”行动,抓好路边、山边、水边“三边”整治,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逐步
“新客家”感受广州巨变 十几年前“两不像”如今“大气又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谈及广州近十多年来的变化,在穗工作了18年的“新客家”陈宇飞很感慨:“和九十年代初我刚来广州时相比,这座城市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陈宇飞来自粤东一座小城。1990年,他考上暨南大学,毕业后又留穗工作,从此成为一名“广州人”。回忆起自己初到羊城的印象,陈宇飞说:“那时候的广州,到处脏脏的
生活空间中身体与物体互动关系之探讨
作者:陈其澎  期号:第1期 来源:设计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空间  触觉经验  客家聚落  浣衣空间  垒石 
描述:中的觸覺經驗,藉由生活物件所展現的痕跡美感,以及對於手工藝價值的尊重,而這些正是造成身體與生活空間的親密覺的重要元素。因此透過觸覺經驗之轉變的意義,更象徵著現代社會中整個身體經驗的失落。
劲儿该往何处使?:聆听广东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引发的思考
作者:麦琼  期号:第7期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期间文化舞台上的高品位音乐会.如果从普通乐迷的角度欣赏一场新作品音乐会的新鲜满足还是有的,甚而感佩艺术家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但如果从关心民族管弦乐发展的角度去聆听这场音乐会,则不由生出许多感慨和思考.
新老客家排练京剧《沙家浜》江苏的“阿庆嫂”、东北的“刁德一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汤连秀(右一)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排练京剧《沙家浜》。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开栏语:包容的惠州一直秉承着“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理念,让新客家人有主人翁意识。在新客家人中,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随子女移居惠州。老年离家,到一个新的地方